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税务信息化调研报告 近年来,税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正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开展,征管数据的采集和覆盖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多元化申报的推行,网上办税数据的传输,对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征管数据中无效的、不合法的、不一致的数据不断出现,将直接侵占税收网络资源,干扰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影响国家税收的征收管理。 一、影响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因素 (一)“历史问题造成征管数据分散、不标准 一是技术原因造成的。兴旺国家的信息化过程先是较广泛地使用了主机/终端方式,在pc机出现后才逐步过渡到客户机/效劳器方式。因此,在数据管理上一直比较重视集中、标准,较早地使用了关系型数据库,并由此带动了领导者
2、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对数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而在我国税务系统,虽然信息化起步较早,但税收征管中大范围的计算机应用是从pc起步的,pc机在数据管理上的优点是应用简单、人机界面好、灵活,造成系统操作的随意性大,又由于原先手工操作传统的惯性影响,数据的人为性较强,个人的随意性影响了数据标准。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年份之间、甚至同类业务不同处理环节之间,数据口径不一致,可比性差,造成征管数据上的“历史问题,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利用率普遍很低。 二是原有管理体制造成的。从外表上看原有税收管理是高度统一的,但在执行中又是条条分割、各自为政。因此在数据统计上是各级税务机关各自定义指标体系,各自下发统计要求,各按
3、自成体系收集,各自分析上报。同时由于在市场经济转型期,机构频繁变动,报表处理方式经常发生变化,具体征管人员在信息化浪潮下无所适从,这些不仅给基层部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损失了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地方的征管信息系统,纯粹是一个开票系统,极大地影响了信息化的质量。 三是数据管理和采集不标准。例如用户权限设置不严密,造成越权越位操作经常发生,形成职责不清;采集的数据相互矛盾,如为停、歇业户开具或出售发票,为定额户进行零申报等;数据采集不及时,如不及时进行入库税票销号,不及时进行结帐等;数据分类混乱,如将企业正常纳税当作零散税收,将商业当作工业等等。 (二)征管系统
4、设计时需求不明确,缺乏前瞻性 在软件开发中,需求是第一位的,当前在软件工程中已经别离出了需求工程,而需求是源于管理的需要,从而管理水平的上下直接影响需求的制定,当然需求要在原有根底上进行管理流程的重新界定和调整,而当前税务机关的管理模式、管理流程还处于探索阶段,经常发生变化,从而很难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需求。同时在数据库设计中,数据库中存放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很强,相关性不仅表现在数据依存的时间、地点(部门)、类型、名称等原始属性上,还会在数据的转移过程中,产生再生的相关性。某些人为因素会使数据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也是不可丧失的相关性。而且希望从数据中发现的东西越多,相关性的要求就越高。一些领导对数
5、据的认识缺乏严肃性和前瞻性,将手工处理时的随意性带到计算机处理中,因而需求分析肯定会受到影响。应用需求不明确,必然影响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另外,在系统开发之初,管理者说不清应用需求,设计目标难明确;系统开发中,不断冒出新要求,方案赶不上变化;系统开发完后,为了适应众口难调状况,修改、完善周期拖得很长,这样的系统,肯定会影响数据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三)对数据采集的重要性、准确性认识缺乏 信息化条件下,税务部门数据采集、调用更为集中,数据交换、共享更为频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网上运行,其真实性、客观性构成税网的生命线,而当前,数据质量存在诸多隐患,如税务登记不准。税务登记又称纳税登记,它是
6、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其资料是税务机关的源头数据,同时又是税务机关的根底性数据。如果登记不准,必然给纳税鉴定、税源监控、税款征收、会统核算以及税收分析后续工作带来困难和混乱。再加上征收操作欠标准,少数征收人员注重快速操作,无视标准准确。在申报集中时期,尤其会出现操作不当和欠缺,造成税票限缴期、所属期等栏目内容开具不准确等。还有一些单位对档案数据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以为计算机是万能的机器,数据质量差些不要紧;也有的单位仅仅注重硬件建设,对数据工作的难度、工作量等缺乏思想准备;还有的单位是为了应付评比检查,并没有真正在征管数据质量上做文章。 (四)缺乏对征管数据质量的控制、监督措施
7、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监督往往被人们无视。绝大多数单位在数据准备、录入阶段缺乏审核等质量控制、监督措施。一般采取自己审核或互相审核的方法,很少有单位设专人负责数据质量检查,而实际上由于数据采集人和录入人相别离,不能将数据之间的一致性随时检查出来,经常是事后才知道。还有就是一些税务干部的信息化意识不高,缺乏对数据准确性、一致性的认识,所以在具体操作时经常出错。上述诸因素影响了征管数据质量的提高,没有与应用需求相适应的征管数据质量,数据库利用率也很难提高,信息化水平也很难有实质意义上的推进。 二、提高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的对策 (一)原始数据的全面、准确采集 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必须保证正确
