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用格式:张志,吴梦涵基于 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发展综述安全与环境工程,():,y y d ,():基于 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发展综述张志,吴梦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然资源部法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摘要: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重要方式。为动态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主题与前沿的演进路径,运用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软件 ,将 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与城市地下空间研究相关的 条学术性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文献数量时序分布、研究团队识别与机构分析、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方面进行可视化分
2、析,并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年以来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的文献发文数量稳步上升,研究机构合作相对分散,研究热点演进具有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随着“决战深部”“智慧城市”“多规合一”和“城市双修”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及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出,城市地下空间更需要交叉学科的深入和技术方法的创新,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地下工程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地下空间的智慧化集成化发展、深地资源的分层化个性化发展以及地上地下一体化综合化发展。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可视化分析;研究热点;中国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基
3、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张志(),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政策与经济、地下空间制度与评估方面的研究。:o o o o o ,(.d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y ”,y y y 第 卷第期 年月安 全 与 环 境 工 程 y y ,o :;y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战略性空间资源和新型国土资源,它的合理开发已成为医治“城市综合症”、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扩充基础设施容量、改善城市生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城市地下空间由于其空
4、间特殊性,具有抗震、恒温、恒湿等诸多优点,且兼具人防设施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李克强总理在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加强城市地质调查”的要求。年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将构建智慧城市建设提上议程,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针对以往开发总体协调性差、利用形式单一等问题,统筹考虑城市空间三维立体化体系,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并提升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及推行一网统管,实现多层城市空间互通互联。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持续推进,与其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深化,涉及城市地下空间的方方面面,包括地下空间开发与管理、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空间权与立法、地下空间
5、资源评价、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地下空间信息技术等。然而,以往综述性文献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着重阐述特定方面的现状与趋势,缺乏从量化及可视化角度对该领域文献的整体梳理和述评。为了更全面、清晰地展现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历史演进历程与研究趋势,本文以 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与地下空间研究相关的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文献计量学,运用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软件 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方向及前沿问题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今后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本文分 析 所 用 的 文 献 数 据 来 源 于 中 国 知 网()数据库。首先,为了获取最能代表该方向研究成果和水平的文献作为分析数
6、据,文献来源类别不选择“全部期刊”,而是“核心期刊”,即在高级检索的来源类别中选择 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其次,将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中含有检索词“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开发管理”“地下工程”“地下空间立法”“地下空间规划”“地下车库”“三维地籍”“地下空间估价”“地下空间信息技术”“智慧地下空间”,检索时间范围为 年至 年,共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 条;最后,将重复文献、极少数会议稿、无作者或单位的文献剔除,最终获取 条有效文献作为分析数据。研究方法本 研 究 运 用 可 视 化 文 献 计 量 分 析 软 件 对城市地下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是由美国
7、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具有良好的可视化效果。本文利用该软件处理数据,对城市地下空间研究相关文献的发文数量变化、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及突现进行分析,生成直观的知识图谱来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对相关研究的可能发展趋势作出预判,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利用高频作者与研究单位图谱为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影响力提供新的视角,挖掘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历程中的重要节点,有助于发现研究重点的变迁。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的文献特征分析 文献数量时序分析通过对获取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年这 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发文数
8、量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上升趋势,如图。年以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直到 年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 地下空间 杂志(现名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创刊后,地下空间才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虽然 世纪 年代初我国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但这期间的发文量并不多,直到 年我国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的出台,使得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从单一的“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建设转向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性复合利用,学术界对其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安全与环境工程 :第 卷4003002001000199019962002200820142020年份发文数量/篇图 年我国城市地下空
