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588557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年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两个村庄的调研报告 接到市委(2023)28号“关于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件后,我于2023年5月20号,到组织指定的村庄-xx县xx镇xx村、xxx村,进行了调研活动。 一、根本情况 xx村,土地面积12.7平方公里,辖王庄、阳台、高台、xx、前胶泥庄、后胶泥庄6个村民小组,在册180户,758人,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45元。 xxx村,有耕地面积2226亩,辖金崖根、xxx、黄沟门、红石峁4个自然村,在册176户,82023人。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422元。 二、两个村庄的共同特点: (一)、自然条件较好。两村相距2023华里左右,都处在延-定

2、公路旁边,周河沿岸的川台上。农耕地以川台地为主,xxx村到达1412亩,xx村到达202346亩。两个村庄的山地,根本实现退耕还林,xxx到达5600亩,xx到达4632亩。 (二)主导产业成型。xxx村以大棚为主,养殖为辅,形成了骨干产业。到2023年春季,共建起大棚128座,弓棚450座,种植了蔬菜和瓜果,大棚棚均收入在20220元以上,弓棚棚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176户人,有578座棚,户均2座还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大棚。这个村还有一个体养猪场,生猪存栏500多头,年收入在200万左右。xx村以大棚为主,运输为辅,形成了主导产业。到2023年春季,共建成大棚27座,弓棚70座,

3、种植了蔬菜和瓜果,大棚棚均收入在18000元以上,弓棚棚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180户人,有97座棚,每两户平均1座。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棚。xx村的大棚比xxx的要少400多个,每棚收入也少于xxx村,说明xx村的大棚尚在开展中。xx村的另一个主导产业是交通运输,这个村距离XX县区城近,有大小汽车30多台,农用三轮车5台,其中有大轿车4辆,出租车2辆,营运县城城郊公交线路。村里进城打工人员多。 (三)、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坚持。据我和村干部共同计算,两个村家家户户都有了有线电视和电视机,人人有一部 。农民回到家,看电视不存在问题。每年在冬季,开展一次评比“十星级文明户活动,进行大

4、力表彰。村里人人忙农活,治安案件发案率缺乏百分之一。 三、我的思考 通过调研,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现状的认识。在回延安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目前延安农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思考再三,还是觉得不好答复。但给我留下了几个很深的印象,让我至今不能释怀。 一是人去村空。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阔的群体,但是目前,农村却出现了“人去村空、“景美荒凉、“老人村落的现象。在我调研的村庄里,xx村支书告诉我,他们村留在村里现在最年轻的人是他们,书记今年60岁,村长45岁,村长说,他是村里最小的一个。在xxx村,我走访了十户人家,只见到了一个70多岁的老婆婆,有的人去大棚干活了,但绝大多数的人

5、是进城了。xxx是我1977年到1980年知识青年插队的地方,这次我回去,见到的两个村上干部,也都是我当年的学生,他们今年也都40多岁了。一个村干部说,等他们死了,说不定这个村庄就不存在了。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22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二是学校荒芜。我在70年代末在这里插队,对这两村十分熟悉,现在我去的村队部,过去都是学校。xxx学校当时有20230多个孩子,我代的四五年级有40多个,教室是12个窑洞,现在,窑洞在,孩子没有了一个。xx村的学校也是一排2023多个窑洞,当时有120多个孩子,现在一样是没有一个孩子。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有说不出的

6、酸楚。学校被撤,孩子进城;大批农民,在城乡统筹中相继离开家乡。目前农村人去村空,学校有校无生,这种情况的出现,到底是对,还是不对,真的是不敢轻易下结论。我只感觉到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浑身出了一身冷汗。农村的学校,越办越少。集中在乡镇的学校,也是中学撤了小学使用,小学搬走幼儿园进驻,幼儿园的地方个人使用。不管是小学,还是幼儿园,都是教室多、老师多、操场大,学生少。可是,昨天还收到了市教育体育局的文件,让汇报市级单位“支教的情况。我不知道现在这些部门在想什么。支教是十几年前的工作套路,那时学校多,学校有学生,部门支教是应该的,现在呢,学校越办越少,农村几乎没有学校和学生,乡镇的学校教室空闲的很多,教

7、具、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大局部闲置,可是他们还要各单位去“支教。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实际就是在浪费财力、人力和部门的时间。 三是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重视。农村老人,是方案经济时期的功臣。他们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故土难离,现在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别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兴旺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开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缓慢,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

8、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那么是自己的至上亲人。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四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时机,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XX县区里面的工作,农村劳

9、动力素质那么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别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一位领导说“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

10、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五是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慢。陕北地贫,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在调研中,一位村干部给我说,农民宁愿把地荒了,都不愿意种。我问为什,他说,说种一亩洋芋,需要籽种、肥料200多元,人不够,每天顾一个要出200元,一天种不完,就要顾两天,合计600元,一亩地秋后收洋芋2022斤,每斤卖0.5元,才是202300元,202300元减去600元,能挣多少呀。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答复,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 六是农民现有的文化水平很难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的娱乐活动主要是

11、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时机。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按照调研报告的格式,我还应该针对问题写一些解决的建议,或者对策。但调研还回来后,我反复思考,也想不出对策和好的建议。现在农村出现的这些情况,是国家政策调整过程中的根本反映,不能说是问题,也不能说好事。一项政策的是好是坏,是会用时间来证明的。不是哪一个人说好就好,说坏就坏。作为一个从事精神文明工作的人,我可以从这次去农村的调研中,了解目前农村的真实情况,从中可以知道国家的农村政策是什么,眼下进行到什么程度。能到达这个目的,也是有收获的。 2023.6.4 第7页 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