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教案人教版八级语文下册《诗五首》.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579538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案人教版八级语文下册《诗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教案人教版八级语文下册《诗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教案人教版八级语文下册《诗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年教案人教版八级语文下册《诗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3年教案人教版八级语文下册《诗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3年教案人教版八级语文下册《诗五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才能。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4理解五首诗的创作背景及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和己亥杂诗一、 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清香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确实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确实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确实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确实是奔涌的热血,确实是一张菱角清楚的脸庞,

2、从今天起,我们将接着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二、 学习饮酒其五三、 1请学生回忆陶渊明的有关情况2介绍写作背景:饮酒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弃官归隐的第20年(417年)写成的一组五言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标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二十首,以这一首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饮酒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

3、地跟读。2)指导朗读。3理解大意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尽管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哗声,如何能做到如此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点自然也就好似清静起来了。就好似心静自热凉一样“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妙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如此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4课文研讨。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哗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

4、类了。“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肠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确实是说“望是有认识的凝视,“见是无认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因此苏东坡也说:假设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能够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理,但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如何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理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缺乏以表达的。(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粗浅的,构造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

5、化的。5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尔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咨询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后两句在构造上的作用。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构造上显得特别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明确:欣赏,先要弄明白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绘的画面或

6、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制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本人的感悟。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本人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内心觉得十分清静,由于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特别悠闲和温馨,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二、学习己亥杂诗1、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斥,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通晓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

7、,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绘中寄予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2、朗读全诗3理解大意: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宽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本人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表达。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弦

8、外之音是本人尽管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二课时内容:学习行路难1、 回忆李白的有关情况。2、简介写作背景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二年,未能遭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悲愤而写了这组诗。共三首。诗中写世路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3齐读诗歌,探究学习。(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

9、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如此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况且是以饮酒知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崎岖。(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特别苦闷抑郁,本人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活力之时,却不能被皇帝接着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

10、雪封山无路可登。因此“冰塞川“雪满山有其意味意义,意味人生道路上的困难险阻,意味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4、讨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义。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此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三课时一、研析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2朗读诗歌,留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拍、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理解大意 4全诗段意。(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11、(4)广厦庇寒一愿5思想内容:描写本人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达本人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6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会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慨。“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居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能够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哀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12、。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本人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衬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说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况且“长夜沾湿,又如何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如今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妙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

13、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暴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构成奔腾汹涌的气概,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化力最强之处。7艺术特色。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

14、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8归纳总结:全诗作者依照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化,情不自禁地说出本人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第四课时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解题。2研习课文。(1)听录音朗读,区分节拍。(2)师生朗读,明确节拍。(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互相交流,记下疑难之处。(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5)品味鉴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奇妙,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15、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么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地更洁白,更严寒。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首诗气概飞动、描写逼真、气概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案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