收藏 分享(赏)

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路研究_李富臣.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79961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路研究_李富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路研究_李富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路研究_李富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4 才智 2023.03 中思政研究Ability And Wisdom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路研究李富臣 徐杰 周晓进项目来源: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高校 形势与政策 课程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路径研究(课题号:2022SJSZ1129);2022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校企协作的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在线平台建设研究(课题号:220606441103339)。摘要:高等教育在解决培养人才类型与培养主体、培养方式等根本问题时,应当坚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及的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全程,实现全方位育人,以此带动高等教育改革。“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课程

2、改革的重要产物,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改革各环节,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但实际上,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型进程明显后劲不足,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与路径探索,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者简介:李富臣(1980),男,湖北十堰人,汉族,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徐杰(1979),男,汉族,江苏宝应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周晓进(1979),男,汉族,江苏海安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

3、究,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期待,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下,放大思政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成为了高校现代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希望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指导作用。一、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一)价值本源首先育人是价值本位。从高等教育入手分析,人才培养始终是首要任务,但立德树人是高校之本,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育人工作提供服务。“课程思政”的提出,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也是思政工作理念的创新,主要目的是在大思政格局下,打造全方位

4、与全程的育人局面,一改传统高校思政理论课单打独斗的育人局面,实现各类课程的同步进行与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应始终与育人这一核心要求与价值本源来进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在实践中应当确保学生与学科发展、科研与教学、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等要素的统一性。其次通过育人价值聚焦,展现育人本质。“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在实践中各课程应当加强育人价值本源的聚焦力度,实现价值定位与目标的明确界定,确保“课程思政”沿着正轨展开,以尽快完成育人目标。最后围绕“课程思政”这一价值核心,解决高等教育本源的回归问题。“课程思政”中课程与思政,分别突显了立德树人的

5、教育性与价值性,但重点是解决育人问题,即培养人才的类型与培养方向等根本问题。高等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忽视课程育人功能等问题,相比较于德育更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导致情感等教学目标实现缺失,这与课程育人本质是相背离的。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三观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人生的道理,做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这才是课程育人的本质。“课程思政”改革在实践中,应当始终维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的内在统一,最大化发挥课程各思政教育要素的育人等功用,以此放大课程育人价值。才智 2023.03 中 25 思政研究Ability And Wis

6、dom(二)内涵要义首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价值培育、育人理念不同,不是高校的一系列课程,而是全新的思政工作理念与课程观。涉猎思政课、专业课程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传播载体,青年学生可通过课程潜移默化地感悟价值观念,并逐步自主内化与付诸实践行动。其次,“课程思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合力育人系统的重要表现。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应当积极解决思政工作与思政课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即破解“课程思政”,以此协同处理思政课与专业课间的关系,放大协同育人效应,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的统领与指导作用。再次,“课程思政”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互联网普及发展下,

7、思想与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深入接触互联网,极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引导,从而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间接影响我国政治安全与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进程。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处于重要领导地位,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安全维护,面对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要素应当敢于正面交锋,并积极承担责任。而落实“课程思政”改革,能够营造出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协同合力育人的思政工作局面。维护师生群体意识形态安全,提高师生群体判断性思维与思想防火墙,是“课程思政”展开的核心表现。教师应当积极运用专业优势,敢于正面交锋网络舆论等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要素,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打造学生群体精神高地,突显“课程思政”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功

8、能与自觉。最后,创新高校育人模式,实现各学科与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是高等教育德育、育人脱离的现状,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化,与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不足、经费不足等因素有关,导致高校育人效果不尽理想。“课程思政”根植于高等教育现实问题,尽可能地整合育人价值本源,力求打造聚焦课程群与学科优势,突显现代化高等教育特色的全新育人模式。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课程思政”实现了从实践与理论层面,引导大学生群体认同当代政治文化与思想,夯实了打造课程与学科协同育人格局的基础。(三)实施机理首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根基与源泉。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

