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620556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年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3年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贯彻落实关于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重要指示精神的“内蒙古实践调研报告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毗邻八省区,草原和森林面积占全国的22%和7%,水面、湿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开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开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从盲目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从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业、产业化治沙,库布其人一代接着一代

2、干,成功找到一条治理沙漠的科学之路。今天,区域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内蒙古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开展的新路子,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一、探索科学治理“黄沙披绿,产业转型“点沙成金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指出,荒漠化防治是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奉献,为国际社

3、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局部。沙漠腹地风蚀沙埋严重,一度被视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30多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开展,创造了绿进沙退,大漠变绿洲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之路,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经济示范区。“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古老的歌谣唱出库布其过去的真实写照。1997年,位于沙漠腹地的杭锦旗开始探索修建穿沙

4、公路,作为典型干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缺乏150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0倍,建设难度无法想象。针对千辛万苦修好的公路随之就被沙土掩埋的境况,库布其人探索“栽死的、种活的、养绿的的修路方案:在道路两旁栽下干沙柳、玉米秸秆等来设置沙障、固定流动沙丘、防止沙淹公路;在被固定的沙丘上种下牧草和低矮灌木,通过悉心养护让道路两侧绿起来。在以“政府主导,干部群众和企业出钱出力,全民参与的模式下打响了一场治沙大会战,吹响了治理库布其沙漠阵地战的号角。从1997年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至今,杭锦旗修建的重点穿沙公路共6条,总里程达900多公里。实践证明,穿沙公路不仅改善了交通,公路两侧设置的沙障,公路沿线的飞播造林

5、,控制了流动沙漠面积。然而,修建穿沙公路只是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的创新举措之一。多年来,当地结合沙漠化土地类型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使用“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方式进行科学治理,即沙漠的周边被连绵的人工林紧紧锁住,中间那么用方格沙障固定沙丘,为飞机播种人工植苗创造条件。同时,逐步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与此同时,为了让治理效果可持续,当地坚持用产业化的思路,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开展有机结合,积极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开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人从单纯的生态建设,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开展并举转

6、型,探索“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的奥秘。达拉特旗官井村曾是有名的“穷沙窝子,沙地变成了良田,多家企业看中这里的开展前景,纷纷投资产业。2023年,村民们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销售沙柳苗条,2023年收入12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2万元,成了小康村。生态环境日趋友好也推动了当地沙漠旅游业开展。近10年,库布其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560万人次,实现收入61.2亿元。不仅如此,库布其治沙市场主体正依托数十年治沙绿化增汇和光伏发电减排的“双向碳中和实践成果和科技创新经验,积极探索“治沙生态一光伏发电一电解水制氢一绿色化工绿色循环经济开展模式。“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仅走进浑善达克、乌兰布和

7、、腾格里、塔克拉玛干等各大沙漠沙地,还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治沙开出“中国药方。二、治理“对症下药治沉疴,“一湖两海现生机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是内蒙古的三大淡水湖,如三颗明珠镶嵌在北方大地上,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局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内蒙古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的岱海是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方案的国家重要湿地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岱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世纪50年代200平方公里的湖面,目前萎缩至50余平方公里。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保护治理岱海,推动由

8、“一湖治理向流域治理,“内治向“内治外引、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传统治理向科学治理转变。2023年以来,岱海萎缩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质、生态系统开始改善。在岱海治理中,当地结合实际,精准施策,推动实行工业零取水,耕地“水改旱的措施。位于岱海南岸,拥有4台发电机组的大型火电厂每年需要从岱海取水1100多万吨,并将冷却水直排岱海。2023年4月,该电厂实施发电机组改革升级项目,随后实现向岱海零取水。几年来,凉城县对湖周边的21万亩水浇地实施“水改旱,推进农业节水。凉城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张泽介绍,对岱海沿岸耕地实行“水改旱,每年可减少使用化肥420吨、农药6吨、地膜210吨,大大减少岱海的面源污染。在

