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案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古今品评赤壁赋【古人品评】以江山无穷吾生有尽,尚论古人遗址欷歔凭吊,虽文人悲秋常调,但以吹箫和歌声中引入,那么文境奇。其论曹公之诗,曹公之事,低回流连,两迭而出,那么文致奇。盛言曹公英雄,较论我生微细,蜉蝣短景,对境易哀,那么文势奇。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五起首一段,就风月上写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渺予怀,引出客萧,复从客箫借古吊意,发出物我皆无尽的大道理。说到这个地位,自然能够共适,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时宜都消归乌有,哪复有人世兴衰成败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数语,回应起首,一直总是一个意思。余诚重订古文释义初编卷八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
2、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因此然而然,岂惟地人不能摹效,即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调适而畅遂也。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引方苞评语以上转载于语文学习年期【今人鉴赏】本篇以赋体常用之主客咨询答方式,发抒观感。主客所云各有不同,事实上代有了作者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为青春虚度而慨叹;一是以“物与我皆无尽的庄子的观点来故作旷达。不过是苦中作乐,尽情享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李白诗句的眼前景物,作为本人的精神支柱。这是消极的,但也是一种消极的抗议。他不向政敌屈膝,硬是要活得快意,对当前的迫害表示不在乎,仍有一定的积极要素。文笔优美,写景与抒情交融无间,表达了寓悲愤于旷达的复杂感情,自是佳作。摘自古文观止岳麓
3、书局出版,年月版“清风徐来,见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状摹秋水之旺。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的胸襟。作者对秋江秋月秋夜的欣赏,举酒诵诗的举止,都清楚流露出欣愉的畅游之情。这是触景生情,由眼前景激发出的胸中情,作者的主观感受初见端倪。“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怡然之乐,溢于言表。感情激荡,不能本人,那么鼓飞起想象的翅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小船漂浮在江上,如乘风而飞,不知所终;游人飘飘欲举,登临仙境。这里,感情色彩显然加浓了。想象的运用,升华了感情,由淡勾轻彩而甚于重彩浓墨。摘自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全篇从乐到悲,又以乐作
4、结,运用了主客对答体这一赋的传统手法,但已不是简单的借设咨询以说理。主客间的长篇对话,实际上是苏轼本人的心灵独白,展示了他思想的曲折、挣扎和解脱的过程。首先写苏子沉醉于清风明月交错而成的江山美景之中,逗弄出“羽化登仙的超然之乐,继而写“客对曹操等历史人物兴亡的凭吊,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最后写“苏子从眼前水月立论,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这里,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辛思想斗争的缩影。摘自王水照、崔铭主编: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苏轼传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疑心、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予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特别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透露出来的。赤壁赋确实是直截了当谈论这个咨询题的。文中那种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这一点。不管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顷刻,羡长江之无穷的提咨询,或“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解答,依然“排遣或是飘渺禅意,实际都与这种人生空漠,无所寄予之感深入地联在一起的。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摘自李泽厚主编: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