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县农牧区发展及农牧民培训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648739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县农牧区发展及农牧民培训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年县农牧区发展及农牧民培训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3年县农牧区发展及农牧民培训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3年县农牧区发展及农牧民培训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3年县农牧区发展及农牧民培训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3年县农牧区发展及农牧民培训工作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县农牧区开展及农牧民培训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对于欠兴旺地区来讲,这也是一次加速开展农牧区经济社会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农牧民是主体,培养高素质的农牧民是关键。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牧民培训问题,着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农牧民。 一、“十五时期县农牧区开展及农牧民培训工作概况 “十五期间,县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决策,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加快农牧区开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连续四个1号文件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

2、策,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开展生产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连续加强农牧民培训,群众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有了明显提高,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人力根底。近几年县农牧区经济开展、农牧民培训工作呈现出几个突出的特色: 一是农牧区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牧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使农牧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在开展特色产业方面,重点围绕马铃薯、黄果业和热贡艺术产品开发,扶持了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重点龙头企业,努力加大在热贡艺术产业、特色种植业、农牧区根底设施配套工程等重点领域的持续投入,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2

3、023年底,全县农牧业总产值到达2.4亿元,与“九五末相比,增长5.23。随着全县农牧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壮大,农牧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逐步增强,先后成立了马铃薯、金黄果、奶牛业、热贡艺术协会等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这些组织,有力地将分散、弱势的农牧区联合起来,优势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加快了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展了农牧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农牧民增收,农牧民收入发生了结构性变化。202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到达2245元,比“九五末增长51,年均增长2023。人均收入中直接来自农牧业的收入为943元,占42,比“九五末增长11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到达682元,占31,比“九五末增长23个

4、百分点;虫草等采集业收入为336元,占15,比“九五末下降16个百分点;其它收入为284元,占12,农牧民劳务输出呈现出全方位、收入实现了多样性。 二是农牧区根底设施建设有了大的开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县农牧区水、电、路、通讯等根底设施建设快速开展,一批涉及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根底工程顺利完成,为农牧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物质根底。公路建设总投资到达7483.95万元,完成各类公路建设451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比“九五末增加418公里,实施了农牧区电网改造工程,乡村通电率达98,入户通电率达95。农牧区呈现开展根底扎实、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持

5、续改善的良好势头。 三是农牧区社会事业有长足的开展,农牧民生活方式逐步朝着科学文明的方向迈进。“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将着力开展农牧区教育事业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牧区开展的突破口,投入教育经费2738.6万元,是“九五时期的1.8倍,新、改、扩建中小学75所;建成乡级文化站11所,改、扩建村级文化活动室32所,实现了乡(镇)有文化站、50的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随着农牧区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开展,社会公共效劳水平明显提高,使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观、婚育观、法制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崇尚科学,追求文明,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意识逐步增强。 四是农牧民培训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6、“十五期间,县通过财政投一块、工程争一块、干部群众筹一块的方法,累计投入农牧民培训资金202300余万元,是“九五期间的4.5倍,年均培训热贡艺术从业人员2023余人,培训牛肉拉面、机械修理等劳动技能3000余人,培训黄果等特色种植业人员6000余人,分别比“九五末增长23、26和31个百分点。通过各类形式的培训,全县青壮年农牧民培训面积达93,比“九五末增长60个百分点;通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就业率达90以上。目前,全县从事热贡艺术品制作的人员达2023余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在1.5万元左右,热贡艺术从业人员收入比“九五末增长3倍。“十五期间,是县农牧民和干部培训投入最多、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

7、时期之一,农牧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农牧区经济社会开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当前县农牧民培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五期间县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开展,农牧民培训教育工作卓有成效,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县农牧区开展及农牧民培训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第2页 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牧区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由于农牧区公共事业投入缺乏,农牧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全县农牧区文盲、半文盲率达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2个百分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仅占劳动力总数的6.1和2.4,农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7年(牧区仅3.4年),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

8、农村平均受教育水平2.1年。由于文化素质低,致使农牧民接受现代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的能力较低,就业门路狭窄,收入长期在低水平状态徘徊。二是农民牧比例过大,向城镇和集镇转移的速度慢。农牧民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5,“十五时期,通过调庄移民、小集镇建设和鼓励农牧民进城经商办店等措施,努力促进人口向城镇和集镇集中,但由于根底差、农牧民人口基数大、就业门路窄,农牧民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全县城镇化水平只有15,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在物质条件、人口素质等方面不协调。三是地区封闭,观念保守,思想解放程度低。由于受地域、交通、信息化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的民族教育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力较

