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XX县区居民失地现状调研报告 按照街道党委、办事处的要求,深入到我帮包的xx居,针对XX县区居民失地现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深入调研过程中,为切实掌握第一手详实、鲜活调研资料,一是及时召开座谈会,在召开座谈会中,注重邀请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参加;二是深入农户进行走访,在调研期间,走访了局部贫困户或困难党员,深入了解居两委工作制度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缺乏,了解党员干部勤政廉政作风建设和思想观念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何依托地理优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开展集体经济。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情况。 一、xx居概况
2、 xx居位于xx街道西部,xx西路北,西邻xx铁路,东依长途汽车站,依靠xx商贸城,地理位置优越。居民xxx户,人口xxx人,x名村干部,居集体经济收入xx万元,居民人均收入xxxx元 二、失地居民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心态及真实想法 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是新形势下社会进步、经济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近郊农民失去土地,乡村向城市社会经济转化过程的必然选择。但是,农民失地后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择业难,尤其是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就业更难。从目前情况看:首先,失地居民就业的时机很小,许多失地居民最需要解决的是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次,由于受文化程度和年龄的影响,完全靠自谋出路。第三,对相当局部的失地居民进行再就
3、业技能的培训已经不可能。二是老年人的生活逐步趋于困难,赡养也是个问题。过去大局部老年人靠种地来解决生活问题,目前地已占完,没有来钱路,只能靠有限的土地补偿费来维持生活。另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土地大多是老人所占有,耕地曾经是维系子女的纽带,失去土地后老人的赡养问题难解决。三是生活上的不习惯,对于农民家庭来讲,没了土地就是失去了家庭院落,住进了高楼,卖粮的变成了买粮的;局部居民失去了靠由房屋出租为经济收入来源等。 调查发现。居民最担忧的问题。一是局部年纪较大的居民因为子女经济收入不稳定,普遍对自己的养老问题担忧。二是土地被征用,由农民变为无业居民,找不到工作,对今后的生活十分担忧。三是年龄稍
4、大一些的农民认为,自己过去是靠卖粮维持生计,当今是买粮度日,手中无粮心发慌。 三、解决居民生活出路问题的做法: 居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是xx居两委班子所关注和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近年来,xx居就如何解决居民出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引导居民围绕杏花村、嘉誉干杂海货两大市场搞好效劳,开展三产。扶持居民开展家庭经营,进行个体运输、商饮、效劳业的开发。 四、几点建议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目前来看,除了五保户解决了社会保障外,其他的居民还要逐步享受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调查中发现一局部居民家庭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坐吃山空。如果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过不了几年一旦
5、征地款吃完了,生活就没有着落。今后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原来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诸如以土地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采取将集体所得的租金局部作为为55岁以上的老人解决养老保险,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2.加强对居民的就业培训、广开就业渠道、消除就业障碍、增加居民的就业时机。由于居民原从事比较简单的传统农业,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但失地后从事的非农产业,与原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不能适应,造成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以致局部居民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建议:一要加强对居青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就业能力。二要广开就业渠道。解决失地居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开展经
6、济。三是壮大居级集体经济。借助伦达商贸城开发机遇,培植骨干企业,开展三产效劳业,进一步加快居集体经济开展,既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又要突出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各方面潜能,面上抓总量扩张,点上抓骨干膨胀,线上抓特色培植。群体规模必须加速扩张,宜工那么工,宜商那么商,不受规模、速度、范围的限制,真正形成争先恐后、万马奔腾的局面,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五、存在的问题 x202x年xx月xx居在全市率先举起了城中村拆迁改造大旗,利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xxx户、建筑面积约xx万平方米的居民房屋 拆迁任务,开创了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先河。但是,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急需解决。 为保障居委集体经
7、济开展空间,在拆迁时政府承诺给居每人xx平方经济开展用地至今还没有落实。 积极向街道、市分管领导汇报,及时解决落实居每人xx平方经济开展用地的面积、地理位置,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使用,立足区位优势开展好三产效劳业,早日得到效益。 第二篇: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失地农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开展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详细了解我区失地农民的现状,近日,区政府办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全区失地农民比较集中的城北办、城南办、袁河办、仙来办、通洲办及罗坊镇、良山镇、下村镇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
8、整理如下: 一、我区失地农民的根本情况 (一)失地农民工作开展情况。全区征地的主要用途是建设重点工程、工业园区用地、商业用地和公共事业用地,还有局部折迁还建用地。目前,已在五个办事处开展了失地农民认定安置工作,被征地人数35977人,已认定失地农民身份人数为3420238人,参保23958人,其中参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12234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6199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5458人,参加村干部养老保险67人。 (二)已认定的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已认定的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五个办事处。城南办:2023年集体土地已全部征用完毕,目前失地农民已根本适XX县区生活,主要收入多来至房屋的出租和就近