9、间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发文数量时序分布图 加。年我国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和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的出台,以及全国超过 座城市开始大规模规划建设地铁,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进入了一个小高潮,致使 年间该领域的发文数量呈指数型增长。年期间,我国的轨道交通、综合管廊以及地下车库建设处于快速增长期,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相关文献发文数量保持稳中有升的增长趋势。研究团队识别通过作者共现分析可以识别某领域主要研究团队交叉合作的强度,并能清晰地呈现核心研究者的互引关系,进而评估其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在 软件中将时间切片设置为年,选择作者为节点类型,运行软件后得到 年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高频作者
10、及其中介中心性结果(见表)和作者的发文图谱(见图)。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高频作者及其中介中心性结果 y y序号作者中介中心性发文频次次陈志龙、张平 朱合华 束昱 徐生钰 张平 彭芳乐 李晓昭 李晓军 刘春彦 袁红 祝文君 童林旭 图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作者的发文图谱 根据普赖斯定律,在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发文频次大于次的作者为核心作者。为了方便统计,表展示了该研究领域发文频次居前 名的核心作者。从发文频次看,发文频次最高的分别是陈志龙与张平、朱合华、束昱和徐生钰所在的研究团队(见表),这四个研究团队在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也各有侧重:陈志龙与张平所在的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地下空
11、间研究中心团队主要侧重于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需求预测,如由陈志龙主编的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汇集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基础数据与核心指标,是一本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出版物;发文频次排名第二的同济大学朱合华带领的土木工程学科出身的研究团队更侧重于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数字化研究,包括隧道及地下结构设计与智慧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的束昱教授所在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法制化建设,曾主编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并参与了 年由建设部颁布的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我国第一部城市地下空间法规)的撰写;而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徐生钰团队则另辟蹊径,主要研
12、究城市地下空间的产权与经济问题。结合作者共引图(见图)也可以看出:学者陈志龙和朱合华形成的节点最为显著,位于核心圈,与周边其他作者的合作关联度相对较高,但都是小范围交流,程度不深;还有部分发文量较大的作者如徐第期张志等:基于 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发展综述生钰、童林旭等位于外圈,说明与该研究领域其他作者的合作关联度较差。采用中介中心性来衡量节点中心度,中介中心性越高,标志着该作者越活跃,越能起到两两合作联系的作用。由表可知:只有朱合华作者的中介中心性达到 ,说明他不仅发文量贡献大,而且与其他作者之间的合作联系也较为显著;除此之外,其他作者的中介中心性均不显著,都为,表明该研究领域的作者之间缺乏
13、合作与交流,关联性较差,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圈与合作网络。研究机构分析为了了解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机构,以及不同研究机构之间在学术上的合作程度和发文贡献,在 软件中设置作者合作分析,选择研究机构作为节点类型,运行软件后生成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谱和发文频次表,见图和表。图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谱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节点的大小表示研究机构发文量的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研究机构间的共现关系,而网络密度则表示各个节点之间的紧密程度 。由图可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机构共现有 个节点,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 ,说
14、明该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并不明显,非常分散,相关研究机构间合作很弱,基本各自独立研究;该研究领域合作最频繁的研究机构为同济大学,而其他大部分研究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机构的发文频次表 y 序号研究机构区域发文频次次同济大学华东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华东 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华东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华东 解放军理工大学华东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探设计研究院华南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西南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华东 清华大学华北 解放军理工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 华东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华北 机构并不活跃,鲜少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
15、,仅局限于本单位内部或个别研究机构合作,跨区域合作更是少之又少,使其研究深度与广度受到局限,这与表得到的作者朱合华与其他作者间的合作联系较显著的结论相符。同济大学作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最权威的科研单位,学术影响力大,其研究方向涵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建筑与法学等,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团队,表中的高频作者朱合华、束昱、彭芳乐、刘春彦均来自于同济大学的不同专业,各团队之间可以更好地互通协作。由表可知:发文频次前十二的研究机构中,位于前列的分别是同济大学、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和解放军理工大学,而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发文频次较多的学者朱合华、束昱、陈志龙分别是同济大学和解放军
16、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这也说明了核心作者与核心研究机构的一致性;其次,从研究机构类别来看,高校和设计研究院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阵地,随着城市地下空间智慧规划 以及信息化建设,研究主力开始从院校向工程设计研究院甚至一些建筑或规划公司转移,如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探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慧龙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从研究机构所处的地域来看,排名靠前的研究机构基本来自华东的上海和南京,说明上海市的快速发展促进当地主力院校开始进行城市地下空间的研究,并带动周边城市南京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先的地区,使其研究氛围浓厚、文献产出量高、研究机构合作也相对较多。安全与环境工程 :第 卷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机构区合作网络还相对分散,年以来的研究还未形成一个整体的群簇结构。整体来看,该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机构之间交流合作较少,缺乏合作研究,尚未形成较大的研究规模,而且合作力度较大的研究机构往往处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学校中,跨区域合作仅限于具有相同学术背景的研究团队,比如陈志龙与束昱团队。由此可见,未来该研究领域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空间还很大,特别是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