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村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一、村根本概况 村位于县城东南面,距县城约20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其中田地面积1400亩,土地面积400亩,山地500亩,水面200亩。村有9个村小组,总户数738户,总人口2456人,总劳力1300人,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从事水稻种植为主,年村人均纯收入3000左右。 二、村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是导致村民经济开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村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制约农业产生化和养殖业规模化开展。 (二)产业单一,规模不大,带动致富能力不强。特色产业只有大棚蔬菜20230亩,花卉苗木200亩,养殖业只有1户养牛、
2、8户养鸡,属于小规模养殖,所占的比例小,规模不大,其中大棚蔬菜和花卉苗木承包给了专业合作社经营,无法形成稳固的后劲带动群众致富。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开展经济步伐缓慢。受自然环境制约,全村仅有耕地面积1800亩,且大局部为旱地。目前,只能种植水水稻等农作物,传统农作物车前子本来算一大特色,但因无法解决病虫灾害难以开展,而特色产业又难以规模和产业化,因此,除了靠种粮食收入外,村民主要是以外出打工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运转,而且外出务工根本上是以打零工为主,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四)村民思想观念滞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导致村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全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特别是文盲和半文盲占了相当的比例,
3、村民思想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传统思想还没有铲除,思变图新、敢闯敢干的新风气还没有全面形成。全村1300人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有近700人,占53%,他们没有经过专门技术培训就外出务工,技能水平低,且缺乏组织性,就业途径少,门路窄,适应工作环境不快,收入水平不高。 三、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及措施 村的开展面临着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和村民落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要把落后的村开展成为富裕和谐文明新农村,必须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引导,必须从村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新农村各项建设。作为扶贫帮扶单位,在今后的扶贫开发
4、工作中,将着重引导村两委和村民围绕村民增收奔小康目标,协助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环境卫生建设。村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的根底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但在垃圾处理这一块却明显滞后,村前层后能看到大片垃圾,给群众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作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主管部门,下一步,我局将着重在环卫根底设施上对村进行帮扶。 (二)强化科技培训,培养科技能人。配合有关专业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群众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对科技致富能人给予政策扶持;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年内不少于2次,并着重呼吁有关部门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通过科技普及培训提高农民种植和养殖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提高劳务质量,不断壮大劳务输出队伍。村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但输出质量不高。如何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显得十分迫切。为此,一是要重点抓好对该村充裕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利用远程教育和人事部门、扶贫部门的年度培训特点,定期派出务工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班,把好劳务输出前的质量关。二是加强与外界信息的交流,鼓励群众走出去就业创业,有方案地组织引导充裕劳动力外出务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