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协调开展 顺应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开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化,促进城市化健康开展;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产业新开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气,构建新体制,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开展新格局。 (一)开展高效生态农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建成1500万亩标准农田,提高根本农田的地力和产出,确保全省3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流通和储藏体系建设,加快省外粮源基地合作开发
2、,确保粮食平安。增强农业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气候调节、自然观光等综合效用。 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建设浙北浙东沿海平原、浙中盆地丘陵、浙西北浙西XX县区和沿海及岛屿四大农业区块。创立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示XX县区、示范园区,重点建设40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批环保型畜牧业养殖场和20230万亩标准养殖塘。实施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成高效生态林业基地200万亩。 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开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把传统农业逐步提升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3、,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重点培育1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20230万专业农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农户有机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组织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实行复种轮作、立体种养等农作制度,推进种养结合、粮经结合、粮饲牧结合和水产混养、套养、轮养。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建立20230个农业优势产业农机化示范基地。实施种子种苗和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行从育种、生产、加工、储运到营销整个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强化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平安管理,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比重。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多予、少取
4、、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挥乡村文化、养生、休闲功能,促进“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业加快开展。继续完善对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生产本钱过快增长。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有效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二)建设农村新社区,努力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治理农村“散、脏、乱、差,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优化小城镇和村庄布局,
5、积极稳妥地开展乡村撤并,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力争完成20230个村庄的整治任务,建成2023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合理制定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定额,完善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机制,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以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建设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和沼气工程,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加强农村公共效劳。建设万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整合发挥“浙江农网等信息平台的作用,加强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平安检验检测。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卫生医疗效劳体系,实施农民健康工
6、程。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建成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大力开展普法教育,鼓励司法部门和中介机构向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改善农村治安状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大抓手和十大目标 十大抓手: 1、“强龙兴农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农业2023大科技专项,1500万亩标准农田、40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批环保型畜牧业养殖场和20230万亩标准养殖塘建设 2、“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3、中心镇培育工程 4、欠兴旺乡镇奔小康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 5、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亩十亿
7、方节水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和沼气工程 6、农民健康工程 7、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 8、万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协调开展第2页 9、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浙江农网、“百万农户农民信箱等农村公共信息效劳平台建设 2023、农村综合改革 十大目标: 1、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2、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 3、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 4、城乡一体的公共效劳 5、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6、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7、发奋向上的精神风貌 8、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 9
8、、全面开展的新型农民 2023、城乡协调的开展体制 推动城镇公共根底设施向农村延伸。以城乡共享为导向,完善城乡一体的根底设施体系。加强交通枢纽和农村运输节点的连接,推进以乡村康庄工程为重点的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效劳水平。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稳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以区域中心城市XX县区城为核心,以中心镇、中心村为根本联接点,完善覆盖城乡的公交、电力、邮政、通信、播送电视等根底设施网络。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劳动力培训,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开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
9、办学体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大扶贫助学力度,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等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村充裕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主的专业培训。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三)积极推进城市化,强化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开展、合理布局的原那么,加快中心城市开展,发挥城市群的网络效应,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XX市要加快沿江、跨江开展进程,强化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构筑杭州都
10、市经济圈,使之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现代效劳业开展的集聚区。XX市要逐步开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构筑宁波都市经济圈,使之成为浙江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局部。XX市要加快城市东拓和港口建设步伐,加大外向开展力度,逐步开展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中心和港口城市,构筑温州都市经济圈,使之继续成为民营经济的先行区,辐射浙南闽北、影响皖赣的经济枢纽。加快培育金华包括义乌等城市在内的浙中城市群,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和大型专业市场优势,使之成为中国小商品制造基地和贸易中心、浙江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开展极核。 强化大中小城市的
11、辐射带动作用。按照“35221的城镇体系规划,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中心镇协调开展的格局。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鼓励大城市通过城际快速干道连接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点轴型组群式城市空间开展形态。支持有条件的地级市和经济强县政府所在地开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和中等城市,鼓励更多的县城和中心镇开展成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发挥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催生具有区域特色、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开展的增长极。加快培育中心镇,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效劳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 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找准城市开展定位,强化城市开展
12、特色,提升城市开展品位。优化城市根底设施的结构布局和运行管理,建设环境优美、适合人居的生态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对产业、人口的吸纳集聚作用。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逐步赋予进城就业农民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转化作用。强化城市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效劳和创新功能,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对主XX县区、近郊开展空间和功能进行战略拓展与科学整合,充分发挥城市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四)加快城乡一体的制度创新,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的体制障碍。加快实施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消除
13、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合理功能。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完善土地征用“区片综合价制度和征用程序,切实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 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稳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涉农收费工程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县乡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乡镇债务。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保障农村公共支出。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合理设置乡镇机构。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三个组织,创新民主议事协商、集体财务审计监督、民主评议村干部“三项制度。积极推进以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待遇,切实解决涉及收费、薪酬、劳动时间和工作条件等突出问题,依法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研究制定政策,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同等的职业培训、子女就学、方案生育、公共卫生效劳。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民主法制、生态环保和城市公共生活意识。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