9、通过教育这一途径,让人们吸收与内化政治思想,并以此作为实践行动的重要指南。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延伸,政治思想体系内容越发丰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思政教育改革步伐随之加快,尤其是“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实践,实现了育德、育人的紧密结合,价值导向等功能不断显现,更系统地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使得我国文化观点与思想等逐步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舆论不断出现,高校思政工作不到位,学生必然会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也对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战。“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带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创新,文化自信与同频共振的价值观念随之加强,高校思想主阵地的作用切实

10、得到发挥。其次,表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民族与时代的灵魂,而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是人类革命、建设与改革等探索实践的智慧结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了我国当代的政治理念、社会性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关键阶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摸索中,逐步实现了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并以新的精神面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等教育是转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成果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载体,应当积极传承先进文化,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满足大众价值诉求,切实发挥高校教育的价值观导向作用。而“课程思政”的提出,能够通过价值引导,坚定学生

11、群体对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同感,自觉内化与实践先进文化,以此成为当代大众的思想引领者。“课程思政”是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对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有着重要意义,间接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的完善注入了生机活力,同时也是先进文化的感应器;对此,要求高校积极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加快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成果的转化,加快“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步伐。二、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路(一)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应当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从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入手分析,应当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为“课程思政

12、”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高校党委是主力军,应当加强自身责任义务界定,强化教育改革核心力量。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6 才智 2023.03 中思政研究Ability And Wisdom的直接体现。思政与课程的相辅相成,是高校思政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以此实现高校育人导向作用以及办学特色。在实践中,应当挖掘各个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切实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高校党委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承担着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与主体责任的义务,即在政治指导教学工作时,应当明确在各学

13、科教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指导地位。作为二级学院党组织应当积极转变推动者、组织者的角色,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助力,在校党委的统领下加大与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力度,产生并放大协同育人效应。作为党政负责人,应当对“课程思政”建设有着全面的了解,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任务,在教学中积极承担与落实这一任务的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高校发展战略层面,在党政联席会上做出明确讨论,落实各项工作职责,实现工作的统筹推进与规范展开。尤其是二级学院党组织在明确工作责任的同时,将其建设工作与二级学院内涵建设工作同步展开,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统筹把握。教师党支部肩负

14、的职责使命重大,包括党员的教育、监督与管理,以及群众的组织宣传、凝聚与服务等职责,是“课程思政”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要求高校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与党支部政治建设工作,支持党支部将其融入课程与教材建设中来,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的指导作用。教师党支部凭借自身岗位优势,以及对专业课程与学科的深度掌握,能够快速找到思政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结合点,通过课程间的深入结合,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但实际上,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的因素较多,尤其是教师党支部的专业优势发挥程度;对此,要求党支部时刻保持精神状态,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德育、使命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注重实践经验总结与挖掘亮

15、点,摸索出最佳的协同育人模式。党员教师在建设“课程思政”中发挥主体作用,参与“课程思政”实践,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也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进程。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与业务水平,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不是对教师业务要求与额外负担的增加,而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本质;对此,加强教师思政工作改进与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促使其转变职责理念,对全课程育人等教学任务有着充分理解与明确落实,让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学习到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切实实现思想与价值观引领。其次,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育人功能。作为基层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来,切实发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

16、作用。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基层党组织教育理念滞后,对“课程思政”认识片面,对思政教育课程的认同感低,导致教育工作形式化与主观化,最终形成思政与价值、技能等教育脱离的现象。部分基层党组织认识不到自身的主体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给专业课教师或相关学院,导致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展开缺乏各组织的大力支持,所有课程间的关联度逐渐弱化。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主体作用发挥显得后劲不足,还需加强方法措施创新与实践。高校在布置基层党组织工作任务时,主要以监督检查与试点开展为主,并未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加强,还需加强实践摸索。“课程思政”与专业发展、技能与价值教育等要素的内在统一,实际上是系统性工程,也是阻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难题,高校还需采取多措并举方式,将建设工作融入育人工作中来,包括服务与管理等工作,以此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升级。“课程思政”建设是全员与全程育人工程,教师党员与职能部门党组织等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对此,应当更新全员的育人理念与思维,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但实际上,基层党组织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不高,还需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党委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坚持以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