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22 No.1(Gen.No.121)Jan.,2023第22卷第1期(总第121期)2023 年 1 月DOI:10.19329/ki.1673-2928.2023.01.025回响与创新:新时代文艺理论的人民性特质张 勇(广东理工学院 基础课教学研究部,广东 肇庆 526100)摘 要: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和中国文艺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论述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新时代文艺理论的人民性特质。站在习近平总书
2、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视角,分析新时代文艺理论人民性特质形成的背景条件,以及深入解读人民性理论特质的内涵,对于新时代文艺创作自觉和文艺理论自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位意识是新时代文艺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文艺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上的巨大突破。“人民需要文艺”和“文艺需要人民”互为因果的关系表明新时代文艺理论是现实关怀和历史理性的结合,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意涵。关键词:社会主义文艺;新时代文艺理论;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中图分类号:I0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23)01-0103-05文艺理
3、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底层逻辑和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人民文艺内在的理论要求和中国文艺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点上,系统地描绘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的美好图景,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专论、报告、讲话等来直接或间接论及文化与文艺的发展,提出了大量的新构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构建了一个科学、全面和系统的文艺学说体系,是新时代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和饱满的人民意识,承继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同时又极大地丰富、拓展和
4、提升了新时代文艺理论的人民性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解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新理念,并以“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的三重视角理清了人民与文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位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精神,也表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人民性特质发展到了一个全新高度,这种人民性理论特质暗含着深刻的内涵意义和辩证逻辑。分析新时代文艺理论人民性特质形成的背景条件,以及深入解读人民性理论特质的内涵,对于新时代文艺创作自觉和文艺理论自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文艺理论的人民性是对时代发展与理论关切的回应新时代文艺理论人民性特质的形
5、成有着复杂的背景条件,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持续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推进给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提供了宏阔的实践场景。在深入实践中,新时代文艺理论的人民性特质得以强化、固化、深化和升华,这是防范和化解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存在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文艺实践创新发展和理论自强所做出的时代回响。1.1 人民性是面对世界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的必然选择进入新世纪,尤其新时代以来,国内外环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国际上,中国已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大国,积极主张、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同时,西方部分国家以“教师爷”自居对中国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甚
6、至蛮横无理地直接阻挠中国的发展和复兴,国与国之间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交锋、竞争愈演愈烈。西方阵营时不时通过网络媒介、文化产业、学术理论等渠道或方式进行文化渗透,诸多如伪民主宪政、自由主义、虚无主义、魔幻主义等思想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严重挑战。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方面体制改革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社会现代化全面转型处于关键节点。经济全球化加速融合的同收稿日期:2022-08-25基金项目:广东理工学院科技项目“新时代文艺社会学理论发展动向研究”(2019GKJSK007)。作者简介:张勇(1979-),男,湖南湘潭人,硕士,广东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2023 年安
7、阳工学院学报104时,中国经济日趋高度市场化和资本化,治理机制、经济格局、社会生活、文化生态等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变化。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革命及喷薄而出的互联网场景应用浪潮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方、虚拟与现实等各种社会思想意识多样且多变、交融且交锋,审美泛化使得文艺高度生活化,各种文艺类型的边界日益模糊。面对国内外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文艺理论必须要有所担当,必须要在保持民族精神独立、保持思想文化清醒、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坚定文化自信上发挥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于是,与时俱进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及提升新时代文艺理论人民性特质内涵,就成为文艺事业发展道路
8、上的必然选择。1.2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艺理论自强的现实需要20 世纪末期开始,社会流动带来了社会阶层结构较大位移和变化,原有的阶层文化体系不再稳固,反映在文艺领域就是作品的多样性和理论的多元化。近年来,中国的文艺场活跃异常、热闹非凡,新题材和新类型不断涌现,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力作。但是,在文学艺术领域呈现出多元共生、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背后,也不时杂象丛生、迷局不断,譬如有些作品沉溺于个体叙事且肆意夸大个体精神,有些作品一味暴露社会阴暗面且深挖人性的幽暗,有些作品回避现实社会生活且沉迷于解构或虚构历史。无疑,这些作品的主题精神远离时代和民族,更远离人民,严重背离了社
