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对策分析: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对策。 方法:选取2023年12月至2023年12月来我院进行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治疗的患者58例,并按照随机平均的原那么,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根底上行丹参注射液以及血府逐瘀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拟。 结果:经过比拟发现,实验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用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复发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值得在临
2、床上推广应用。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临床治疗对策在进行完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很容易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就是深静脉血栓。近年来,下肢骨折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多,对于患者的健康产生很大影响。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干预,恢复患者健康1。本文选取2023年12月至2023年12月来我院进行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治疗的患者58例,并按照随机平均的原那么,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根底上行丹参注射液以及血府逐瘀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拟,发现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更高,且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1. 一般资料与
3、方法1.8岁。其中13例为股骨颈骨折,5例为转子间骨折1.7岁。其中10例为股骨颈骨折,6例为股骨干骨折,4例为转子间骨折,胫腓骨骨折5例,踝部骨折4例。经过比拟发现,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拟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依据患者的实际体重行低分子量肝素进行皮下注射治疗。患者体重50kg的时候,药物剂量为0.3ml;患者体重为50-80kg的时候,药物剂量为0.4ml;患者体重80Kg的时候,药物剂量为0.6ml。实验组在此根底上予以但是注射液以及血府逐瘀汤治疗,静脉注射20ml丹参注射液,1次/d。血府逐瘀汤以当归、川芎、生地、桃仁、枳壳、赤芍、桔梗以及甘
4、草等为主要药方2。药物剂量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酌情加减,煎汤口服,1剂/d,分为两次进行温服。患者在治疗期间区里患者适当进行功能训练,使得自身的血液循环得到促进。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治愈情况,以及用药时间进行评定。并于三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对照组29例患者中,治愈患者2.25d。经过比拟发现,实验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用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三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复发情况
5、的有9例31.03%,实验组患者中出现复发情况的有2例6.90%。经过比拟发现,实验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复发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上,患者完成下肢骨折术后,很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且下肢骨折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多,对于患者的健康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丹参可起到活血祛瘀、凉血消痛的作用。有研究证明,丹参不仅对于人体内的血管内皮素具有很好的调节性,使得血管收缩得到明显减轻3。并且,还可以使得患者的血液黏稠度以及白细胞黏附度都发生显著降低,抑制血小板激活。另外,丹参还能使得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出现明显降低,增强纤溶酶的活性,使得纤维蛋白的降解加速4。血府逐
6、瘀汤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的作用,可对患者的血管进行扩充3.04d。且实验组患者,治愈率为72.41%,显著低于对照组93.10%由此可见,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医进行抗凝血治疗,且患者用药的时间得到明显缩短,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将抗凝血药物低分子肝素与丹参注射液以及血府逐瘀汤进行联合使用,可以协同发挥抗凝效用以及保护患者血管内皮的效用,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5。综上所述,对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罗继红,张世国,胡永春,陈友银.髋部及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12:832-833.2刘建贞,王倩.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超声检查临床意义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18:2610-2611.3原涟靖,王珏,田庆海.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2023,30:158-159+164.4赵龙,倪新丽.四通胶囊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10:63-64.5谢洪端,郑宇韬,张时亮,谢文彬,陈川.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23,01: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