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颅头颅CT读片读片 阜阳市人民医院CT、MR室 屠文刚 CT的发展史的发展史 CT是英国的电气工程师Hounsfield于1969年设计成功。1972应用于临床。CT的诞生开创了数字化影像的先河,是放射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因为CT的发明,对医学影像学的重要贡献,Hounsfield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CT成像的基本原理成像的基本原理 CT是根据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对x光线吸收能力的不同,利用旋转发射的x线对人体的各部位进行一定厚度的断层扫描,由探测器接受穿过该层面衰减的x线。x线可见光电信号模拟/数字转换器可供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像素)数字化图像。CT
2、的组成的组成 CT主要三部分组成 1.扫描部分 (x线球管 探测器 扫描机架)该部分用于完成对检查部位的扫描。2.计算机系统 将扫描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存储、运算。3.图像显示、打印和存储系统。常规检查,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对软组织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检查。增强CT扫描检查,除能分辨血管的解剖结构外,还能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情况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因为轻微活动会造成伪影,使图像难以诊断,除取得患者合作外,对难于合作的患者或儿童需给予镇静剂或麻醉。CT CT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CT扫描基线扫描基线 扫描基线 1.听眉线:外眶上嵴到耳屏上缘 2.听眦线听眦线:外眼眦到外耳道中心
3、3.听眶线:外眶下嵴到耳屏下缘 颅脑扫描 一般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 层厚:8-10 mm,层距:10 mm Reid基线基线(RBL):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为眶下缘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断层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标本制作的常用基线。外耳道外耳道 眶上缘眶上缘 眶下缘眶下缘 听眦线听眦线 1.冠状面 2.矢状面 3.横断面横断面 CT扫描层面扫描层面 常规扫描常规扫描 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层距:10 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特殊扫描特殊扫描 薄层扫描:层厚5 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
4、距小于层厚,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CT头颅扫描头颅扫描 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 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 血管造影及常规 X 线已证实的病灶 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 CTCT头颅增强扫描头颅增强扫描 为使病灶显示清晰,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碘克沙醇、优维显等),成人每千克体重23.5kg,儿童酌情减量。给药方法可分为一次性静脉滴注法,静脉注射法和两次法,注射完毕即进行扫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碘剂的过敏反应。造影增强扫描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
5、nhanced scan)CTCT窗口技术窗口技术 脑组织窗、骨窗 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值为-1000;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0。CT值测量:测量CT值可了解病变性质,在增强扫描时更要测CT值,以便与平扫对比。病变范围测量:测大小、直径来间接了解病变体积。图像重建:矢状面、冠状面和任意斜面的重建。图像拍摄:在多幅或激光照相机上输出图像。CT测量测量 一般显示脑组织的窗宽与窗位分别是:W70 100 和 C3550,但观察不同部位和不同病变进需要采用相
6、应的窗口设置,以适应诊断的需要。调节窗口方法:当病变和周围组织密度接近,适当调窄窗宽;如观察的局部需要层次多一些,可调节窗位并调宽窗宽。CT头颅显示技术头颅显示技术 CT读片原则读片原则 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 了解人体横断层解剖,观察扫描位置是否正确。异常影像的观察异常影像的观察 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数目、边缘、密度、内部结构、与周围的关系等。分析与判断分析与判断 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像解剖,并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再结合临床做出正确判断。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CT难以发现。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7、而漏诊。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CT CT 局限性局限性 头颅头颅CT的经典断层影像解剖的经典断层影像解剖 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颅前窝底部:颅前窝底部: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颅中窝: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颅后窝颅后窝 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第四脑室: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延髓
8、、脑桥: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眼球 筛窦 蝶窦 颞极 延髓 内枕骨粗隆 外耳道 颧弓 第四脑室 眼眶外侧壁 小脑溪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鼓室 乳突气房 岩骨 桥小脑角池 颅颅底底层层面面眦眦耳耳线线层层面面 颈内动脉(破裂孔)蝶蝶窦窦层层面面 眼球 晶状体 颞叶极部 颈内动脉 桥小脑角池 桥前池 第四脑室 小脑半球 桥脑 内直肌 四四脑脑室室层层面面 筛窦 桥脑 小脑中脚 小脑蚓 小脑半球 第四脑室 海绵窦 颞叶 桥小脑角池 蝶窦 乙状窦 基底动脉 视神经 枕大池 脑脑垂垂体体层层面面 直回 鸡冠 桥前池 侧脑室下角 视神经管 前床突 海绵窦 鞍背 第四脑室 乳突气房 小脑半球 枕骨内
