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 江西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减排,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保障水安全,促进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开展,按照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要求,结合江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开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把节水减排作为解决我省水资源水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贯穿到经济社会开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
2、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实目标责任,聚焦重点领域和水资源紧缺地区,实施重大节水工程和节水行动,加强监督管理,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推动节水制度、政策、技术、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用水效率,助力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开展,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奠定坚实根底。二根本原那么。全面推进,特色引领。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优化用水结构,多措并举,在各领域、各地区全面推进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南方丰水地区节水新途径,打造特色亮点。创新开展,产业培育。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节水技术装
3、备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推动节水成果科技转化,推广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创新节水效劳模式,大力培育节水产业。政策引导,两手发力。建立健全节水政策法规体系,构建节水鼓励机制和倒逼机制;完善市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激发全社会节水内生动力。加强领导,凝心聚力。加强党和政府对节水工作的领导,建立节水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健全水资源管理使用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多形式多层次节水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节约集约用水方式,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三主要目标。到2023年,节水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标准体系趋于完善,
4、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管理机制逐步健全,节水效果初步显现。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分别降低28%和33%,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逐年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1以上,全省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10%以内,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60亿立方米以内。到2023年,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节水产业初具规模,非常规水利用占比进一步增大,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分别降低35%和4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以上,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60.90亿立方米
5、以内。到2035年,形成健全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之内,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开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开展的现代化新格局。二、重点行动一总量强度双控。1.强化指标刚性约束。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严格实行区域流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进一步健全省、设区的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落实主要领域用水指标。推进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开展跨设区的市、县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把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流域和水源地。划定水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分类,实施
6、差异化管控措施,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对用水总量接近规划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建设项目取水;对用水总量到达或超过规划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停止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并制定实施用水总量削减方案,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到2023年,进一步修订完善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效劳业的先进用水定额体系。2.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合理确定经济布局、结构和规模,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开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继续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执行国家重大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方法,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对重点用
7、水户、特殊用水行业用水户的监督管理,以县域为单元,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到2023年,我省30%以上县区级行政区到达县域节水型社会标准。3.强化节水监督考核。逐步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将水资源节约主要指标纳入全省高质量开展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节水指标分值占比,强化节水考核成果运用。完善监督考核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作,严格节水责任追究。到2023年建立省级水资源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到2023年,建立设区的市级水资源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二农业节水增效。4.大力推进节水灌溉。继续实施灌区续建配套,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田间节水设施建设力度。
8、推进大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等技术,开展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2023年前,每年完成农业农村部下达的高效节水灌溉任务。到2023年,创立一批省级节水型灌区和一批省级节水农业示范区,积极申报国家级节水型灌区和节水农业示范区。5.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根据水资源条件,大力推进节水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加快开展旱作农业,实现以旱补水。在水资源紧缺地区,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扩大低耗水和耐旱作物种植比例,选育推广耐旱农作物新品种。在地下水超采地区,严格限制开采深层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到2023年,创立一批省级旱
9、作农业示范区,积极申报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6.推广畜牧渔业节水方式。开展节水渔业、牧业,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推广应用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等养殖技术。实施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和建设,推行先进适用的节水型畜禽养殖方式,推广节水型饲喂设备、机械干清粪等技术和工艺。到2023年,建设一批省级畜牧养殖节水示范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级畜牧节水示范工程。7.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在实施农村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工程和保障饮用水安全根底上,加强农村生活用水设施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计量收费。加快村镇生活供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三工业节水减排。8.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完善供
10、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强化生产用水管理。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高用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促进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重点企业要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对超过取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到2023年,用水总量到达或超过规划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对工业企业用水大户实现用水方案管理全覆盖。9.推动高耗水高用水行业节水增效。实施节水管理和改造升级,采用差异水价以及树立节水标杆等措施,促进高耗水高用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严格落实
11、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生态脆弱、水资源紧缺和地下水超采地区,严格控制高耗水高用水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导高耗水高用水企业向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工业园区集中。对采用列入淘汰目录工艺、技术和装备的项目,不予批准取水许可;未按期淘汰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当依法严格查处,有关行政处分信息,通过江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向社会公示。到2023年,在火力发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高用水行业建成一批省级节水型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节水型企业。10.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
12、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新设园区在规划布局时,应当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到2023年,创立一批省级节水标杆企业、省级节水标杆园区,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节水标杆企业和园区。四城镇节水降损。11.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系统性,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实现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落实城市节水各项根底管理制度,推进城镇节水改造;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缺水城市园林绿化宜选用适合本地区的节水耐旱型植被,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重点抓好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城市生态
13、景观、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和建筑施工等,鼓励优先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鼓励构建城镇良性水循环系统。到2023年,有条件的城市要积极开展国家节水型城市创立。12.大幅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大力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加强公共供水系统运行监督管理,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建立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协同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专业化管理。重点推动管网高漏损地区的节水改造。到2023年,南昌市、新余市、吉安市要积极做好城市供水管网分区计量试点工作。13.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公共机构应当开展供水管网、绿化浇灌系统等节水诊断,推广应用节
14、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鼓励建立用水实时监控系统。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必须安装节水器具。推动城镇居民家庭节水,普及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到2023年,所有省、设区的市级机关建成节水型单位;到2023年,50%以上的省属和设区的市属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省级节水型高校,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节水型高校。14.严控高耗水效劳业用水。从严控制洗浴、洗车、高尔夫球场、人工滑雪场、洗涤、宾馆等高耗水效劳行业用水定额。洗车、高尔夫球场、人工滑雪场等特种行业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技术、设备与工艺,优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五重点地区节水开源。15.在超
15、采地区削减地下水开采量。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严格机电井管理,依法依规限期关闭未经批准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及效劳业新增取用地下水。采取强化节水、置换水源、禁采限采等措施,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到2023年,通过综合治理,现有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位根本恢复正常。16.在缺水地区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加强再生水、雨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统筹利用好再生水、雨水等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景观。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严禁盲目扩大景观、娱乐水域面积,生态用水优先使用非常规水,具备使用非常规水条件但未充分
16、利用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到2023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到达20%以上。到2023年,缺水城市非常规水利用占比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六科技创新引领。17.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动节水技术与工艺创新,加大节水产品和技术研发,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及产品的深度融合。重点支持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非常规水利用等先进技术及适用设备研发。18.促进节水技术转化推广。加快节水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节水技术、产品、设备使用示范基地、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建设。鼓励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广节水产品和技术,拓展节水科技成果及先进节水技术推广渠道,推动节水技术成果市场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