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知语言学与日语语用含糊现象分析研认知语言学与日语语用含糊现象分析研究究 【摘要】聂中华认为语言表达的含糊、暧昧是日本语特色之一。其词汇的含糊、语法上的含糊、句型运用上的含糊最终导致了在实际生活中语言交际的含糊。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就日语中的语用含糊现象做以下探究。【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日语语用含糊现象 一、日语词汇的含糊 范畴化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利用语言符号将外界复杂的外部世界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而最简洁的中型词汇则是知识组织的基本范畴。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在所有的相关语义中有一个中心或核心意义,这就是其他语义的原型,其他语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
2、而形成了更大的语义范畴。1.词汇本身含有的含糊。从认知语言学的基础范畴来看,日语有很多词汇本身就具有一个核心的意义,然而这个核心意义带有含糊的语言特征。学生 A“辞書借。”学生 B“今使。”以上对话中,一个人向另外一个人借字典,回答者巧妙地运用了“”,不论回答者是否真正的使用字典,都体现出回答者并不想把字典借给别人的想法。而“”中含有的意义就更加丰富了,甚至称它为日语中的“万能词”也不为过。除此以外,可以说词汇“”的使用也是日语含糊的一个典型代表。靳卫卫评论说:这些句子里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程度呢?大概没有一个日本人能给出明确、满意的答复。这只能依凭个人的感觉去体会,而这种感觉似乎只有日本人之
3、间才会有,是一种可以互相触摸得到的默契注 1。2.日语“隐语注 2”的含糊。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隐喻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对隐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日语中的“隐语”是隐喻的部分之一。而这些大部分的隐语在字典里是查不到的。二、日语语法上的含糊 日语语法中出现的形式名词、省略等表达方式语言意义多样化、简略化等蕴含着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方法问题。1.日语形式名词的含糊。日语中有“、”等一系列词语,这些词或多或少的脱离了词汇本身的意义,增加了表达的含糊。学生 A“風景、。”学生 B“有権者存在無視、政治家舞台裏争、
4、見上。”“”本来表示的是东西的意思;“”表示事情的意思,例句的意思虽然好理解,然而究其“”和“”的含义,给人一种无法解释的感觉,只有领悟日本的微妙心理之后才能运用自如吧。因此,诸如这些意义多样的形式名词也体现着日本人不愿意将事情追究得特别明了的含糊心理。2.日语省略现象的含糊。“以心传心”的日本文化背景衬托出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尤为突出,省略后的日语有的并不好理解。学生 A“、。”学生 B“。”如果不加任何说明,会觉得两个人怎么这么奇怪呢?这两个人到底在说什么呢?其实这是两个人在吃饭时的一个对话。完整的说法是:学生 A“食、何食。”学生 B“。”日语中,当说话一方省略某些表达时,另一方便会悟出所省
5、略的内容。这种省略的含糊是日本这种单一的民族国家经过长期的密切往来和共同生活所养成的。三、日语句型运用上的含糊 日语句型的含糊表达了语言使用者怎样的认知心理呢?1.日语“推测”的语用含糊。学生 A“誰秘密。”学生 B“君、僕疑。”这两句话中都使用了推测的表达方式,发话者由于无法确定是谁泄露了秘密,所以不能武断的下结论。而回答者也无法断定说的是不是自己,所以在回应时也用了否定反问的表达方式。暗含着这种事“我”是不会做的,也不是“我”做的。2.日语“否定”的含糊。洋子“、杉山知?親。”大久保“杉山、会、仕事来。”洋子和大久保的对话中,洋子用否定的表达发问,大久保用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回答,如此一来,
6、说话双方都没有肯定自己的想法,而是将说话的主动权让给对方来增加了信息的不明确性。四、结语 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就日语的含糊语用现象进行了考察,总结出日语的语言含糊现象不仅大量的存在于日常的会话中,也存在于单个的词汇、语法、句型上。正是由于这些单个的词汇、语法、句型本身就具有含糊的含义,用它们构成的会话也就自然而然的附上了含糊的特征。可以说,认知语言学的学习与掌握对某种语言的学习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参考文献:1靳卫卫.走进日本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6.2大堀寿夫.认知语言学M.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11.*四川省外语应用研究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编号:SW201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