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祖国成立60周年市政府经济成就报告我市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17乡、10镇、1个街道办事处。交通便捷,通讯兴旺。铁路有郴三线与京广线相接,公路有郴资桂高等级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相通。我市是一个集矿区、库区、林区、老区、旅游区于一体的园林式旅游开放城市,素有“水乡、电城、煤都、林海、粮仓、游乐园的美称。全市拥有160平方公里水面、300万亩林地、30万亩耕地,森林覆盖率达70,年产鲜鱼2.7万吨,年产粮食14万吨;烟波浩淼的东江湖蓄水量81.2亿立方米,人称“湘南洞庭,水火电装机容量90万千瓦,煤炭储量2.6亿吨,年产原煤400多万吨、水泥200万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全市人民在
2、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开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创新实干,全市经济取得可喜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五强,是湖南省文明城市和可持续开展实验区。一、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优化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开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上下。经济开展水平越高,即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就越多,经济开展的效益也越好。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13亿元,是1952年的31倍,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年递增6.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13.83亿元,年递增2.8%;第二产业实现65.19亿元,年递增6.1%。其中,工业实现60.48亿元,年递增6%
3、;第三产业实现26.11亿元,年递增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跃上新台阶。从1952年的57元增长到2023年的29006元,增长了22.7倍,年递增5.8%。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建国初期,资兴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拥有农村人口14.1万人,占总人口99%,农业增加值占GDP的76.7%,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6.7:11.2:12.1。经过60年的开展,特别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屡次质变。至2023年末,全市产业结构为13.2:62:24.8。和建国初期相比,一产比重下降了63.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升了50.8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升了12.7个百分点,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正向新
4、型工业化城市转变。二、农业种养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种养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60年间,从人民公社的统收统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铺开,从人种天收的传统种植模式到机械化耕作和科学种田,从单纯种粮到农林牧渔业全面开展,再到以工促农的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如今,农产品供给今非昔比,粮票、油票、豆腐票已成为历史,全市正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快速前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0.0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0.28亿元,年均增长3.2%;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9%,比1952年下降了37个百分点,粮经比例由1952年的97:3调整为2023年的62:38。主
5、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农产品供求根本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根本平衡、丰年有余。19492023年,资兴粮食产量由3.43万吨增加到12.07万吨,增长了2.5倍,油料总产量由50.3吨增加到2784吨,增长了54倍,生猪出栏量由2.06万头增加到50万头,增长了23.3倍,水产品产量由29.9吨增加到27000吨,增长了902倍,水果产量由38.35吨增加到105900吨,增长了2760倍。一批农业企业和种养专业户相继涌现,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成5个高新示范区,建立起粮、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八大系列商品基地。三、工业经济迅猛开展,经济支柱作用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工业根底十分薄弱,全市只
6、有铁、木、竹农具等简单的手工业制作,根本谈不上机械生产,工业总产值只有5万元。至1978年,一些支农性的农机、化肥、水泥等工业企业出现,但企业规模小,生产设备落后,工业根底仍很薄弱。资兴撤县建市以来,通过引进一大批现代化企业及先进管理经验,对轻工、纺织、机械、食品、建材等行业进行整体改造,企业的实力得到加强,素质提高,全市工业进入了黄金开展时期。水火电业、水泥、啤酒、东江鱼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建成投产,工业企业的开展如雨后春笋,迅速遍布城乡。至2023年,全市已拥有工业企业7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4家,全市工业总产值167.82亿元,为1949年的41倍,年均增长6.5%,工业经济占整体经济的比重由1952年的7.3%提高到2023年的57.5%。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工业名优产品增多,工业已成为资兴的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