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一) 黄耀钢 社会是什么。现在的社会会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 身处其中的我们必然已经思考过这些问题了,在这样一个迅猛变革和开展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机遇,还有更多的是挑战。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社会上固然有善人善举不断温暖人们的心灵,但也无法遮蔽那些令人痛心无奈的事件发生。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许许多多的人甘愿沦为自私自利之人。熊培云在重新发现社会这本书中对现今社会及其前途做了一番思考,让我重拾对社会未来的信心。 在本书中,作者以重新发现社会为脉络,既分析了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在其中,
2、自由这个词随处可见。古代西方有一句谚语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就表达了其重要性。而在作者看来,要重视社会的作用,首先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同时,自由是反对滥用权力的唯一堡垒,只有个人的自由得到保障,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一如罗马平民的胜利,将原先荒唐的禁止用脚走路废除,获得投票自由之后,才有了所谓的社会解放.在没有自由之前,一切都只是空谈。 同时,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也是不可不谈的一个话题。政府作为国家机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协调社会与公民社会所存在的内部矛盾,充分地保障人权。但归根到底国家社会的开展离开不了公民的力量,因此近几年来公民幸福指数被屡屡提及,而在几年前,温总理也提及让公
3、民幸福起来,其实就是要保障民权。可在现实生活中,民权却常常得不到保障。但是以史为鉴,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国家,更应协调好与民众的关系。孟子也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国家要给予一个充分民主的社会。好在一切都在走向正轨,随着网络的扩张,民主权利正得到逐步的释放。 王小波说过。文明的开展也是一个反熵过程。如果人人都进入趋利避害的熵增过程,随着大流而下,最后准会在一个低洼地汇齐.社会文明的开展还是需要每一个人的奉献。倘假设人人皆如此,美好的未来还是指日可待的。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二) 黄林静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经历一场头脑风暴,读时震撼,过后平静。而熊培云先生的这
4、本重新发现社会就让我经受了这样的跌宕起伏。 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政府。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思考过的问题。毕竟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时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淡,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个小小的风浪就让我们颠簸不已。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此岸。而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社会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
5、的航线。 书中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在社会、国家、政府三者中间的迷雾,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去透视和复原中国的道路,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正行驶在一条不断走出社会=国家=政府传统模式的航路上。只有重视社会的作用,才能让中国安然驶过历史转型的三峡.而要重视社会的作用,首先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只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才能有一个有序良性的社会。作者似乎想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寻找社会的定位,在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中寻找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物权与税权中寻找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自由与民主中寻找社会的底线,在传统与网络中寻找社会的传承与未来。 书中道出了国家里面产生的几大矛盾:人权和政权之上下;重刀剑还是
6、重思想;是人民决定政府还是在政府决定人民;最后揭示出国家是什么:国家不是目的,只是国民将自己权利最大化的一种手段。 梁文道在序言允执厥中中提到。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国家退却的历程,具体到个人,是否也是一个寻找自我价值与自我权利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我们在针砭时政的同时,是否应该反省自身做了什么。重新发现社会之旅,不应搭便车,更不是开倒车,而是在历史前进的征程中发现个体的价值、创造的价值. 在权力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面对无所不在、日益强悍的权力,我们每个个体都应该积极地保卫自身的权利并在此根底上团结和共同救济。同时,面对权力和资本合体的巨兽,我们也并不是无力和无为的。也并不
