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象事业规划的工作方案 一、以经济社会开展需求为指引,提升公共气象效劳能力 (一)加强防灾减灾气象效劳 全力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建立多灾种综合、多部门联动、多环节应对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加强气象灾害普查和评估,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建立和完善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指挥系统。整合全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工程,建立完善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现全市自然灾害监测设备、资料信息和预警信息发布通道的共享,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综合能力和水平。 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系统
2、。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效劳,建成广覆盖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和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平台。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认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影响评估系统。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逐步理顺管理机制,完善人工增雨防雹系统,落实完善乡镇气象工作站职责,编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规划。 建立应急气象效劳系统。强化气象应急及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级气象应急指挥中心和市、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灾害性天气实景监测系统和气象灾害数据库,依托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强化信息共
3、享、部门联动和突发公共事件的联合预警以及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提高预警及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移动应急保障效劳平台,满足对重大气象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重大社会活动等的气象应急保障效劳需求。 (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建立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和工作平台。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大力开发和推广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开展太阳能等资源详查和应用评估,为开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城乡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重大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等规划和建设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
4、气象效劳工作。 (三)加强为农气象效劳 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完成乡镇自动气象站建设,开展覆盖乡镇的精细化、网格化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深化新农村建设气象效劳,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手段,提高农村气象效劳信息接收能力。 不断完善农业气象预报情报系统,建立农业气象效劳指标体系。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效劳,开展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产量与品质预报。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工作,特别是细网格的特色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加强农业生产气象咨询效劳和农业气象科技知识普及。 加强农业生产领域的气象防灾减灾效劳。加强影响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产的气
5、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影响评估。开展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业务。加强重大农林病虫害发生开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效劳。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和灾情调查标准。重点围绕构建特色农业“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开展格局做好工作。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系统,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和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作业的科学水平和效益。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积极实施以农业抗旱、森林防火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常态化。 (四)做好公众气象效劳 建设公众气象效劳产品制作系统。做好气象实况监测、常规气象要素预报、各类灾害性天气和气
6、象灾害预警效劳。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众气象效劳产品。建设公众气象效劳效益评估系统,开展公众气象效劳需求与满意度调查和公众气象效劳效益评估业务。 建设市、县气象科普宣传业务平台。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环境和空间气象事件信息及气象新闻,传播和普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等科学知识。加强针对公众需求的气象科技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工作。增强公众科学应用气象产品的意识和水平,提高公众的防灾自救能力。 (五)强化专业气象效劳 建设完善专业气象效劳产品制作系统和发布平台。建立行业气象效劳效益评估系统。积极开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气象效劳,做好城市电力、热力、供水、油气线
7、路和管道沿线的天气预报预警等效劳。 做好城市气象效劳。建立和完善城市突发气象灾害各类应急预案,做好城市高影响天气的气象效劳,开展城市气象环境评价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城市居民生活气象评价效劳。 做好交通气象效劳。初步建立效劳于公路、铁路等交通行业的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效劳系统。重点做好新建铁路和新建高速公路气象效劳。做好新建飞机场气象效劳。 做好旅游气象效劳。建设旅游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开展旅游景区特殊气象景观和旅游气象指数预报;建立旅游平安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效劳。 做好卫生气象效劳。开展人类疾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效劳,开展人体健康指数预报。 做好山洪地质灾
8、害气象效劳。开展流域面雨量分析和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效劳,开展流域及局地山洪气象监测预警效劳。 强化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工程等专项气象效劳。不断总结重大活动气象效劳经验、技术方法、业务流程以及组织方式。围绕各级政府开展战略、规划等,开展重大工程工程气象保障效劳。针对防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开展雷电预报预警效劳。 二、加强预报预测体系建设,提高天气气候精细化预报预测能力 (一)进一步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开展 加强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工作。建立和完善基于上级部门和欧洲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产品的天气气候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开展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业务,开展预报技术总结、产品检验业务。建立