9、弱,民族教育以藏文为主,自我封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从就业比例看,“十五期间,累计接受大中专毕业生583人,其中藏文专业531人,占91,目前已实现就业的213名人员中,藏文专业就业率仅为30,其他专业那么实现了20230就业。农牧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仍然较为严重,局部群众思想懒惰,“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上,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四是农牧区各项社会事业开展缓慢,社会文明程度较低。虽然“十五时期着力加大了对乡、村两级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但由于根底差、底子薄,目前乡级文化站平均图书存有量为2023册,人均不到0.5册;其中实用科技图书仅600

10、册,人均0.1册;已建成的村级文化站图书存有量为300册,人均仅0.3册;其中实用科技图书仅90册,人均不到0.1册。农牧区公共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缺乏,有40的乡级文化站机构不健全、设施简陋,50的村无固定文化活动场所,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贫乏,接受外界文明的能力差,思想因循守旧,守法意识不强,与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之间尚有一定差距。五是科技对农业的奉献率低,农牧民劳动技能差。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开展生产,要有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虽然“十五期间县在劳动力培训方面狠下功夫,出实招,年均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近30场(次),农牧民群众劳动技能有所提升,但由于长期积贫积弱,农牧业生产仍然处于最简单

11、的原始粗放的耕作状态,农牧民接受现代科技的能力较差,掌握的技能不多。目前,真正掌握一定专业劳动技能的劳动力仅占全县农牧区总人口的2.4左右。同时,专业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差、人才奇缺是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又一不利因素,“十五初期,全县有农业科技人员23人,平均每村不到0.5人,科技对农业的奉献率仅为12,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到“十一五初,全县农业科技人员降至16人,有7人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科技对农业的奉献率仅提升2个百分点,远远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劳动者科技素质的要求。 三、对策措施 农业丰那么根底强,农民富那么国家盛,农村稳那么社会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实施

12、高保证的新农村建设。农牧民培训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牧民素质的内在要求,农牧民培训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着力加快民族地区根底教育改革,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教育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富裕、融入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新村,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农牧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农牧区根底教育投入,全面提高农牧区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农牧区根底教育应紧紧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在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汉语教学上下功夫。坚持“适度集中、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提高效益的原那么,集中资

13、金,重点完善新农村试点村的校舍改造与建设,通过争取工程、吸纳社会资金、整村扶贫推进等渠道筹集资金,每年投入资金202300万元,建好农牧区小学、完善县城和中心城镇中学。针对民族地区实际,实行分类教学的方式,在县城周边的中小学中大力推广以汉语教学为主的“一类教学模式,在农牧区推广以汉文为主,藏文为辅的“二类教学模式,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使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到达20230,全部中小学校实现汉语授课,人均受教育年限到达9年。通过扎实的根底教育,逐步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比例,使农牧区劳动力队伍文化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二是在深化农牧区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上下功夫。坚

14、持不懈地推进农牧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集中力量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在县城建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全面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通过着力培育,使县农牧区职业教育跟上或赶超周边民族地区的水平,逐步缩小与全省、全国教育水平的差距,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充分的智力保证。三是加大异地办学力度,在创新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束缚不容无视,也是造成民族地区教育改革长期滞后、社会发育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农牧区民族教育必须对外开放,必须狠下决心更新观念,必须彻底摒弃传统观念,努力实现民族教育的重大突破与转

15、折。采取民族教育走出去的方法,在北京、辽宁及省内海东等教育兴旺地区实行异地办班、办学,在家长自愿的根底上,采取政府资助和家长自筹相结合的方法,每年输送几百名农牧民子女赴外地求学,通过引领带动作用,借鉴成功经验,使农牧民接受先进文化教育,促进意识形态转变,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加快开展农牧区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引进先进文化,革除旧的观念、旧的思想,奠定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思想解放的基石。 (二)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 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加快农村开展,必须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奉献率,造就技术型农牧民,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平安生产和可持续开展。一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首先,紧紧抓住国家在建设新农村中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区域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良好机遇,编制和上报一批以农畜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工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十一五期间建成1-2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点,推进农业生产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开展。其次,积极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采取技术入股、合作开发、联合开办科技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的方式,加大特色农业开发力度,使资源优势及时转化为经济优势。“十一五期间,以“万亩黄果园基地建设为依托,逐步开展黄果产业链;以晶黄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民生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