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戏说岂能胡说何假设最近,网游界出了档子新鲜事某款三国题材的网游请来了几位大学教授当历史参谋,为游戏涉及的历史元素把关。网游“一本正经搞历史,是噱头还是挡箭牌?事实上,市面上以某段历史为根底架构起来的游戏比比皆是。就以最热的“三国为例,什么“三国杀“三国志“三国群英传,吸引了一众粉丝。一定程度上,在游戏中接触历史,少了点刻板沉重,多了点生动鲜活,也没什么不可以,甚至这份“轻松也不失为社会进步、文化多元的表现。当历史与娱乐联姻,不可防止带来严肃性与娱乐性的碰撞、摩擦、融合,如何把握平衡是个大问题。就眼下来看,天平似乎过于偏向娱乐一边了。除了网游,从小说、电视剧、电影,到短视频、综艺节目、商业广告等
2、等,随意“胡说“曲解无处不在。有的任意嫁接篡改,不顾根本史实乃至常识,甚至肢解精华、构以流俗,“煽色腥到极致;有的拿历史英雄人物甚至近代革命烈士开涮,荆轲是女的、花木兰贪吃胆小、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等等,轻佻戏谑、不知敬畏;更有甚者试图否认、颠覆历史,热衷于把某些晦暗的历史时期美化成“黄金时代,为已有定论的史实、人物“翻案,搞得是非难分、忠奸难辨。早在十多年前,冯骥才就批评过“胡说历史的现象,直言“别让戏说折腾历史忽悠我们。现如今,这一趋势愈演愈烈,更让人心忧。再这么折腾下去,我们很可能跌入“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屏幕里的调味剂,功用无非是抖个包袱、“拌个笑料,真实几何却无所谓了。倘真如此,那
3、“古今多少事,真的可就在“笑談中渐成一笔笔糊涂账了。不支持曲解胡说,并不意味着历史呈现便只能一板一眼。说起来,国人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堪称浓厚,悠悠千载中口耳相传的也不全是严肃历史。京剧、评书、话本以及历史演义等等,其中故事和人物未必一一贴合史实,多少有些演绎成分,可却也鲜有严重背离的,反而都能从中寻得历史的影子。许多人正是被这些历史的“多元讲述激发了兴趣,在“读“听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此中“戏说之“戏,是“戏剧之“戏,可理解为适度、合理的演绎,与上述种种过分、荒唐的“调戏“儿戏之“戏,显然不是一回事。娱乐和历史不是互斥的磁极,关键在于把握好“度。面对历史,面对前人的集体记忆,始终应当怀有一份“温情与敬意。更何况,那些乍看有趣、戏谑的东西,稍一咂摸便觉索然无味,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也难以带来高层次的精神愉悦。早有学者告诫,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对待历史,尤需绷紧“切勿娱乐至死这根弦。【原载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