9、会主义价值取向。文艺场亟需肃清不正不雅之风,需要正本清源,需要回归初心。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是相互交融的,文化建设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文艺并不是自由无序的地带,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话语导向,如任由与人民文艺背道而驰的作品似野草般肆意生长,就会严重侵蚀社会主义事业。同时,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和批评的指导理论仍囿于原有的且尚未完全成熟的理论框架体系中。面对日趋多维且复杂的文化语境,文艺理论界转场于跨学科理论研究以寻求答案。加之部分学者热衷于生搬硬套西方的文艺理论来阐释中国之文艺,并试图以移用、嫁接过来西方文论来建构中国之文艺理论,这类张冠李戴、似是而非的乱象不时冲击着已有的文艺理论体系
10、。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二为”文艺方针的坚持和对“人民文艺”立场的坚守,作为整体性概念的“人民”并没有被冲蚀。可是,部分文艺作品的人民化叙事有所弱化以及文艺理论产生自我怀疑的倾向却是不争的事实。要在复杂的文化语境中解决新时代文艺理论自强的问题,就必须立足中国实际,保持文艺人民性理论特质,坚守人民文艺底色,并寻求在文艺理论上有所调整、创新和突破。2 新时代文艺理论人民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新成果,是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文艺理论人民性达到新高度的显著标志。理解文艺理论的人民
11、性特质就必须正确认识新时代下“人民”概念的意涵,必须充分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内涵和辩证逻辑。“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本位思想和中心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中的原点、基点和支点,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下对文艺“二为”政策的创新和升华,是新时代文艺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上的巨大突破。2.1 人民主体内涵的重新诠释是新时代文艺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使然20 世纪以来,文艺的人民性抒写是一个逐步探明的过程。从新文化运动中兴起的“人的文学”,到左翼文学中的大众化抒写,再到延安时期要求文艺服务于工农兵等底层民众,此后“人民文艺”就成为中国文艺领域的叙事传统和精神核体,也成为我们衡量、
12、评议文艺作品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尺。新时代赋予了人民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场景,人民的主体意识变得更加明确而强烈,人民群众的思想变得更加饱满而丰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依靠人民的群策群力和激发全民族的集体智慧。于是,对“人民”和“人民文艺”的再次明确及重新诠释成为文艺理论建设的时代任务。因应不同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环境,“人民”在不同时代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毛泽东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1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
13、分的发展”暗含着人民内部有着不同群体性和个人主体性的差别,有着不同的生活诉求和不同的精神需要,这就要求文艺场要充分尊重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和不同层次人的需要。“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2129真实的个体构成人民的总体这一辩第一期105证理解使得“人民”的概念更为鲜活灵动且真实可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无疑使得站在更加开放的中国社会背景下“人民”的概念更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其背后表明中国“人民”已然具有现代性、国际性和领潮性。如果以“中国梦”的相关论述去审视“人民”这一概念,人民指的
14、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每个中华儿女”或“每一个中国人”。广义而言,人民包括认同、参与和实现中国梦路上的全国各族人民,当然包括“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3,也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于此,我们会发现“人民”在新时代语境下更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和开放性。2.2“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文艺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正确判断社会主义文艺活动价值系统中的内核指向文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不明就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文艺事业。虽说文艺所表现、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人民,但文艺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在每个时代有着不同的注解,加之新时代面临的文化语境更加多维复杂,故而有必要重新认知文艺与人
15、民之间的关系。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要求和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文艺旨归时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2127这就明确地揭示了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对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无疑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2122以往我们提出“文艺属于人民”和“文艺为人民服务”,这是基于当时之历史语境和时代需要提出来的,如今,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巨大进步,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更加密切,“人民”不
16、只是作为被“服务”对象,文艺也不只是居于从属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改变了过去将“人民”视为“文艺生产-文艺接受”线性活动中重要节点的认识,当“人民”转移到文艺场域的中心位置后,“人民”不只是读者或受众,还是文艺生产的重要要素和源头,在文艺活动中拥有中心话语权。将“人民”视为文艺活动场的中心点、起点和终点,如此一来,社会生活、作者、文艺作品和受众都紧紧围绕“人民”这个中心,所有环节都将受“人民”的甄别、规定、鉴赏、评判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辐射于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和文艺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深刻把握人民与文艺之间辩证关系的真知灼见,从根本上诠释和体现了文艺之用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这是新时代文艺活动所应遵循的根本方向。人民既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价值旨归,也是文艺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所以新时代文艺理所当然要关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彰显人民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奋斗历程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人民的主观能动作用直接影响文艺事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