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医疗救助现状的调研报告 在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医疗救助既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难点。xx市自202223年开展医疗救助工作以来,三次调整医疗救助政策,积极扩大救助覆盖面,降低救助门槛,提高救助标准,推动城乡一体化,为缓解贫困群众看不起病,防止城乡居民因病致贫返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建制与运行时间较短,医疗救助制度还不够健全,加之受经济社会开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医疗救助功能发挥与困难群众根本医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亟待在实践和开展中进一步完善。基于xx市医疗救助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就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出政策性建议。 一、xx市城乡医疗救助情况 xx市现有
2、城乡困难群体24000人,占总人口的3%。202223年以来,共救助城乡困难居民2505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486万元。其中,202223年、202223年、202223年救助城乡困难居民分别为350人次、650人次、1505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分别为42万元、12023万元、335万元,医疗救助工作呈快速开展的态势,三年受益群体翻了两番,救助资金翻了三番,困难群体享受的根本医疗效劳水平明显提高。 xx市医疗救助政策主要内容: 1、救助对象。按有无救助起付线分为两大类。无起付线对象包括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城乡低保户、农村建国前老党员、享受民政部门定期定量生活补助费的60年代精减退职
3、老职工、六级以下残疾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有起付线对象包括因患病导致生活困难而又无自救能力的城乡居民。 2、救助标准。无起付线对象由财政资助参合参保,每年自付医疗费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下按30%救助,5001元至2023000元之间按40%救助;2023001元以上(含2023001元)按50%救助,且五保户每年自付医疗费在2022元以下的还给予全额救助。有起付线对象救助起付线设为1.5万元,起付线以上局部按30%比例救助。所有救助对象最高救助额不超过1.5万元。 3、救助方式。无起付线对象实行“一站式平台支付。当救助对象支付医疗费用时,医院利用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按规定标准,完成结算
4、救助同步到位。有起付线对象实行手工支付。采用书面申报审批的方法,由患者出院后凭相关证据、证明和票据,向镇(区)民政部门申报。镇(区)民政部门审查公示,报医保主管部门审核,再由市民政部门审批发放。 二、影响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开展的因素分析 (一)目标定位对医疗救助的影响。 医疗救助的根本目标是为困难群众提供最“兜底的保障效劳,满足困难群众最根本的医疗需求。从xx市的实践来看,目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根本医疗需求效劳含义模糊、医疗救助范畴界定不清等问题,不利于医疗救助制度正常开展。 1、目标定位不明确,凸显医疗救助制度的保守性。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和社会向一局部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提供最根本的医疗保
5、障效劳,它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党和政府为改善民生而作出的制度性安排,作为守护贫困群体生命线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它要发挥政府的“兜底作用。这里的“兜底作用,就是要解决贫困群体的根本医疗需求,各级政府对无力支付根本医疗需求费用的贫困群体实行“兜底。这也是医疗救助最终的制度性目标。但xx市自医疗救助制度实施以来,并没有确立“兜底作用的制度性目标,也没有解决“兜底问题的时间表。不仅xx市这样,其他各地也是如此。即使在202223年,国家四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中,也只是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根本建立起资金来源稳定,管理运行标准,救助效
6、果明显,能够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效劳的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群众的根本医疗需求实行“兜底的制度性目标仍然不能“摆到桌面上来。 2、根本医疗需求效劳含义模糊,不利于实际操作。202223年,xx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方法提出了“保障困难群众的根本医疗需求的目标。但对于什么是“根本医疗需求,政府对个体的救助对象实施医疗救助时,应该投入多少资金救助,救助到何种程度,救助到什么时候,才算满足了困难群众的根本医疗需求,都很模糊。同时,由于根本医疗需求是一个相对范畴,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地域性与连续性。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不断开展,困难群众的根本医疗需求也会不断增加。有限的救助能力与无限的救助需求之间的矛
7、盾,会使各级政府在制度决策和推进力度上变得谨小慎微、有所保存,从而影响了医疗救助制度的开展进程。 3、医疗救助范畴界定不清,救助过于泛化。从公共产品的定义看,根本医疗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应该采取政府与私人共付的方式解决;非根本医疗属于私人产品,主要由私人付费。医疗救助是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的准公共产品,重点应该是解决根本医疗范围内的问题。救助内容就应该定位于为“根本医疗范围内的效劳活动提供救助,而不应为“非根本医疗效劳活动提供救助。xx市在实施医疗救助过程中,主要是对个人自付费用给予救助,个人自付费用中包含了被参保部门剔除了的“不可报费用。而在这“不可报费用中,很多付费就属于“非根本医疗支出,
8、显然,对“非根本医疗支出给予救助违背了医疗救助制度的公平公正原那么。同时,它还助长了少数医疗机构滥用“不可报药品,造成救助资源的流失。 (二)制度设计对医疗救助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医疗救助制度有利于促进困难群众医疗状况进一步改善,但是,有缺陷的制度设计也会影响一个地方医疗救助水平的提高。从xx市的医疗救助制度设计来看,无起付线对象看不起病、有起付线对象制度准入宽松、封顶线设置不够合理、门诊救助效劳缺失等问题比较突出,有损制度公平。 1、无起付线对象有病不敢看、看不起的现象依然突出。无起付线对象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贫困群体,是医疗救助制度要求解决的主体。但从xx市202223年度实际发生的医疗救助资金
