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备考中应注意的五种关系十年前,我就在一次高考复习研讨会上阐述了我对语文备考的观点:备考从平时的一节课开始。不问平时课上得怎么样,而在高考临近再大谈备考无异于临渴掘井。时至今日,高考备考仍然年年研讨,年年怀抱一二本资料,要么无休止作练习,要么在构建庞大的语文知识体系上下功夫。前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后者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么有人会说,把二者结合起来不就成了。我这里要说的正是如何使二者结合起来的问题。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一种认识:高考备考,关键是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复习内容与复习目标的关系 备考的目标一是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到达课程标准。二是学生在高考大战中考出满意的成绩。对学
2、生来说后一目标是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所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得在确定复习内容上下一番功夫。因为内容是实现目标的凭借和途径。目标具体反映在试题上,落实在考卷上。为此,我们就要确定好实现这一目标的复习内容。首先是解析品味语言的能力,即咬文爵字的能力。它包括词义理解,词义辨析,词语搭配,句子结构分析,句意理解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总结与反思(教师中心稿)大邑县五龙中学 杨晓琼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新一轮课程改革蓬勃兴起时,人们以惶惑和期待的目光聚焦新课改。确实,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上下,关系到民族素质能否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能否增强,其重要性实在是不言而喻。瞩目新课改,其根本理念是
3、“以学生开展为主、“以实用为主,强调终极关心。首要任务是改变知识传授过重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了解一定的根底知识,形成根本的学习技能。并且在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开展 ,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心。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 两年来,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带着下,全校教师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良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结合本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层次差异很大的特点,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
4、文拟就关于我校两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尝试、成绩、问题、原因探究与改良意见作一个总结。 一、四点尝试 1、变革教学设计的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开展。 2、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A、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付之以行动,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 B、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老师们尝试过二人组合、四人组合、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且教会学生承当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
5、持人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3、尽量兼顾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多留守学生,他们大多在社会的底层或城市的边缘游走,受到的不良影响较多。加之大局部家长本身文化层次不高,且忙于打工挣钱,追求急功近利,缺乏一种良好的约束孩子的方式,不知道怎样管理孩子的学习,平时听之任之,但孩子考试后成绩不好就动辄打骂,有时甚至迁怒老师,家教简单粗暴;在学习上,更是无法帮助孩子。所以学生层次差异很大,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教师们仍然想尽千方百计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
6、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我也能完成,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也留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各尽其材,各得其所。 4、设法学以致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我校教师尽量利用各种时机,尽可能地开发课程资源。以搜集资料为例,为了解决搜集难的问题,发动学生从教科书、挂图、宣传画、电视、报纸以及
7、网上寻找。教师们想尽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取得的成绩 1、教师们普遍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育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设计教案时教师们能按三维目标来设计,教案可操作性强,人性化色彩浓厚。 3、工具学科全部实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非工具学科绝大局部如此。 4、教师们普遍改变了教学方法,从过去的满堂灌变成引导、点拨,注重创新意识和思维训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习的主体意识的培养。 5、建立了较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大改变了教师高高在上的局面,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6、学生的思维较活泼,与人合作的能力大大
8、增强,初步具备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7、教学反思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 三、出现的问题 表现之一:课堂含金量下降,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的知识总量减少了,直接后果是学生考试成绩大不如前;表现之二:课堂纪律较难保证,教学时间较难监控,学生讨论有时会走调离谱,尤其是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突发性事件较多,课堂显得乱,时间分配不是恰如其分,效果往往达不到期望值,易给教师造成受挫心理,直接后果是上一次不想上第二次因为课堂容量大,课前要做很多指导工作,开展活动时引导后进生、监控纪律又是关键,常常累得筋疲力尽;表现之三:优生更优,后进生更落后,两极分化极其严重,常常有层次不同的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致使一
