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的调查和建议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深化农业和农村改革,最近,根据县委安排、县政协组织了专题调查组深入蒲吕、岚峰、安居、白羊、西河五个乡镇,通过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观察、走访等形式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及建议报告于后: 农村改革已走过了20年光辉历程。它给我县农村经济的开展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展,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县农业、农村工作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根据调查,我们认为
2、,目前农村的主要矛盾一是农业生产水平不适应现代化开展的矛盾;二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的矛盾。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 一是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农副产品价格政策、干部政策还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有的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土地续包,让“耕者有其田,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但以后30年人口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涉及到土地使用权流转,如何有利于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如何发挥善经营、懂技术、有经营资本的土地经营者的作用,让土地产生出巨大的开发潜力,这就亟待出台土地流转的具体政策。 目前,农副产品价格存在的诸多问题。总体上是价格偏低、高投入、低收入,甚至增产不增收,安居龙兴村、西河三善村抽点反映出农、副业
3、收入只占农村经济收入的2023%30%,伤农民种田积极性。粮食收购普遍存在压级压价、种子价格不稳,如今年稻谷种子又增为2.5元一公斤,比临近县偏高;仔猪、肥猪价格呈撬撬板状,且一直偏低;蚕茧经营公司中间环节增加了费用。使厂家、茧农两不愿,且比县外价格高,质量低。如今年春茧收购价为每公斤12元,烘干后交给厂家为48元,比外地每公斤高2023余元;农民反映农用物资质量差、价格高,虽是统销物资,仍有区域差异和质量差异。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不够。村、社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不高,且青黄不接;县、乡、镇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抓得不够,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开展所具备的经营、科技才能相差甚远。 二是“科教
4、兴农战略实施力度不够,科技推广难,实际推广面少。科技推广过程中,传播到农户手中已走了样,致使有的农户未学到家而造成损失,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充分利用好有线播送、闭路电视、报刊、图书资料等传播媒介。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有线播送许多乡镇处于瘫痪;闭路电视网络尚未形成,报刊科普版幅不大,图书资料未起到效劳作用。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特色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突出特色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基地建设还没形成规模,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够好,还没完全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名牌产品,已有的茧丝绸产业现已危机四伏。据调查,安居蔬菜基地,土地面积规模大,但品种单调,特色菜不
5、多,经营粗放,辅助设施不配套,生产和销售脱节,营销渠道不畅,没有产生最正确效益;白羊镇的山羊基地规模小,种养数量少且分散;西河镇的母、仔猪基地优良品种不多;旧县的柑桔基地,品种老化。 四、农业根底设施脆弱,与我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开展差距较大,现状堪忧,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严重干旱就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水利设施老化,病害工程多,抗灾能力弱;二是机器设备陈旧老化,根底设施条件差;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四是农业管理机构、效劳体系不稳定,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困难多,阻力大,力度弱,有些基层农业效劳组织已出现“断线、人散的瘫痪状况;五是农资供应渠道比较混乱,储藏量少,品种不全,资源短缺,难以
6、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五是涉农部门为农效劳宗旨观念不强,部门利益、局部利益有碍农民利益。为农业生产效劳不够,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效劳工作,特别是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太少,有关资金迟迟不到位,使方案的“两高一优农业工程落实得太少,有关涉农部门对强化农业的宏观管理和农技推广效劳不够好,在抓重点、带一般,搞试验示范上,与农民共同探索农业的新路子尚有差距。这些矛盾的出现和存在,及不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开展,应引起重视。为此,我们建议: 一、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宣传力度,让广阔干部和群众全面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从思想上
7、、认识上为今后农村改革和开展奠定根底。 二、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建设一支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有文化、懂技术、能带着广阔群众勤劳致富的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切实改变在农村工作中,一般号召多,结合实际具体指导少,下基层、走马观花多,解决实际问题少等不良倾向,并对乡镇进行有重点的考核,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全面落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开展特色经济。努力抓好单一的种养结构向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农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转变,分散独立的小生产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原料型农业向开展深加工的农
8、业转变,粗放型向集约,特别是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开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次飞跃。充分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特色经济,实施产业化开展战略,是解决农产品进入市场难,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农业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经济发生“质的飞跃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县委、县府及时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县情、发挥优势,围绕“水产、茶果、蔬菜、畜禽、蚕桑、粮食六大产业,建设2023大基地,开展特色经济,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开展步伐,为农村经济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乡镇也根据各地的区域特点建产业基地,开展自己的特色经济,进一步带动产业
9、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开展,目前基地建设开展势头较好,但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定产业要因地制宜,宜粮那么粮、宜林那么林、宜山那么山、宜水那么水,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土质、气候等特点和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以种养殖业为主,以种养业带动加工业和其它各业的开展;丘陵地区应充分利用山资源,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以林业为主开展生态农业,既扩大绿化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又可带动草食性牲畜养殖业的开展;矿产丰富的地区,应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大力开展乡镇企业,带动运输业和大农业的开展;自然景现、人文景观占优势的地区应以旅游开发为主,综合开
10、发,开展观光农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开展。决不能脱离实际,见别人上什么工程好自己也跟着上什么工程而造成损失。 2、基地建设要统一规划,科学论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不能盲目上马,要立足优势,高起点、上规模、上档次、突出特色。切忌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导致基地建得多而产业品种雷同的也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要注意开展科技含量高的名、优、特、新、稀产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改良品种和栽培技术,提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和附加值。 4、不能只抓开展、不抓效劳。要加强社会化效劳特别是信息效劳。政府要尽快建立信息效劳中心,要有专门从事研究市场动态、收集科技、市场信息的人员,及时向农民发布、传递科技、
11、市场信息,要加快农村有线播送的恢复和有线电视、通讯 的开展,保证信息畅通。同时,在报刊发行中要多向农民推荐传递科技。市场信息的报刊杂志。保证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及早调整经营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减少经济损失。 5、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产品市场的建设和新产品的营销,努力实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要尽快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相应的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继续探索“基地加农户加公司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路子,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上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体系和运行机制。 6、
12、在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特色经济、抓经济收入的同时,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无粮不稳,增粮、增收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前提。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的前提下,突出林、牧、副、渔、加工等各业结构的调整。 四、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科技进步是农业开展的决定因素,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化和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一是与农科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协作,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到农村落户。三是充分发挥各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把农校作为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基地,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养“土专家。四是组织农技人员
13、深入农村,采取“赶科技大集,发放科技资料、现场指导等形式宣传,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同时切实落实农技人员承包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责任制,促使农技人员把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进一步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向专业大户、科技“明星倾斜,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培植一户,带动一片,开展一片,发挥影响全县的示范效应,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五、要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生产,开展经济,决不能以行政命令定项,定指标而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新村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政府要大力宣传,着力引导、科学规划。规划要多尊重农民意愿、习惯,宜大那么大、宜小那么小,要以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来开展。 六、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根底设施建设。政府投资要突出重点,保重点工程、重点工程,不能撒“面面药,这里投一点,那里投一点,结果收益不大。在做好各种用于农业投入费税收、管、用的根底上,进一步拓展投资渠道,坚持“谁受益谁投资的原那么,给予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农业,增强农业后劲。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