9、择业。城北办:失地农民对失地后的生产生活已有心理准备,现收入来源多为自主择业。袁河办、仙来办、通州办:失地农民对失地后的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主要收入来自房屋出租,局部人员在外打工,50岁以上人员根本处于无业状态。以上五个办事处因地处XX县区,原有人均耕地不多,征地补偿人均收入较少,失地农民保险保费缴纳存在压力;就业待遇期望值较高,50岁以上人群就业困难,有相当局部人群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加之生活本钱提高幅度较大,局部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止步不前,对失地1 农民保险养老金的补偿标准提高的愿望较强烈。 (三)未认定的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未认定的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有关乡镇。罗坊镇:因逐年进行的集镇建设
10、征地时间最早的始于70年代,征地时间幅度大,每次征地的规模都不大,还存在极少土地。失地农民只能在年满60周岁后每月领取镇政府补贴的55元养老金,50岁以上人员因外出就业困难,较多人依靠养老金和低保及子女局部收入来保障根本生活,生活水平一直较低。下村镇:主要是为下村工业基地开展而征收了局部集体土地,现只涉及一个杭桥村委大江背村小组,由于该村小组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人均补偿较多,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但因突然失地大局部农民还没有找到适宜的工作,特别是中老年人因无技术或者体力较弱,就近和出外务工都比较困难。良山镇: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周宇村委,目前主要是通过民政部门补贴的方式给与每月202
11、30元的最低生活补助,因就近就业时机少,失地农民生活普遍困难。以上乡镇因不属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失地农民至今未被认定身份,因此不能参加失地农民保险,失地农民强烈要求进入失地农民保险保障范围。 二、影响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补偿偏低,标准不统一。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是按征地用途对农民进行补偿。按现有补偿标准,同一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用途征地而补偿标准却不统一,造成同样是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却不一样。如罗坊镇70年代的土地补偿标准与现有补偿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因征地分批次且跨年代久远,加上以前未出台失地农民保障相关政策,原有补偿款目前根本已被失地农民日常花销开支掉了。通洲办事处因靠
12、近中心XX县区人均耕地较少,人均征地补偿款少,造成群众参保能力不高。各街道办和良山镇失地农民反映,一些失 地农民以前因征地安排进厂做“土地工,但因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等原因未能参加城镇社保的人员生计无以为继,而且又因已转换为城镇居民,不能参加失地农民保险。在调研中,许多失地农民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原先有地种,有房住,根本能够自给自足;现在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觉得生活无着落。 (二)就业困难,生活堪忧。据调查,失地农民大多数只有初、高中文化,局部年级大的只有小学文化,思想相对保守,而且根本上没有技术专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失去土地后,受文化程度、职业要求、择业观念、年龄、身体等因素影响,
13、很难找到适宜的岗位,只能闲赋在家,靠补偿费度日。而且失地后,生活本钱提高,生产生活开支增加,一旦补偿费花完了,就陷入生活困难的境地。少数失地农民因无事可做,游手好闲,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保障标准不高,覆盖范围不广。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对失地农民的保障尽管已启动,但还远没有到达城市居民待遇。一是个人缴纳局部较大,保障水平也很低,农民难以接受;以城北办为例,一个三口之家按缴纳保费15年计算,需缴纳5至6万元的保费;2023年6月份以前参保的农民领取养老金,最高的每月有32023.28元,而2023年6月以后参保的人员缴费相对更多,但领取养老金反而更少,最高每月只有261.28元。二是
14、失地农民的养老金发放不能与城镇社保同步提高,保障标准逐年拉开差距,参保农民的续保积极性也受到影响。三是对50岁以上人员的根本生活保障没有覆盖,而这局部人员因未到达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家里经济负担较重,又很难找到适宜的务工时机,生活非常困难。四是参保人员结构不合理,大局部已参保人员岁数偏大,根本已接近60周岁,而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因距退休年限较长,怕政策有变动,参保人数偏低。五是一些“农转非的无 职业失地农民,既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各项待遇如城镇低保等,又不能享受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他们处于政策的盲点,无任何待遇,生活极其困难。 (四)信访问题较多,影响社会稳定。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1-7月份,
15、我区因征地引发失地农民赴市、区上访70批240人次,占上访总量的19%。主要集中在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征地程序不合法,补偿款分配不公平、不公开、不透明、不合理,就业难、生活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上。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思考 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逐步建立起一套“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效劳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实现“一次性补偿向“长期性保障的战略性转变。 (一)适当提高补偿标准。根据农民普遍反映的征地补偿费偏低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在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进行补偿的根底上,坚持市场运作机制,合理划分土地地段、类型,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此外,应建立合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土地出让、新增建设用地费用等土地收益,进一步向农村、农业倾斜,争取让XX县区周边人均征地面积和补偿款较少的失地农民能够用征地款缴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确保被征地农民的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即使按现行补偿内容进行补偿,也应参照当前物价水平、消费总体水平等因素,结合农民意愿,提高补偿标准,以确保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有能力再创业、再就业,以确保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水平、生存环境能不断提高和改善。 (二)探索完善安置模式。实践证明,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安置并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根本问题。因此,要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今后应该从补偿、保障、开展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