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火防溺水平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灾的危害。 2、懂得最根本的防火常识,学会一定的逃生自救知识,树立消防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火象征着温暖、桔祥,象征着喜庆。火为人类带来了光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火一旦失去控制,它可以毁坏物质财富,危害环境,使人伤残甚至夺人生命,给人带来巨大的灾难。 2、火灾是无情的,火灾的危害是惊人的。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珍爱生命,学会一定的逃生自救知识,树立消防意识,才能远离火灾。 二、教学内容 1、了解火灾的引起。 火灾的引起一般可以分为:生产和生活违章引起的火灾;物质自然和雷击引起的火灾;违法犯罪和人为成心纵火引起的火灾。 2、火灾虽然可
2、怕,但有的火灾是可以防止的。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从小事中注意,就可以做到: 分别从家庭防火、校园防火、公共场所防火、森林防火四个方面和学生具体探讨。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1)家庭防火要做到:正确使用液化灶、煤球炉;小孩在家不准玩火;正确燃放烟花炮竹;吸烟也是引发火灾的一大隐患 。 (2)校园防火要做到:不带任何易燃易爆品到校园;不随便乱动学校的电源和防火设备;做完实验要及时清理药品,清洗仪器,离开实验室不忘关掉电源。 (3)公共场所要做到:不带任何易燃易爆品和火种;不随便乱动公共场所的电源和防火设备;做到讲文明、懂礼貌。 (4)森林防火要做到:不带火种进入森林,不在森
3、林里野炊;看到有人在森林里吸烟要及时制止。 3、学会火灾报警 议一议:如果你发现火灾该怎么做? A、立即离开火灾现场 B、拨打火警 :119。报清地址、起火原因、火势及报警人和联系 。 4、逃生与自救常识: 如果你困于火海,你该怎样进行自救与逃生呢? A、学生先主动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逃生与自救知识。 B、师小结逃生与自救常识。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 防溺水平安教育教案教学内容学习游泳平安知识,学习溺水平安的根本常识,培养有关防范力。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提高平安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防溺水平安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2.知识目标-
4、初步了解防溺水平安的有关内容,知道每一个学生(包括公民)都要提高平安意识。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防溺水平安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 :/ 177liuxue /shenghuo/中违反平安原那么的行为的区分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生命平安高于天,父母给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注意平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防溺水教育。二、新授1、游泳中要注意的问题:组织学生观看平安教育专题片中学生游泳的画面。学生分组讨论:在游泳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进行总结:游泳要严格遵守“四不: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深水的地方不去;江溪池塘不去。在网上搜集
5、学生发生溺水而导致死亡的事故,然后组织学生共同分析发生溺水事故的原因, 教师作总结: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3、溺水的急救(1)发现溺水者如何将其救上岸。方法一: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方法二:假设没有救护器材,可以入水直接救护。接近溺水者时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为什么?)然后拖运。拖运时通常采用侧泳或仰泳拖运法。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未成年不能参加抢险等危险性活动。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方法,全班学生每2
6、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演示,1人扮演溺水者,1人扮演救护者。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其他同学细心观察,最后做出总结,指出优点和缺点。(2)如何开展岸上急救。第一步: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立即将其口腔翻开,去除口腔中的分泌物及其他异物。如果溺水者牙关紧闭,要从其后面用两手的拇指由后向前顶住他的下颌关节,并用力向前推进。同时,两手的食指与中指向下扳颌骨,即可搬开他的牙关。第二步:控水。救护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到屈膝的大腿上,一手扶住他的头部,使他的嘴向下,另一手压他的背部,这样即可将其腹内水排出。第三步:如果溺水者昏迷,呼吸微弱或停止,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通常采用口对口吹气的方法效果较好。假设心跳停止还应立即配合胸部按压,进行心脏复苏。第四步:注意要在急救的同时,要迅速打急救 ,或拦车送医院。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方法,全班学生每2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演示,1人扮演溺水者,1人扮演救护者。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其他同学细心观察,最后做出总结,指出优点和缺点。三、课堂总结1、同学们小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2、教师小结: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堂平安教育课,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防溺水平安原那么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