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动人口调研报告4篇 一、调研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正在逐年增加,流动人口无论是速度还是频率都在逐步加快,尤其在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样的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已成为吸纳流动人口的重点城市。xx年1%人口抽样最新数据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1473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28%,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五年间流动人口增加2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北京依靠自身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区位等方面优势以及特殊的政策环境,
2、吸引着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成为全国少数几个容纳超过三百万以上流动人口的特大城市之一。进入21世纪以后,首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400万;xx年,全市流动人口规模到达了357万人,1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比为1: 3.3。xx年的最新数据显示,xx市常住人口中的流动人口总量已达383万人。2考虑到目前北京经济社会开展态势以及xx年奥运会的召开等因素,未来北京流动人口稳步增长的趋势将难以逆转。 21世纪以来,首都流动人口开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活泼时期,人口流动也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流动人口区域空间分布主要居住在海淀、丰台、朝阳等城市功能拓展区。随着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的逐步实施以及首都
3、人口宏观调控机制的逐步建立,流动人口区域空间分布的状况、特点以及宏观调控思路已引起了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高度关注。 二、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xx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之一,主要是因为xx市作为首都所具备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方面特有的优势。随着xx市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从1990年普查的51.9万(调整后为131万)增加到1997年229.9万,xx年的246.3万,xx年357.3万,xx年383万,xx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加也呈现出比拟特殊的模式。目前,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对
4、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强弱清楚,但引力的动因有着显著的差异。与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有着较大的差异,更为集中地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而生态修养开展区的流动人口数量那么较少。从分区的数据来看,xx区、xx区和xx区的流动人口数量分列xx市的前三位,这三个区都属于城市功能拓展区;第四到第七位的分别是xx区、xx区、xx区和xx区,这四个区那么均属于城市开展XX县区。首都各区(县)流动人口分布有所差异是由于不同区域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目前,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最强,城市开展XX县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次之,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修养开展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那么最
5、弱。 第二,城乡结合部成为流动人口的重要聚居地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xx市流动人口分布的历史来看,城乡结合部历来都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城乡结合部区域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比例为74.5%;1997年外来人口普查数据说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的比例上升到了79.3%;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比例进一步上升到83.5%;而xx年1%人口抽样调查,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比例那么高达85%。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数量和比例的变化趋势来看,尽管xx市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但是由于近几年来
6、xx市城市建设的迅猛开展和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增强,流动人口活动区域不断向城乡结合部外围地区延伸,特别是一些新开发的区域;而同时,新开发地区的开展改善了周边的居住环境、交通状况和经济活泼程度,进而能够更多地提供就业时机,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流动人口向新开发地区迁移。 第三,人口变动弹性差异大,拓展区以及新城正成为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区域。受到土地资源和城市承载力等因素的限制,首都功能核心XX县区人口变动可能区间越来越小,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开展XX县区受xx市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影响,开发利用土地相对较多,具有承载流动人口的潜力。从xx年到xx年按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的流动人口变动趋势来看,城市开展X
7、X县区流动人口增长幅度最大,高达81.5%;其次是生态修养开展区,由于其原有流动人口基数小,尽管增长幅度到达47.5%,但绝对数量上仅增长了5.5万人,仅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1/5;城市功能拓展区在流动人口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增长幅度虽然仅有36.1%,但其绝对数量是其他功能区域所不能比拟的;而首都功能核心区流动人口增长幅度最小。 第四,地方性制度安排对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逐步加强。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作出地方性制度性安排上,xx市各区(县)在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制度安排的初始程序及权利的界定也存在不平等现象,特别是一些根底性制度安排的初始程序及权利不平等,
8、导致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市民待遇。与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口经济上低收入、生活上低质量、政治上低参与、权益上低保障、公共效劳上低享受。因此,xx市及各区县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效劳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到了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xx市取缔了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要对象的民工子弟学校,尽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免收借读费,但是,由于一般公立学校距流动人口聚集地比拟远,为方便子女上学,许多流动人口不得不选择距离学校比拟近的地区作为居住地。还有一局部流动人口因为子女在北京无法接受高中教育或者无法支付xx市昂贵的高中教育费用,而把子女送回老家抚养。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性政策规定对流动人口
