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舌尖上的浪费心得体会 舌尖上的浪费心得体会 为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开展和管理工作,针对目前浪费众多的情况,我们痛心疾首。我们需要对勤俭节约加大宣传力度,但是当今社会浪费成风,我们党员应该率先垂范。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中要害,“舌尖上的浪费不仅花费金钱、消耗精力,也丧失了大量思考工作、研究问题的时间。首先必须防止“嘴上腐败,警惕“舌尖上的浪费。特别是公款大吃大喝、公款奢侈浪费,损毁了党员、干部的自身形象,浪费了国家资源能源,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滋生了各种腐败,侵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狠刹这股歪风。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
2、风。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党员、干部淡化了节俭意识,助长了浪费之风。有的认为,勤俭节约是过去艰苦岁月的特殊要求,现在提倡这个过时了;有的认为,是否节约是个人私事,只要“不差钱,奢侈几把、阔绰几回没什么大不了;有的认为,时下国家提倡拉动消费,即使浪费一些,也是为经济建设做奉献。这些观念无疑是错误的。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务必从现在抓起,才能让人民群众从良好会风中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春节期间,往往是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的顶峰期。只有防微杜渐,才能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坚持移风易俗、文明过节,才能杜绝各种铺张浪费行为。只有简化包装,杜绝礼尚往来才
3、能够充分表达节约清廉。 我们更应该贯彻领会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新要求,这反映了广阔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说明了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决决心,表达了中央关心群众生活注重的改善民生的为民情怀。我们要充分认识狠抓浪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更应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大力宣传节约荣耀、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民行动,推行“光盘,身体力行,杜绝浪费。 第二篇: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心得体会 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心得体会 近日,“舌尖上的浪费成为最新流传的网络热词。在餐桌浪费现象严重、铺张奢糜之风
4、盛行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共鸣。在1月22日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抗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荣耀、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据统计显示。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23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人们的关注。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
5、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浪费成风的现象与当前急躁的社会心态密不可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浮华奢靡将腐蚀党的执政根底,削弱党的执政力量,也将导致社会性的浮华和制度性的腐败。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这道出了粮食生产的极为不易。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意义重大。有农业科技的开展,我们固然不需要有“谁来养活中国的担忧,但也绝没富裕到可以随意浪费的程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今人更不能浪费口粮,糟蹋社会资源。 节俭是美德,奢侈是恶行,公共权力的运行尤其应该这样。既然是公共行为,
6、就应时刻自警自醒,时刻检视自身,不能把公款吃喝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成“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酒桌上谈工作,吃喝中建立联系,都是试图“不走正道而走小路的官场恶习,开展下去,损害的是公平,丧失的是原那么。对这种恶习的清醒认知和坚决反对,要成为所有党员干部的共识,成为整个行政系统中不可移易的风气。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刚性的制度兜底,只有对制度的令行禁止,只有“一把手带头,只有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吃喝请送之风才能刹住。一个有效杜绝奢侈的规那么,就是不对公款吃喝过度宽容,不让“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该处理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在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干部是关键。领导干