9、支出情况来看,无起付线对象的医疗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全年人均发生医疗费用4405元,人均自付2157元,占总医疗费用的49%,人均获得的医疗救助仅有423元,仅占总救助资金的12.5%。外表上,与有起付线对象人均医疗费用37543元相比,无起付线对象的医疗费用很少,似乎没什么大病。但是,无起付线对象作为一组特别贫困群体,处于社会最底层,生活水平最低,生活质量最差,身体健康状况最糟。发病率与病情程度,毫无疑问要比其他人群严重得多。无起付线对象人均医疗费用少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他们自我支付能力的低下,有病不敢看、看不起的现象十分严重。而个人自付比重大、人均救助水平低那么说明制度设计不合理、不公平
10、。 2、有起付线对象制度准入宽松浪费了社会救助资源。作为一种潜在的救助对象,对有起付线对象实行救助主要是防止他们因病致贫、返贫。但由于对个体掌握的信息有限,这类人群会不会因病致贫。是否真的无力自救。考证难度很大。因此,xx市在对有起付线对象进行救助审核时,主要是靠设立起付线进行“拦截,自付费用低于起付线的不予救助。但自付费用超过起付线救助标准的,根本上都可享受医疗救助,使得医疗救助趋于“准保险化或者成了“二次报销。以202223年度为例,xx市救助有起付线对象513人,占用医疗救助资金高达293万元,占总救助资金87.5%,人均5712元。宽松的制度准入,虽然扩大了医疗救助范围,但不利于将珍贵
11、的医疗救助资金真正用于缓解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上。 3、不合理的封顶线设置压缩救助水平的提升空间。为了加强对救助资金的控制,目前,各地对封顶线的制定大多采用一个固定标准。但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很不科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救助对象自付费用个体差异很大,有高有低。显然,固定标准的封顶线抹杀了这种差异性,违背了医疗救助的公平公正性。xx市设立了1.5万元的封顶线,这就将救助空间压缩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使得家庭困难的大病患者得到的医疗救助额度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原本生活条件比较不错的普通居民,遭遇大病后,往往需要花费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元的治疗费用,不仅将一生的积蓄全部花光,还会负债累累。但因为
12、封顶线的限制,申请医疗救助时,得益甚微。 4、门诊救助效劳缺失凸显医疗救助制度盲区。基于目前的医疗体系,小病患者去社区卫生效劳机构门诊,支付的医疗费用很低。因此,需要提供门诊救助,鼓励贫困群众参加社区门诊。但xx市在制定医疗救助政策时未能充分发挥社区门诊救助效劳的作用。面对一些常见病,由于缺乏门诊救助效劳,很多无起付线对象宁可自己挺着、扛着,也不肯去社区就医,错过最正确治疗时间,最后拖成大病重病。有些需要依靠长期吃药维持的慢性病,本来通过社区门诊就能解决的问题,由于缺乏门诊救助效劳,长期的吃药费用成为一些困难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外部环境对医疗救助的影响 在医疗救助工作的推进过程中,部门
13、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但协调配合还不够默契;医疗救助力度加大了,但医疗费用也在迅猛增长;救助平台建立了,但医前缴费方式仍将贫困对象拒之门外。外部环境的干扰影响医疗救助工作的有效开展。 1、跨行业救助增加民政部门管理难度。由于隔部门、隔行业,缺乏专业知识,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民政部开展门医疗救助工作常常处于被动状态。“一站式救助平台运行过程中,有的部门还只是在内部实行了结算与救助同步,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并没有真正实现。由于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造成救助对象的信息更新、标准调整、情况统计不及时。 2、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加重了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一方面,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群众的效劳需求增加,从而带动了医疗
14、费用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医疗机构弃守公益职责,对患者进行诱导性消费,开大处方、卖高价药、过度治疗、重复检查的现象特别严重,导致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加。据统计,1980年20222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大约119倍,人均费用增长87.9倍,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救助资源常常被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所抵消,困难群众得到的实际救助不多。 3、医前缴费成为阻碍困难群众就医的拦路虎。正常情况下,医院看病都是先缴费、后看病。但由于无起付线对象的生活水平仅能维持在生存状态,没有多余的支付能力获得根本医疗效劳,因此,医前缴费成为他们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有起付线对象一旦遭遇大病,在滚雪球般的医疗费用面前
15、,并不能坚持多久,很多人往往倾其所有之后,因为实在拿不出后续治疗资金,只得中止就医。有的家庭为了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甚至在一夜之间掉进贫困的深渊。 三、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目标内容,表达政府的责任性。贫困群体获得最根本的医疗救助效劳是政府应当给予公民最起码的权利,满足贫困群体根本的医疗需求也是人道和人权的充分表达。首先,明确制度目标。加强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必须将解决贫困群体根本医疗需求,提供“兜底性的保障效劳作为今后努力追求的方向性目标。在追求的过程中,明确根本医疗需求效劳含义,便于实际操作,正确界定救助范畴,减少“非根本医疗支出。其次,确立政府责任。各级政府在开展医疗救
16、助工作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履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责任、救助资金供应责任、制度实施和监管责任、引导民间救助责任及宣传责任等,保证医疗救助制度目标最终实现。第三,提供法律保障。医疗救助制度目标能否最后实现终究要靠法律保障。因此,要积极推动医疗救助法制建设,提升医疗救助的立法层次,尽快把软性的制度建议变成刚性的法律条款,使医疗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依法确立政府在医疗救助制度中的应尽责任,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要依法保障贫困群众在医疗救助制度中享受根本医疗效劳,维护他们的健康权和生存权。 (二)科学合理设计,保证制度的公平性。从xx市医疗救助实践来看,医疗救助首先要为贫困群众铺设一条能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就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