7、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每个人都不作恶,不向恶低头,面对非正义、不合法的事情,勇敢说明自己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断影响身边的其他人。这样终能聚沙成塔、水滴石穿。假设我们都选择沉默,选择逃避,甚至选择同流合污或成为帮凶,那么我们自身迟早也会被权力吞噬,要么成为受害者,要么成为牺牲品。 草色遥看近却无。回望我们走过的道路,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奉献一份力量,那么社会的文明和正义将不断进步和可以期待的。国家、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有什么样的国民和个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 不抱怨、不放弃、不懈怠,我们的航船终将抵达理想的此岸。 行路难,行路难
8、,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三) 启蒙:在反思中继续前行 读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有感 作为后发外生型的转型国家,中国近代化进程包含政治改良(当然,后来演变为革命和改革的穿插融合)、制度移植和技术模仿等多维层面。但从文化层面上看,推动这些实体的维新和变革的社会心理因素是思想的启蒙。启蒙,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打破几千年来禁锢着中国思想的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学者对中国思想启蒙的时间界定多是从鸦片战争或者五四运动开始,智者如魏源、严复、梁启超、胡适、梁漱溟、费孝通等诸君子身体力行,奔波呼号,百年来其真知灼见依然振聋发聩。然而,或许是历史的枷锁太过沉重,百年后中国
9、依然在历史的三峡中徘徊挣扎,徒然留下旁观者对时代不公和历史吊诡的喟叹。 回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开展脉络,经济上的独立,制度雏形的初步构建已根本完成,但启蒙并未完成历史使命而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从上世纪90年代,李慎之先生即呼吁重燃启蒙的火炬。从宏观上看,专制形成的人性扭曲和社会异化伴随制度的改良和革命的推进而被削弱,唯一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是,群众对社会的正确定位和认识依然缺失,对国家的认知依然含混,民权保障仍旧阙如。在民众的潜意识里,国家、政府与社会依然是三位一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熊培云先生对发现社会的呼吁无疑是一种启蒙的继续。 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虽然只是一系列文章的串联,但从内容上观察,整
10、本书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从卢梭的社会契约到穆勒的群己权界,一直到当代桑德尔的社群主义,西方从启蒙运动开始已经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统治疆域作出清晰划分,并且通过制度构建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制度参照。熊先生讲述的只是受到西方思想和制度启发,并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特质,而应当为公众所认知的常识。熊培云先生主张的是,国家与社会是独立存在、相反相成的主体,国家和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统治领域;同时,国家与政府并非天然一致,国家的存在价值是对权利和自由的维护。 在熊培云先生的思想体系里,社会应该是超越包括国家、集体概念和形式的最重要的和个人产生接触的范畴。他希望的是放大的社会,即社会
11、职能与社会结构的复合,社会作为多元化个性的集合,成为国家与个体、个体之间力量博弈的场域。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社会中,作为像一粒尘埃般的个人,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弱势者地位,只有听凭风流云散、沧海桑田的份。 当前固然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整体社会环境也不再风雨如晦,我们也曾经意识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中,凡事可以诉诸社会,但遭受挫折和失败之后,后来又渐渐忘却了,麻木了,因此需要如题所述的重新发现社会.如熊培云先生所言,其实我们的社会已经前进,尽管前进相对缓慢,但它毕竟已经获得继续成长的理由和条件,它能自发地发挥出自己的各种职能,不需要等救济也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各方面的权益,只是人们没有及时
12、发现社会,也没有发现这些年社会的成长。在这之后,更要继续增强信心,尝试着帮助我们休戚与共的社会继续成长,为了公民社会的壮硕无比早日到来而努力。民众的普遍努力,社会能量的累计,必然带来社会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功能的发挥。 熊培云先生曾在思想国网站上贴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熊先生是南开的年轻教师,这种清醒的思想洞见和身体力行必然通过言传身教对更多的人产生深刻影响。赣籍,南开大学,政论家,独立思想反思和理性沉着的批判,这些元素的组合让我想起民国时期的罗隆基先生,熊先生的启蒙者角色必然会发挥更大的社会功用而不会为时代所扼杀。春风化雨,我们期
13、待社会的进步,一如熊先生所言,让重现发现社会之旅又一次铺开,让冲破群山的进步潮流浩浩荡荡,将中华民族推出历史的三峡,去见证前方的晴川历历芳草萋萋。 回到我们自己,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既是启蒙的受众又可能是启蒙者。国家、社会都是由个人组成,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圣经有言: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负担是轻省的。当前的路程让我们负重行进,但启蒙的力量会让我们身轻意适,奋力向前。 如上世纪80年代的诗中所言,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我们依然怀有信心深怀希冀,并通过自己的行为默默地改变着。在反思中继续点燃启蒙的火炬,让我们在歧路迫近时选择自己的方向,在迷途中返航,在发现社会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