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案人教版高中三年级说“木叶说课稿之一一、教材分析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受才会喷涌而出。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如此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大概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制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错组合起来,因此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
2、不觉之中阻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方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确实是“树,“木叶确实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阻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非常少会想起了叶子,如此,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枯燥的而不是潮湿的。因此,“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确实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奇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
3、阻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二、教法探究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华。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才能三、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2、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才能。教学重难点为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展诗歌鉴赏实践。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明白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
4、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咨询句,并加以整理。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咨询题的答案。咨询题设计: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确实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挤到
5、“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如此,“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丛丛浓阴的联想。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错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么样不同的意味探究学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挤,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受;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枯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
6、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错,一个迢远而情深的漂亮的形象。而“落叶,那么比“木叶还更显得空旷,它连“叶这一字所保存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探究学习:“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要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枯燥的而不是潮湿的。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咨询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假设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探究学习:标题假设拟
7、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阐述,估计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构造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要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要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咨询题并加以阐释。如此,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浸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化,探幽发微,既表达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
8、一下这关于阐发道理起了怎么样的作用。探究学习:一是作引子,引出谈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理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三、探究阅读融会贯穿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谢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非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构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类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四、布置作业:同学们能够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月、松、梅、兰、竹、菊、等进展有目的的诗歌鉴赏,细心体会诗歌的精妙。选题设计1古诗
9、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依照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会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方法:(1)搜集有关“月亮的古诗。(2)班级交流。(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参读作品: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阻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适应,适应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诱惑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
10、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如今用铅字排印书籍依然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阻碍,因此“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研究方法:(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2)作比较赏读。(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参读书目: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类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方,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研究方法: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参读书目: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