9、嵴 桥脑 垂体窝 小脑蚓部 二、鞍上池层面 颅前窝:颞叶。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行星。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字型视交叉。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鞍鞍上上池池层层面面 额叶直回 纵裂池 四叠体池 中脑 基底动脉 侧脑室下角 外侧裂池 大脑中动脉 枕叶 颞叶 海马 环池 鞍上池 大大脑脑脚脚层层面面 中脑大脑脚 外侧裂池 额叶直回 四叠体池 海马 环池 枕叶 脚间池 颞叶 侧脑室下角 小脑蚓 下丘 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显示侧
10、脑室前角的下部 前方:额叶 外侧:尾状核头部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颅后窝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四叠体池: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第第三三脑脑室室下下部部层层面面 额叶 纵隔裂 侧脑室前角 第三脑室 上丘 四叠体池 松果体(钙 化)外侧裂池 枕叶 丘脑 岛叶 侧脑室后角 尾状核头 四、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基底核、丘脑。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 叶(脑岛)。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
11、,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接。基本概念 基底节(基底核):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是组成椎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基基 底底 节节 纹状体纹状体 杏仁核杏仁核 屏状核屏状核 豆状核豆状核 尾状核尾状核 苍白球苍白球 壳核壳核 旧纹状体旧纹状体 新纹状体新纹状体 古纹状体古纹状体 内囊: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 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分为三部分: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膝部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 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内囊的血供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 脉,管腔细,压力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 压
12、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 的好发部位。当内囊损伤时会出现:当内囊损伤时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 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外囊:是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外囊出血主要由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裂支破裂所致,血肿多较局限,高血压是主要病因。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主要是血肿及继发的脑水肿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尾状核头尾状核头 内囊前肢内囊前肢 松果体松果体 屏状核屏状核 苍白球苍白球 胼胝体膝胼胝体膝 穹窿穹窿 最外囊最外囊 外囊外囊 内囊后肢内囊后肢
13、 内囊膝内囊膝 第第三三脑脑室室上上部部层层面面 大脑镰 额叶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头部 侧脑室前角 透明隔 穹窿部 丘脑 室间孔 中间帆池 脉络丛 外侧裂池 枕叶 侧脑室三角区 视辐射 内囊前肢 内囊后肢 五、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侧侧脑脑室室体体部部层层面面 颞叶 侧脑室体部 放射冠 额叶 胼胝体压部 上矢状窦 枕叶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体部 纵裂池 大脑镰 透明隔 六、侧脑室上部层面 两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
14、分为额、顶、枕叶。侧侧脑脑室室顶顶部部层层面面 额叶 大脑镰 枕叶 胼胝体 侧脑室体 上矢状窦 顶叶 七、半卵圆中心层面 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失。半卵圆中心:位于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投射纤维、联络纤维)位于大脑镰两侧区域。半半卵卵圆圆中中心心层层面面 纵裂池 半卵圆中心 额叶 扣带回 大脑镰 顶叶 上矢状窦 楔前叶 缘上回 角回 八、半卵圆区上部层面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质和脑沟十分清楚。顶叶较小,额叶较小。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投射纤维)
15、。半半卵卵圆圆区区上上部部层层面面 大脑镰 顶叶 放射冠 上矢状窦 额叶 额中回 额上回 中央前回 中央前沟 中央后回 中央沟 中央后沟 中央旁小叶 一、额顶叶分界(中央沟及中央前、后回):额叶与顶叶的界线为中央沟,故在断面上辨别中央沟对确诊脑叶、脑沟和脑回具有重要意义。在横断面上据以下几点可准确地辨别中央沟:1、大部分中央沟为一不被中断的沟,其较深,一般与纵裂相连。2、薄中央后回征:中央沟两旁的脑回分别为中央前、后回,一般中央前回(运动中枢)皮质厚于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中央前回宽而厚,中央后回相对窄而薄。3、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中份处向后延伸,并可有一条(中央后沟)或两条(中央前、后
16、沟)与之伴行。脑的主要沟回在断面上的识别 中央前回 中央前沟 中央后回 中央沟 中央后沟 二、顶枕叶分界(顶枕沟及楔前叶和楔叶):顶枕沟、侧脑室体部在矢状位显示良好;在端脑的中部横断面上,顶枕沟为胼胝体后钳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此沟走行自大脑半球内侧面前下向后上方斜行向外,分开顶叶和枕叶。顶枕沟前为顶叶,后为枕叶;顶枕沟的前方为楔前叶,沟后方是楔叶。侧脑室体以上为顶叶,侧脑室后角周围为枕叶。顶枕沟 三、顶枕颞叶分界(外侧沟及额、顶、颞、岛四叶):外侧沟是由前下向后上斜行走行;外侧沟可分为垂直和水平部。在端脑的中部横断面上垂直部呈前后走向,位于岛叶与颞叶之间,水平部呈内外走向位于颞叶与额叶或顶叶之间。注意,冠状断面上垂直部呈上、下走向,其内侧为岛叶,其外侧是额叶和颞叶(水平部呈内外走向,分开该两叶)。侧脑室三角区:CT上有脉络丛钙化区即为三角区,其也是顶枕颞叶分界处,其外下方为颞叶、后上方为枕叶,以上为顶叶。额叶 颞叶 岛叶 侧脑室三角区 枕叶 头颅基本病变的头颅基本病变的CT表现表现 (一)、CT平扫密度改变:1.高密度病灶:新鲜血 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 瘤等.大脑镰钙化 基底节血肿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