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65327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23年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根本要素。然而,现实中,某些政府失信事件成为政府失信于民、公信力下降的潜在因素。本文先以说明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起点,指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然后从政府角度和社会公众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个人看法。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重建公信政府。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现状公信力建设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效劳的满意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对诚信政府建设x+的愿望愈

2、加迫切,法治政府、效劳型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期待,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政府公信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是不是有效政府的重要指标,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效劳性政府建设息息相关。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相关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展。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的水

3、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一)从政府角度分析 1.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有待健全。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应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202223年5月1日开始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然而,在现实中,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做的并不理想,特别是在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时候,地方政府封锁消息,各种虚报、

4、缓报、谎报。公众在得不到官方权威消息时,是不会增加对政府的信任感。信息公开表达出政府的政治透明化。政府能否做到信息公开也直接反映出国家的民主程度。信息公开是取得公众对政府信任的一个根本条件。除了涉及有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机密及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能对外公开的信息外,政府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所有信息。政府作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支配者,如果一味的垄断,对信息进行隐瞒不报,推迟误报或者是发布的信息口径不一致,这很难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2.局部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缺乏诚信理念。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根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带头领队的作用。政府诚信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具有推动作用。

5、由于封建传统封思想的影响,政府工作人员对诚信不重视,某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以到达自己的私利为目的,出现了贪污腐败现象,脱离人民群众,无视或无视诚信。另一方面,政府的实质权力超过一定的度,导致了政府的职能转变没有快速跟上社会经济的开展步伐,这也是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二)从社会公众角度分析 1.社会公众对政府无止境需求有待改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决策的过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满足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更多的考虑是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以及参政议政这方面,这就会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政府自身的能力是

6、有限的,政府不可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全部利益诉求。这样,自然而然的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怨声载道,很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政府所公布和实施的犯罪感很政策持否认态度。 2.局部社会公众的素质有待提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说这些年国家加大对公民素质教育力度,但仍存在局部社会公众素质低下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局部公众制造和散布谣言,唯恐天下不乱,成心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局部公众听取小道消息,信奉只言片语,在不了解事务全部真相的情况下,轻信谣言;还有局部公众在自身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伺机报复政府,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推波助澜。 3.社会公众对政府了解有待加强。社会公众在思考政府是否满足

7、其利益时,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然而政府是受社会公众之托,以满足绝大多数公众的利益为目的,这必然要损害小局部人的利益。一旦公众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或稍受影响,公众是不会去深究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更不会花费时间和经历去了解政府所处的境况,只会对政府产生负面评价,这不仅直接无视了政府的积极作为,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 三、如何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 加强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基于时代社会、政府和公众三个方面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方面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信用存在很大缺陷,政府公信力比较弱,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增强政府在公

8、众心目中的信用程度,提升政府公信力。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政府。透明政府就是指政府掌握的个人与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公民有权接触并使用这些信息,而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平安法规定的不能公开的除外。政府机关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将这些信息公布于众,以供公众索取,建立政府的亲民形象。另外,要建立“重大决策的听证会制度。这样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推行电子政务,构建无缝隙政府,使民众及时了解政府的信息,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有利于杜绝

9、政府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效劳型的有限政府,使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政府要想迅速有效地回应公众,树立政府形象,必须改变观念,实现国家经济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的别离,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做到政府职能合理定位,政府行为不能越出其职能范围,明确行为对象,标准行为方式。政府在政策的实施、操作上,要把握好适度原那么,针对不同社会运行状态,从宏观上调控政策,保证社会稳定开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以取信于民。 第三、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依法行政就是指依法行政就是指政府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增进公共福利,为广阔人民

10、群众效劳。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及其精神来为人民效劳,使人们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信仰,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表达政府的诚信。因此,只有建立起标准政府权力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运行机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守信的问题。 第四,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政府的行为在最终要靠公务员个体的行为来完成,政府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应当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恪尽职守,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思想根底。 第

11、二篇: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根本要素。本文从分析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内涵为起点,指出中国政府公信力呈下降趋势,然后从时代社会、政府自身和公众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重建公信政府。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建设 一、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内涵 政府的公信力表达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具体涉及到两个方面:政府行为的客观效果;公众对政府

12、行为的主观感知。政府公信力,是评价政府是否作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和公众是否认同的根本标准。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

13、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的能力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概括起来,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时代及社会因素。 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开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失业问题,健康

14、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乱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外,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普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政府因素。 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无视或有意模糊,恶

15、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政府公信力的弱化所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沉重的。 第二,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经常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在越位方面,由于政企不分,政府不恰当的介入经济活动,任意侵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设臵林林总总的审批关卡,让企业围着政府转。在缺位方面,主要是对市场的监管不力,市场经济秩序不能有效建立,信用制度不健全,合同履行率低,假冒伪劣产品充满市场。在错位方面,政府是1市场规那么的制定者、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社会的管理者,这样政府一方面以管理者身份管理市场,另一方面又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进入市场,必然带来市场竞争的扭曲。职能定位的不合理,使得一些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如公共事业效劳、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工作,政府却做得不够,社会公共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人们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高,必然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第三,公共行政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责任机制薄弱。一些行政形式理性化的结构要素如“功绩制原那么等被形式化地加以利用,成为局部官员获取政治时机的工具。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在对行政人员的责任追究上,往往只追究其主观过错,而对其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民生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