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 自xx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假设干意见公布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村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立足本地实际,城乡统筹,理清思路,尤其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政府责任与农民责任的关系 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一号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综
2、合历史的经验来看,从根本上说新农村建设主体应该是广阔农民本身,在中国历史上,农民问题的解决都是在农民被充分发动起来以后才实现的,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又不能离开政府的主导和支持,这不仅是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也是世界各国改造传统农业,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经验,所以这里的关键是,政府和农民各自都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当前,为了把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并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开展格局,必须以解放思想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对出现的新事物,必须要采取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以实践检验和符合农民的意愿作为判断的标准,坚持以先开展后标准的原那么来对待。在政府责任方面
3、,要警惕不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增添新的债务,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债务与新成就是相伴而生的,加上乡镇原有的债务,许多乡镇尤其是在我们苏北贫困县的乡镇已是负债累累,举步维艰。据笔者了解以及笔者在乡镇工作中的亲身体验,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基层政府盲目的政绩观以及村民自治的乏力,目前,乡镇债务已成为阻碍乡镇开展,束缚乡镇手脚的最大障碍。乡镇,这个应为农村改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基层政府组织,不但难以维持自身的变革和新生,而且还会影响到其职能的转换和职能的实现。一个负债累累的基层组织怎么能引导和扶持广阔农民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所以,一方面我们呼吁上级在给农民减负的同时,将化解乡镇债务也提上议事日程,
4、迅速作出决策,早日化解乡镇债务;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防止不切实际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此外,还要发动农村党员、干部和村级组织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自觉带头,发动广阔农民保持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在政府的引导和上级的扶持下,因地制宜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开展经济和其它建设任务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是根底,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具有反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就要坚持以生产开展为先、为重,要围绕生产开展调整政策,健全体制,提供帮助,否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生产开展的
5、根底上,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进步。但是,农业经济是弱质经济,农业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当前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是在外部提供一定支持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机械地强调只有经济开展以后才能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其它工作是不符合工作实际和广阔农民意愿的。所以,可以在积极依靠外部支持的条件下,利用好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的反作用,有序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通过改善农民的居住、道路、用水、看病、教育负担等问题,让广阔农民提高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引导和组织他们焕发开展生产的热情,进而形成建设新农村工作开展的良性互动局面,何况,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并不
6、是必然的资金大量投入的过程。当然,对在其它建设需要资金支持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尊重农民的意愿。 当前,还要科学处理好新农村建设和新村庄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包含新村庄建设,但新村庄建设不等于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把河塘清淤、墙面刷白、庭院整洁等同为新农村建设,这是对新农村建设的片面理解,但是当前这种认识和做法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为了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为新村庄建设,必须制定对各级干部的科学考核、指标及其体系。 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是统一的,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正是我国走城镇化道路、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的过程,这是一条由中国国情决定的道路。首先,对于广
7、阔农村来说,走向城镇化、现代化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造就一个经济开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人际和谐、文明进步的新城镇,不是凭借一场突击式的群众运动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各级政府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甚至是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修成正果的。对于许多欠兴旺地区的农业乡镇政府来说,理性的决策应该是坚持“以农业为源、“以农民为本的指导思想。既要有只争朝夕的时代紧迫感,大胆开拓创新的精神,又要作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说实话,做实事,打根底,促开展。具备条件的地方应该尽力加快小城镇的建设过程,目前尚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应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放在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产品结构的有效调整上,放在帮助
8、农民围绕自身的各种条件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上。充分注重农村经济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对于农民财力的“水土保持,努力给乡镇工业和民营企业“浇水施肥,将小城镇建设看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其次,从中国实际出发,城镇化并不意味着是单一地把农民集中到城市生活的模式。从中国国情看,由于人口众多,把大多数农民集中到城市是不现实的,从国外经验看,广阔农村走向现代文明并不都是居住环境集中化、城市化,而是通过各种现代文明的纽带来提高农村的文明水平。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过程,正是广阔农村走向城镇化开展的过程。 四、破旧和立新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究竟有哪些要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9、一是在经济开展上,找到了一条开展的新路子,建立了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体制和机制,农村经济开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二是在组织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了村民自治的民主管理制度;三是在广阔农民的素质上,大多数农民增强了生产技能,提高了文化水平,乐意接受并已经具有一定的现代社会文明习惯,逐步放弃落后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四是在生活质量上,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农民的生活环境及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同时,农村的各项公益事业得到了开展和完善。目前农村的看病问题、道路问题、孩子读书问题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些新目标的实现,有的需要创新,有的需要打破旧的东西,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破旧与立新:一是首先必须尊
10、重农民的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二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好大喜功,不要因为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长远的经济负担;三是在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气的同时,制定并实施对农民的组织教育制度,提高农民的素质,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和取缔农村长期存在的落后风俗;四是政府组织力量抓好规划,规划先行,增强破旧与立新的科学性;五是坚持继承与开展的统一,对于农村中原有的优良文化传统,有效的乡规民约、文物古迹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等要在保护继承的根底上开展和完善。 当前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由于经济开展、人口素质、环境状况等不一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难点及着力次序也应有所区别,不能搞一刀切,而应着力处理好上述所列的四方面的关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走符合我国国情、本地民情实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