9、中短期灾害性天气的集合预报释用业务。订正上级部门下发的指导产品,制作发布7天精细到乡镇的气象要素预报产品。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建立适应本市灾害天气特征的物理量指标体系。建立雷电、冰雹、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和低温冷冻害、高温、干旱等预报预测业务系统。 进一步优化市、县二级天气业务流程。开展精细化气象要素短期预报业务,逐步建立无缝隙预报业务体系。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流程和技术,提高预报预警时效。开展基于动力和统计释用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短期预报业务注重提高定量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做好灾害性天气种类、强度和落区预报。中期预报业务,注重开展常规气象要素以及
10、灾害性天气中期概率预报技术方法。 建立分类预报产品检验业务。改进完善各类预报产品的客观化、标准化和标准化检验评分系统。改进常规气象要素预报检 验业务,建立并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中期天气预报和延伸期天气趋势预报的检验业务。 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精细化气象预报工作。开展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降水预报技术和短时强降水概念模型及阈值指标研究。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短期潜势预报系统、短时强降水临近监测报警系统及山洪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系统。 加强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建立、改进及优化城市空气质量、紫外线辐射、人体舒适度等城市环境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建立效劳于公路、铁路等交通行业的交
11、通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卫生医疗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和旅游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森林、草原火险等级气象预报业务系统。 (二)进一步推进现代气候业务开展 依托省级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制作月、季、年短期气候预测产品。开展干旱定量化评估业务。完善延伸期月气候预测业务,制作月内精细化天气过程预测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和效劳产品。加强季节年度预测业务,制作市县级预测产品和针对地方需求的精细化预测产品。开展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评价技术,建立完善气候影响评价业务平台。 三、加强综合观测体系和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现代化开展支撑能力 (一)提高综合观测能力 完善和优化地面
12、气象观测网业务布局。全面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加强观测数据稀疏区观测能力,显著增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完善区域天气观测网建设,加快乡镇自动站建设,实现全市195个乡镇全部覆盖。在暴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密布点建设自动气象站。对已建4要素以下自动站升级改造为4要素或以上。 加强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在武都建设一部风廓线雷达。 优化调整农业气象观测业务布局。保证粮、油等大宗农作物的气象效劳观测和牧业气象观测,稳步开展当地效劳需求明显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气象观测。加强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能力建设,改善农业气象观测条件,实现全市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
13、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完善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和农业气象遥感观测业务。 加强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在气象灾害多发区及重点地区铁路、公路(次等级公路)重点路段建设交通气象观测网。建设全市雷电监测网,在主要林区建设森林防火监测网,逐步建设城市环境气象监测网。 做好台站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方法的执法和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完成全部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争取纳入当地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改善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台站气象探测环境。 (二)增强信息与技术保障能力 建立市县级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全市气象装备保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引进开发综合气象观测系
14、统运行监控系统。制定市级业务设备储藏件目录,建设市县级气象监测系统仪器设备备件库。建设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系统。建立市级移动气象计量检定标校系统,增强观测系统稳定运行能力。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系统。重点加强地面高速宽带网络、3g无线网等应急网络建设和应用,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提升气象数据存储、传输分发和网络平安控制能力,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害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 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平安保障能力。完善气象信息系统平安管理制度,建立气象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据存储管理与 效劳等实时业务应急备份系统,增强气象信息系统平安备份能力。 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提高气象事业
15、持续开展支撑能力 (一)加强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 集中力量开展提高气象效劳能力、气象预报预测能力、综合气象观测能力的攻关和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精细化天气预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应用及数据共享、农业气象等应用气象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二)优化气象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建立科研与业务双向交流制度。健全科技成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从科研开发到成果转化各环节的紧密合作机制。优化开放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强与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不同性质岗位人员相互兼职、轮岗和挂职等人员交流。 (三)加强气象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加大气象教育培训力度。按照提高气象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全体气象从业人员的培训活动,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技能拓展、提高的教育培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高层次气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和气象技术能手,提升全市气象科技人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