7、部必须以身作那么、率先垂范,才能有效刹住浪费之风,树立节俭新风。总书记在讲话中说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第三篇:舌尖上的浪费 舌尖上的浪费九一高沛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懈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了,但社会上浪费现象也来越多了。面对浪费现象,我不禁发出感慨: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被丢到了那里。 也就是上周端午节那天,我对人们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发出了赞美。 当天,我刚把作业写完,就坐到了前玩,正玩的不亦乐乎之时,却听见我妈正在喊我,只得放下手中的游戏,走了出去,原来是我姑喊我们去饭店吃饭,我妈却托说家里饭做好
8、了,不去了。让我去,我才不去呢。我姑过来喊我一会,我百般说辞,终于把我姑说服。不一会儿,我哥又来了,又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说走了。最后,我姐又来了,连话都不活了,拉着我的耳朵就出去,我被迫顺从,到了我姑家,却见我姑,我哥笑眯眯对着我说:“三顾茅庐,终于来了。走,出发。我只得为难的笑笑。到了饭店,一眼望去,可就见饭店已经坐满了,等一会儿,刚打算换一家,却正好见最里面的一桌人走了,留下了满桌狼藉。 我们就坐在了那里,一会儿,点的菜也上桌了,于是我们就开始吃了起来。却听见离我们不远处的一桌子喧哗起来,我扭头看了过去,见五六个年轻人吃过饭,桌子上还剩下一多半的饭菜,几位效劳员样子的人那么在劝说什么
9、,我不禁想到了“霸王餐,哈哈,太幸运了,这可难得一见。 不一会儿,声音更大了,听那意思却一点也不像。“霸王餐,反倒是像饭店正在劝说这几个年轻人把吃剩的饭菜打包,年轻人却不干,非要离开,这时跑过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也开始苦口婆心的劝说起来,反正啰嗦的什么我也没听清,只听清了什么“光盘行动,党的号召,社会的舆论谴责。到了最后,年龄较大的那个人说,我对我们的行为抱歉,您也不用说了,我们打包。事情也就圆满解决了,我们也边吃边对刚刚的事情议论,当然,最后我们没有浪费饭菜。 舌尖上的浪费使中国损失了巨大的粮食产量,因此我们在一直舌尖上的浪费,倡导光盘行动。 第四篇:舌尖上浪费 “舌尖上的浪费更可恶 有媒体报
10、道,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更值得忧虑的是,浪费之风又何止于“舌尖,造成影响又何止于挥霍钱财。 有的接待宴会,菜吃一半、倒一半;有的会议庆典,住星级酒店、发高档礼品;有的楼堂会所,贪大图洋、气派非凡。对公款浪费,奢侈之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不仅是败坏社会风气的顽症,更是污染政治空气的“痼疾。 相比于过去,我们的条件确实好多了。然而,就在一些人摆阔气、讲排场、比奢华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不要忘了,我们还是世界农产品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开展的瓶颈;不要忘了,我们的人均g
11、dp尚在世界百位之后,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展中国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对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而言,我们绝不 能容忍各种奢侈浪费。 第五篇:舌尖上的浪费 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亲爱的同学们: 有关数据显示,饥饿是人类的头号杀手,每6秒就有1名儿童因饥饿死亡,平均每年夺去202300万人的生命;我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另一组数据:中国社科院统计,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如果每天浪费的粮食回收5%,就可以多救活四百万饥民,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是
12、我的行动,也是我的习惯。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不能忘记全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 我们建议,树立节约荣耀、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建议,家庭餐桌上,建议根据营养学合理搭配荤素菜比例,按需买菜、煮菜,以每顿饭家庭成员刚好吃完、吃饱为准。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吃光碗里的最后一粒米、盘中的最后一棵菜。 我们建议,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就餐点菜时,适度适量,吃饱为好。实在吃不了,记得兜着走。剩饭要打包,减少奢侈浪费,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 我们建议,同学们既要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也要做“光盘行动的推动者。让更多的人了解“
13、光盘行动,参与“光盘行动,用省下来的钱,多做好事,多做公益。 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不是吃苦,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从今天午饭开始,让我们一起:不剩饭,不浪费,吃多少,要多少,吃不了,兜着走。参加光盘族,一起对“浪费说不。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那么,不妨就从参加“光盘行动开始吧。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 “吃光盘中餐,今天不剩饭。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期待您和您身边的人参加“光盘族。 提醒身边的人,积极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节约粮食。 “光盘行动表达的是大学生品质和责任。我们都是社会的主人,每个青年都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习惯开始,从细微处做起,从节约粮食做起,争做节约粮食的传播者、实践者和示范者,用实际行动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让节约引领风气,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环保的社会环境作出应有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