9、局部后进生认为新课程学习费时费力,收效甚微,渐失兴趣;表现之四:理论上学生虽然知道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理念,但面对庞大复杂的生活,却不知如何获取信息,获取什么信息,怎样处理信息。 以上问题是伴随新课程的实施产生的,有一个循序渐进并日益凸显的过程,所以我们不少老师大发感慨,新课程越来越难教了。因而有些人干脆又回到原来的教学状态,驾轻就熟用原来那套教学方式。这当然不可取。那么我们的教学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出路何在? 四、原因探究 一新课程理念的个别内容不太成熟,有些细节不太适合农村中学。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三大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话主义 。其中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是以皮亚杰为代表
10、的认知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延续。它认为文本原来无意义,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之后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其积极意义在于强调阅读中的主观因素,读者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建构主义阅读合理因素在于强调读者的主观体验感悟和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其不合理处在于将文本本身说成是无意义的,夸大阅读中个体差异性,有时甚至莫衷一是。所以在课堂讨论中易出现问题。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文明病的矫治,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文明复归,后现代主义在与物的关系上更强调人,在笼统的视野内,把人从物知识、学习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其核心思想就是批判现代文明所导致的文明病。其理论重点是对人的异化,人的主体性丧失,人与自然关系的剧烈
11、对立的否认,竭力倡导以人为本,提倡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和谐,在此提出三维目标。其合理之处在于更关注人本身的开展,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心,这是对现代文明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其不合理处在于容易导致科学精神的模糊,并且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和西方高度兴旺的资本主义经济相适应的,但和我国经济开展不相适应,那种只求一般,不求卓越的观点不适合我国国情,教师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不善于引导学生,很可能误导心智并不健全的学生。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话主义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师生与编者对话,师生与作者对话,师生与超文本文本以外与文本相关联的材料对话,与建构主义
12、是一致的。优点是强调了主体的参与性、积极能动性,缺点是容易将课文拓展延伸极远,课堂教学时间难以调控。 由以上论述可知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宏观、前瞻为特点的,虽然非常先进,但就我们本校的实际而言,我们可能这样大胆地猜想新课程理念的个别内容也许不够成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适用对象变了,有些细节就不太适宜了,至少目前极少局部还不完全适合像我校这样一所农村中学。如果一线教师对它们一知半解,机械照搬,出于自身领悟能力的上下去进行教学,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就会有不少新问题。试着想想看,学生合作讨论多了,教师讲解必然少,知识含量就有可能降低,学生看问题看世界的眼光毕竟还嫌稚嫩,感性大于理性,有时会按自
13、己的想法探讨感兴趣的话题,讨论时可能会有失偏颇。况且假设问题过于简单,优生不屑参与;假设问题过于困难,后进生又无法参与,这就可能会有人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 二教师教学方式不完全合理 由于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敬业精神不一,教师教学方式也不尽合理,对新课程理念了解不深入不细致,对民主、创新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将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民主理解为热热闹闹,理解为答案多样,由此便设计出以下一些课型。如讨论课型常设计很多问题,甚至一问到底,有些问题是简单填空题,只需答复是或不是;有些是不需答复的假问题;有些问题抛出来却不处理,要么就不置可否,要么全部赞赏。诸如此类的课不胜枚举,尤其是有些公开课表演性质极浓,外表
14、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无所得,是虚空的精致,没有触及人的心灵,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除了对学生没有多大价值,还对前来虔诚学习的教师造成误导,以为新课程教学就应该那样十八般武艺俱全,越热闹越好,答案越多创新思维越多,越容易引起人的共鸣,于是便纷纷效仿。因而一局部尖子生跑龙套,代替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讲地位,出尽风头,大局部学生成了看客,没有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也就没有刻骨铭心的回忆。课堂由依赖教师转变为依赖优秀学生。 三学生学习方式落后 学生因为没有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学法指导,依然满足于依靠识记和重现来掌握新知识,而不是靠自己的独特体验去领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把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
15、值观。他们缺乏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教材提供的极其丰富的信息,不知如何利用,要么囫囵吞枣,要么蜻蜓点水,入宝山而空手回。 四教研还不够真、新、实,还不够本色,具体过程缺乏指导,无效劳动多,实用性不强,耗时费力,脱离教学实际,让人头痛,浪费了教师极其有限的时间、精力,也浪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 五政府教学经费投入太少,教学设备陈旧,没有完善的全国图书馆网络效劳。我校没有象样的图书室,没有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挂图、音响资料,没有语音室,更不可能有多媒体教室,连计算机也只有20多台,并且是淘汰机自上世纪末以来,已经进行了几轮改革,教材已变得面目全非,可是学校依然如是。 六社会对教育呵责太多,国家虽重
16、视教师队伍建设,但对教师提供的培训质量不太高,数量还太少,不能很快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没有做到人尽其才;评价机制滞后,对教师始终还是单向评价,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五、应对策略 学校是接受文明和传承文明的场所,作为一所乡村中学,我们所能做的事情是十分有限的,我们无法和外界抗争,只能就内部进行改良,意见如下: 1、在教研内容上狠下功夫,将教改落到实处,使教研成为一种本色研究,杜绝假、大、空,少形式,多实效,绝不浪费教师们珍贵的时间和精力。 2倡导写教学日记。教师应善于反思,及时总结,勤于动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教学当成一项艺术来精雕细刻,在失败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成熟。 3、多为教师创造学习时机,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利用有限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