9、分布和规模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五,公共根底设施状况对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逐渐显现。受到方案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开展聚集作用的影响,xx市公共根底设施开展状况在原先的XX县区(城八区)和郊县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全市道路长度、公共交通营运车辆、公交线路、环卫机械、公共厕所、密闭式集装箱垃圾站等城市公共设施的80%-90%集中在城近XX县区。公共设施的分布直接影响到流动人口居住的环境、出行的快捷和接受效劳的便利,对流动人口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逐渐强化。目前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也与公共根底设施的变化密切相关。 三、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面临的突出问题剖析 21世纪以来,xx市
10、流动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新时期。随着流动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的逐步变化,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流动人口过分集中,人口公共管理难度加大,近年来,xx市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同时流动人口集中程度增加,呈现出双增态势。1990年到xx年之间流动人口从不到52万增加到383万,增加了7倍多;同时,各个XX县区内流动人口聚集地的人口密集程度也日益增加。例如,xx区和xx区一方面经济开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区域分布较广,面积较大,成为流动人口聚集的两极,1990到xx年之间流动人口规模均增长了8倍和6倍,分别到达84万和74万。甚至在xx市一些局部地区出现了流动人口
11、数量和比例超过户籍人口的人口倒挂现象,考虑流动人口规模还在持续增长,集中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流动人口自身的不稳定性,极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大地增加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难度。 第二,流动人口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增加了人口管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随着xx市社会经济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城郊地区被纳入城市开展的新空间,形成了新的城中村和流动人口聚居地。一方面,由于城乡结合部一般在城市新兴的开展区域内,距离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XX县区较近,房价相对较低,交通状况日益便捷,公共效劳开展较快,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向城乡结合局部聚集。另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监督机制薄弱,开发商往往房子建
12、完、售完后就弃之不管,绿化、道路、效劳网点、市政设施等配套工程无人过问,造成大片建设死角的存在。在一些地区形成了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居住区域相互混杂交错的状况,给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增加了复杂性。 第三,区域疏解流动人口的调控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流动人口集聚趋势难以短期改变。xx市目前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仍然比拟集中,区域疏解流动人口的长效调控机制尚未形成。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来看,xx市首都功能核心区产业结构根本上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高端效劳业快速增长的局面;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三产业也占据了主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也呈现快速开展的势头。但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的第三产业开展并没有对低端产业产生
13、足够的替代效应。一方面,xx市人口的生活水平依然不是很高,对廉价的产品和效劳还存在着相当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大规模的低端产业群和产业链仍然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区域。这些低端产业群和产业链的存在为流动人口在中心XX县区聚集提供了大量就业时机,提升了流动人口在中心XX县区的活动能力,对流动人口疏散起到了负面的作用。 第四,城中村居民构成复杂,人口平安问题十分突出。城中村虽然土地面积不大,但是聚集的人口数量,特别是流动人口数量很多,在很多XX县区城中村的人口构成混杂,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户籍人口数量。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增加,不但会导致城市功能错位、景观破坏、滋生贫困、违法、犯罪以及地下经济,而且会增
14、加城中村的管理本钱和治理本钱。实践经验说明,由于城中村监督机制不健全、人口的法制意识比拟薄弱,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就会繁衍在这些村落里,假冒伪劣产品、卖淫嫖娼、刑事犯罪和盗窃案犯等,就经常潜藏在城中村大杂院的出租屋里,各种人口问题十分突出,是有影响的刑事治安案件的高发地。 第五,弱势人口空间分布边缘化,公共效劳明显缺乏。随着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房地产价格攀升,XX县区与XX县区之间的房地产价格差距加大,致使XX县区生活本钱增高,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出现高收入化倾向。局部难以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保证生活质量的人群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迁移,导致另一局部人群从城市功能拓展区向更边
15、缘地区外迁,呈现出梯度外迁的趋势。而这种梯度外迁直接把弱势群体排挤到城市边缘地区,主要包括收入较低、不能保证生存质量的局部户籍人口和大局部流动人口。而城市边缘地区教育、医疗等社会效劳设施原本滞后,且地域相对较广阔,社会效劳网络密度相对较低。近几年来虽有较大幅度改善,但效劳水平较低的现状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同时,边缘地区人口增长的弹性较大,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很容易引发聚集效应,提供一些低层次的就业时机,进一步增加流动人口聚集的态势,形成循环效应,这都会加大社会效劳机构的负担。随着弱势人口外迁,必将导致城市边缘地区人口增加速度更快,对社会效劳需求量进一步加大,社会效劳能力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第六,低
16、端产业聚集流动人口,区域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尽管近年来xx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效劳业迅猛开展成为带动xx市整体经济蓬勃开展的主要原因,但是面临着xx年奥运会的到来,xx市一般效劳业和建筑业对劳动力同样有着巨大的需求,能够给流动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流动人口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等原因难以进入高端产业,大量的低端产业存在,为xx市流动人口的聚集提供了生存最根本的经济条件。从流动人口就业的职业结构来看,绝大局部流动人口仍然聚集在低端产业。根据xx市xx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流动人口中有49.2%为商业、效劳业人员, 26.7%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这两局部职业就囊括了3/4以上流动人口。 四、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调控的政策建议 适当优化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已经是影响首都人口开展目标实现的一项急迫任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