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牧区扶贫状况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688140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牧区扶贫状况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牧区扶贫状况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牧区扶贫状况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年牧区扶贫状况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3年牧区扶贫状况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3年牧区扶贫状况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牧区扶贫状况调研报告 一、概述 xx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xx年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 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开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根底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xx年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

2、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缺乏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缺乏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方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根底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根本生活而

3、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2023%;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

4、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2023万人;xx年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xx年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缺乏2023毫米;xx年更是多灾之年,

5、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2、农牧业根底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根底设施建设为

6、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xx年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根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缺乏5个羊单位)5400多户。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

7、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开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局部农牧民那么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根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

8、位,还有一局部无畜户。 5、劳务经济开展缓慢,充裕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开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局部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局部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本钱大,收入不稳定。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置大量饲草

9、料,出现本钱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本钱。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根底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根底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开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2023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

10、,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根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开展缓慢。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2023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 。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电网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异。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 8、扶贫开发资金投入缺乏。xxxx年,每个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嘎查村3年投入资金20万元,工程只能覆盖12个独贵龙组,开展灌溉饲料2022

11、00多亩地。如xx年财政扶贫资金工程中直接到村到户资金额为213万元。工程覆盖人口3万人。人均只有71元,远远不能到达解决温饱问题的要求。这样只能解决极少一局部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另外,由于牧区农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路途较远,工程建设本钱相对其它农区就高一些,费用大一些。 三、牧区扶贫开发中值得借鉴的一些做法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主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到村、到户原那么,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实现低收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主要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世行贷款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

12、了坚实的根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创造了根本条件。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在今后工作中借鉴和继续应用。 1、整村推进扶贫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资金投入分散,扶贫成效不明显的问题。从xx年起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本着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那么,整合各项扶贫资金,集中投入,配套使用,加大了对重点嘎查村工程实施的投入力度。 2、产业化扶贫工程从调整产业结构出发,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一是通过扶持培育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农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赢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农牧民进入市场的风

13、险。二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开展加大了对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重点扶持培育出一些扶贫专业村、专业小区,通过产业化建设,使小区(专业村)的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 3、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是加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实现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的新的战备性扶贫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定单培训方式通过各培训机构对那些收入低、生活困难、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从而到达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4、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工程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离不开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离不开

14、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5、社会扶贫对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一个工程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在这项工作中,市直、旗直各扶贫联系单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进一步探讨解困方法和扶贫的新途径 扶贫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摆在了各级扶贫部门工作者面前,进一步研究探讨贫困地区的解困方法和扶贫的新途径是一项新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鉴于以上牧区贫困户存在的不同致贫返贫的因素及存在问题,采取不同类型扶贫方式十分必要。

15、贫困原因不同,贫困程度不同,其脱贫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对某种原因暂时致贫返贫的,如因小孩上学,或盖房娶媳妇而致贫的家庭,当儿女走上工作岗位或儿媳妇娶进门后,此类家庭通过自己艰苦创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脱贫。如果在扶贫工作中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这类家庭脱贫速度会更快。但是,对天灾、人祸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家里有常年卧病在床需医治的病人,因自身无力也无法从事或找到一个什么职业,那么,脱贫的难度就会相当大。 所以,如果不从这些具体方面来研究问题,只是简单沿袭过去的结对挂扶、给钱给物、扶持致富工程等扶贫工作的思路、方法,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根据当前贫困户结构对症下药,重新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应当全方位、全覆盖的建立、健全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以下几种方式仅供探讨。 1、对通过扶持能够在一定时限内脱贫的贫困户,应当继续采取扶的政策和方法。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与珍贵经验,仍然可以在这类贫困户扶贫中继续运用。 2、对因病、因残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脱贫对他们来说极其困难,为此,应当对他们实行特殊的保障政策。一是医保,二是养老保险。由政府出钱,为这些贫困户建立专门的医疗养老保险,确保他们以后过上根本无忧的生活。 3、对特殊无正常收入来源的贫困户来讲,应当以政府为主养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民生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