9、“水改旱等农业控水措施根底上,推广使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有机旱作农业,既能缓解农业与岱海争水,又带动种植业升级、农民增收。2023年起,岱海治理由“一湖治理升级为流域治理,实施22条入湖河流沿线绿化、水保等工程,改善水质和水循环。为确保治标又治本,岱海治理由“内治向“内治外引转变。2023年5月,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从托克托县境内的黄河干流取水,输水线路长131.7公里,设计年最大取水量4466万立方米。尊重规律、对症下药,一条生态保护的综合治理之路在内蒙古如火如荼开展。呼伦贝尔市全力推进两期工程40个项目实施,打出呼伦湖治理组合拳在呼伦湖周边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

10、,呼伦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57万亩草场自2023年起全部禁牧,有效遏制流域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建成引河海拉尔河济湖工程,进一步保证生态补水能力;5年限产休渔,结合增殖放流、土著鱼种繁育研究,有效促进呼伦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对呼伦湖周边及入湖河流沿线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工程,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削减人为干扰因素对流域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截至2023年6月,呼伦湖水域面积到达2144.9平方公里,较2023年增加300多平方公里,湿地生态逐步恢复,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关口,巴彦淖尔市开展乌梁素海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在乌梁素海上游的乌兰布

11、和沙漠,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积极探索沙漠治理与绿色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治理模式,治沙7.25万公顷,阻止泥沙流入黄河、侵蚀河套平原;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行动,实现城镇污水和工业园区废水全部收集、处理、回用;在农村牧区运用先进技术,集中处理畜禽粪污、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沼气,变废为宝;开展乌拉山受损山体修复、山洪沟口整治;采取草畜平衡、休牧轮牧等措施,修复乌拉特草原生态。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个都不能少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

12、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谈到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统筹二字。有了方向指引,如今,内蒙古摒弃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一治理模式,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实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打破阻碍系统治理的制度坚冰。内蒙古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目标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解决林草湿资源保护开展中的难点,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责任模糊、“谁管谁都不管的问题。逐步建立源头

13、治理的机制。内蒙古全区50.46%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守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底线,从源头上将不合理开发挡在门外。完善绿色开展指标体系,设置绿色门槛,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形成绿色开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补上综合治理的短板。内蒙古制定发布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屏障规划,构建“一线一区两带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总体布局。其中,“一线是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主要山脉构成的生态安全屏障“脊梁和“骨架,“一区两带是黄河重点生态区、大兴安岭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三大战略空间,以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

14、与此同时,屏障规划以遵循生态保护和修复内在机理和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将全区作为统一的生态系统进行总体布局为总体建设思路,明确了森林植被建设与保护、草原植被建设与保护、防沙治沙、河湖综合治理与湿地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绿色开展、损毁土地治理、地下水超采治理、环境污染防治九项重点任务。目标是到2035年,内蒙古全区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区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自我调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根本建成,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综合试验区、生态效劳和产品供应保障区、产业升级与绿色开展创新区、“绿水青

15、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践行区。三、开展治理任重道远,建设久久为功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和行动纲领。内蒙古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坚持从国家大局出发、从民生根本和长远出发,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实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开展的认知革命。做好生态文章。生态是内蒙古最大的资源。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艰苦努力,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但是,内蒙古生态脆弱、环境污染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农田水利、黄河流域治理、“一湖两海综合治理等依然任重道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的那样,生态文明建

16、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内蒙古要坚持不懈,一年接着一年干,要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做好治理文章。坚守底线,划定红线,着力推动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系统改善、统筹推进、全面进步,实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蒙古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进行综合治理。近年来,内蒙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农田水利建设、草原森林保护修复、沙漠荒漠治理以及“两湖一海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典型的“库布其治沙模式,打破了“沙漠不可治理的坚冰,为维护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智慧。做好绿色文章。绿色是内蒙古最美的底色,也是内蒙古最大的开展优势。生态优先、绿色开展,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