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 理论学刊 第 期 总第 期 黄老思想及其在宋初的实践王英娜(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摘 要黄老思想融通了黄帝、老子及诸家思想,以治世之道为主要内容,并因此而成就了汉代的“文景之治”。武帝独尊儒术后,黄老思想逐渐化入道家、道教的文化发展之中。宋初,在统治者的推重之下,黄老思想再度以显明的姿态参与政治,具体表现为对黄老治道的接受运用、对老子之言的政治省思、对黄帝其人的尊崇效法,以及对道教文化辅治作用的重视发挥等多个方面。可以说,黄老思想参与了宋初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对于宋初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词黄老思想;宋初;治道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
2、号()黄老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资源,为现当代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及文学等领域的诸多学者所共同关注。从黄老思想本身来看,作为道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更加注重对治世之道的思考,汉代的“文景之治”即是在黄老思想主导下创造形成的盛世景观。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黄老思想渐呈衰落之势。然而考察相关文献记载可以发现,黄老思想在宋初也发挥过重要的政治作用。对此,学界曾进行过专门的讨论。有的学者认为宋初政治崇尚黄老,黄老思想对“宋初的统一和安定局面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学者则肯认北宋是“继西汉以后黄老思想流行的另一高峰”。那么,黄老思想是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到了宋初的政治生活,其参与的方式与黄老
3、思想内容之间有怎样的关联,黄老思想的参与对宋初国家治理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拟基于对宋前黄老思想生成与流变的考察,探讨其在宋代政治中的基本参与方式及成效。黄老思想与其他思想流派一样,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因而本文亦试图通过爬梳史料,从不同方面探讨宋代统治者对黄老思想的推重及其在政治文化中的融入。可以说,黄老思想参与了宋初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对于宋初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黄老思想的产生与流变在传世文献中,“黄老”一词首先见载于史记。司马迁不仅记录了汉人对黄老思想的尊崇,而且追溯了它与先秦诸子的关联,如谓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之学“归
4、本于黄老”,慎到、田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宋代庄子文学诠释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英娜,女,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张其凡:宋代人物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 页。李固盛:论北宋的黄老思想,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元史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史记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DOI:10.14110/-37-1059/d.2023.01.012骈、环渊等人亦“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并发明其“指意”,等等。先秦诸子对黄老思想的借鉴与融通,表征了后者作为诸子思想之滥觞的地位。那么何为
5、黄老思想?史记中有多种表述,如黄、老二字并用的“黄老之言”“黄老之术”“黄老道德之术”“黄老术”等,也有黄帝、老子两个人名连用的“黄帝老子之言”“黄帝老子之术”等,可见,“黄老”即是“黄帝老子”的省称。史记乐毅列传亦记录了从乐臣公到曹相国的一脉师承,并明确指出“乐臣公学黄帝老子”。他们无疑是汉代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黄老思想以“黄老”命名,从字面看当包含黄帝思想与老子思想。不过在当下学界,学者们对于其中的黄帝思想有着不同的看法。张维华认为,黄帝并非历史真实,黄帝之言不过是假托;丁原明亦指出:“黄老学的基本内容应当是老而不是黄,应当是道及其对百家思想的提取,而不是老学与黄帝学的结合”。与之相反,李
6、零则认为黄老之黄具有实在性的思想内涵;曹峰亦断定:“黄老道家中,黄帝与老子两种元素各占半壁,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基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的黄帝史料,笔者比较倾向于后面一说。对于黄老思想中的黄帝的思想,我们也应认真考察和给予足够重视。首先,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打败炎帝,擒杀蚩尤,征战南北,会盟诸侯。他“习用干戈”,是讨伐残暴之人的古部族首领。战乱之时他正义护民,和平时期则有较多祭祀活动,即所谓“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对于治理国事,他则主张“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节用水火材物”。对于人们的劳动生活,黄帝亦强调历法,重视节令,可见其遵循
7、天地规律、顺应万物死生的自然转化,并以之指导民众的生活与生产实践。对于黄帝的治世之道与贡献,司马迁用“法天则地”四个字加以概括,并说“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可见,黄帝“法天则地”的治道不仅在当世惠泽了百姓,亦为其后的圣君“各成法度”提供了必要前提。此外,通过“法天则地”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记述,也刻画出了一个敬天、爱民、教民、理政的崇高人君形象。在史记其他篇章中,与黄帝相关事件的记载时有所见,如“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I0、“黄帝封泰山”I1等,这些内容富含着黄帝治世的珍贵信息。其次,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阴阳家、小说家、兵家、天文
8、家等诸家书目中,均有直接以黄帝命名的作品,数量大约有 种I2。此外,在先秦典籍中,亦可见与黄帝相关的具体记载,如管子任法曾载黄帝的无为而治,谓“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又言黄帝通过“钻鐩生火”而化天下。有学者认为,“钻鐩生火”者并非黄帝,而应是燧人。对此,另有学者指出,“熟食为普遍用火,在发明为食之后,黄帝二字不误”I3。其实,此句的关键并不在于说明“钻鐩生火”的发明者究竟是谁,而在于传递出了黄帝重视和关心百姓生活的信息。对于黄帝的治世之功,亦有说他通过“五声”“五行”“五官”等方法实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描述和赞叹I4。关于黄帝的治世活动及思想