8、无误地输入和记录数据,税务部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多个渠道,多个部门,一是来源于外部,如税务登记表、纳税申报表和企业财务报表等;二是来源于内部,如核定税款通知书、催报催缴通知书和税务处分决定书等,这些数据既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填列,也有税务机关、受委托代征单位填列,数据录入部门要加强责任意识,严把入口关,保证数据准确、及时的进入征管信息系统。 (二)设置较完善的数据校验屏障 征管软件应当支持数据校验功能,进行数据逻辑审核和模拟人工智能审核,以到达所有的数据必须符合法定关系、会计关系、统计关系,表现为数据之间、表内之间、表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和平衡关系。如计税依据x税率=税额;资金来源=应征税收+应征其
9、他收入+多缴税金+暂收款,等等关系,而当前征管软件的校验功能很不完善。目前,税银联网、税库联网和网上申报使得税务机关与银行之间,与国库之间,与纳税人之间,数据更加方便、畅达,但也要防止非法数据的出现,这里,很有必要设置一道数据校验软件作为屏障,去检测和过滤不法数据,防止错误数据扩大化,并给后来的纠错工作带来压力。同时可以设计功能强大的网络化的数据监控分析软件,对录入计算机的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找出疑点,及时排查、纠正,防止不良数据的进一步积累。 (三)完善数据质量相关制度建设 一是要推行“数据质量责任制,对机外数据、虚假数据、不标准数据从源头上严加追究,改变目前存在的重纸质资料,轻电子数据,重
10、数据录入,轻数据质量等现象;二是要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虽然征、管、查在形式上实现了三别离,但是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他们必须首先集中自己的管理信息,然后才能利用更多的共享信息进行高质量的管理。由此看来,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标准性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推行“数据质量主要领导负责制,才可以有效地解决软件数据无人过问,职责不清等现象;三是要推行“征管数据维护、修改审批制,标准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严禁从数据库底层随意的修改数据,特别是随着税收信息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数据库管理员将管理更大数量的税收征管数据,其操作的隐蔽性更强,危害更严重,必须切实加以
11、重视。三是在技术保障上做文章,业务处理软件要有明晰的操作权限划分,严格限制越权操作、越权审批等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使得各种“责任追究制有据可查;四是尽量使用程序化的数据传递、接口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对数据流的干预,减少数据扭曲和信息衰减的时机。 (四)加强征管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要使数据质量有深层次的提高,必须注重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征管数据整合与分析是在原有征管信息系统的根底上,通过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技术对业务信息进行深加工,从中抽取知识或规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将所发现的知识运用到税收管理中去。这将是以后征管信息系统应用的重点。例如目前可以将征管软件的数据和金税工程的数据进行整合,
12、进行有效的税控处理和数据的增值利用,在数据整合的根底上还可以在外部网站上设立一些查询系统,供纳税人使用,这样数据的质量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五)建立科学标准的管理流程 利用流程管理思想,努力使技术手段、管理手段和征管程序协调一致,力求税务管理体制和征管程序设置合理,并辅以机构和人事制度配套改革,更新征管模式,标准业务操作规程,科学设置岗位和标准化职责。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下,才能产生科学的需求设计,进而才能开发出较好的信息系统,并顺利运行。这将是今后税务管理的核心思想所在,只有这样,税收征管数据才能有质的提高。 (六)强化税务干部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素养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
13、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面对信息的修养。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税务干部是税收征管的主体,是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因而税务干部的信息素养对提高税收征管数据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征管活动中,信息素养也主要表达在五大特征中。税务干部的信息素养提高了,也就是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日常征管活动中潜移默化化地重视征管数据的质量,工作中才能主动认真的评估征管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同时不断的捕捉筛选有利于征管的信息,从而提高整体征管数据利用水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领导干部更要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而不断重视征管数据的质量,同时征管数据的质量问题应逐渐地被上层管理部门所重视,而不只是信息部门的事情。在今后的电子税务建设中,应把数据管理及质量控制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