9、,其他如列子庄子韩非子山海经左传国语逸周书等先秦典籍中也有不少记述。值得注意的是,与史记相较,其他先秦典籍对黄帝的记载存在不少神话色彩,如列子黄帝理论学刊 年第 期I0I3I4史记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I2 张维华:释“黄老”之称,文史哲 年第 期。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年版,第 页。李零:说“黄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 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 页。曹峰:黄老道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史记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史记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史记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
10、第 页。I1 史记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黎翔凤:管子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记载,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体验到了“无利害”“无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等神境,并由此悟得“养身治物之道”,二十八年过后,“天下大治”“而帝登假”。何为“登假”?杨伯峻言:“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假亦作遐。登假乃帝王死亡之词,犹言升天。”由此可知,“登假”乃是对黄帝去世的讳称。再次,关于黄帝其人的历史真实性,一些新出土文献也给予了印证。如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即记有不见于现存
11、史籍的“黄帝伐赤帝”之事,称黄帝在取得胜利后,实施了“休民,谷,赦罪”等措施。孙子评议时,历数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从而“已胜四帝,大有天下”之功绩,并将其“大有天下”之因归为“得天之道、之、民之请(情)”。对于孙子兵法的成书时间,学界一般认为在战国时期或更晚,而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则为其成书时间的前移提供了新证据,有学者据此判断其成书于春秋后期。由此可以推知,在战国之前,休民、顺天、得民之情等黄帝治世之道已在社会文化中得到传播。从上述与黄帝相关的文献记载看,黄帝思想多与治世有关,主要表现为法天则地、敬天爱民、无为而治等,其中,依循天地运行规律的治世原则应是黄帝治世思想的
12、根本与主导,正如曹峰所言:“司马迁用法天则地四字形容黄帝,不是偶然的。老子之前,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以天地之道为最高法则来指导人事活动的、更为原始的思想传统,这个传统后来以黄帝的名义加以统称。”可以说,老子的“道法自然”与黄帝的“法天则地”一脉相承,老子的最高范畴“道”正是吸纳了黄帝思想后的产物。黄帝和老子思想的融合,也与后世统治者对黄帝的推崇有关。在传说中,黄帝就已确立了战胜四方的“始帝”地位,因此后世统治者均追溯于此,如司马迁记夏朝始祖禹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商朝始祖契的母亲是黄帝曾孙的次妃;国语晋语四则称:“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13、由此可知,姬姓周族的始祖亦追溯至黄帝。可以说,最高统治者向上溯源至黄帝的思维一直被后世效法,而齐威王以黄帝为高祖的做法,更成为黄帝和老子思想融合的重要推动。田氏代齐后,齐威王欲将其祖先溯源至黄帝,以证明其统治的合理性,战国时的青铜器铭文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唯正六月癸未,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向诸侯,合扬厥德。以蒸以尝,保有齐邦。”齐威王不仅自言其远承黄帝,而且在治国上也体现了对黄帝的推崇,稷下学宫的创办便是明证。管子桓公问记载:“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风俗通义穷通篇则称:“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可见,齐国稷下学宫的创办当是对黄帝“明台之议”的继承与发
14、展,它促进了诸家思想的交流与融合,而黄老思想亦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得以发展和走向成熟。司马迁将融通诸家的黄老思想概括为“道德之术”。司马谈在评析“六家要指”时言:“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黄老思想及其在宋初的实践杨伯俊: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版,第 页。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年版,第 页。按:关于黄帝胜四帝,太平御览卷 引蒋子万机论:“黄帝之
15、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于是遂即营垒,以灭四帝。”黄朴民: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佚文吴问考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曹峰:黄老道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史记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引自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第 页。史记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 页。从诸家名称与评析内容的对应关系看,文中所言“道家”即是“道德”一派,其特点既指向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也包括侧重事功的治世之道。对于后者,司马谈以“术”称之。通过以上评述,我们可以看到,“道德之术”兼采
16、阴阳、儒、墨、名、法等诸家优长,并具有适时应变、无所不宜、易操而多功的成效。正因为有此优势,黄老思想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重视,并将其应用于国家治理之中。汉初,黄老思想即盛行于世。高祖、吕后、惠帝、文帝、景帝统治时期,黄老治世理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最终创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观。武帝独尊儒术后,黄老思想日渐式微,即便仍有一些官吏习惯于以黄老之学治理政事,如汲黯、邓章等,但已非主流大势。刘秀建立东汉,亦爱好经术,推崇以儒治世的政治实践。虽然面对战乱后的民生凋敝之局,他奉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但黄老之学已然处于政治的边缘地位。黄老思想原本包括内在精神与外在政治两个方面,当它的政治功能被淡化后,其个体精神方面的潜能便相应地凸显出来,如帝王们祈求长生,往往要从黄老思想中求取妙道。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黄老思想与神仙家结合的宗教化,说明其已走向了精神世界的终极。综观汉代,黄老思想经历了从政治到养生、再到宗教化的流变过程。汉代以后,黄老思想之余脉与内在精神仍不断流传。两晋时,玄佛合流;南北朝时,儒、释、道三家在冲突中融会发展;隋唐时,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宗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