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冬季,让血管不怕冷让血管不怕冷_ _冬季室外不怕冷的冬季室外不怕冷的花卉花卉 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调查显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冬季是夏季的两倍多。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冬天是一年中死亡率最高的季节。冬季来临,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尽可能减少疾病诱发因素,提高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中医学认为,冬季阴气最强,阳气潜藏,草木凋零,蛰虫藏伏,用冬眠状态为来春做好准备,使人体阳气内伏,养精蓄锐,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要有一颗安静的心 首先要求精神安静,研究发现,冬季,老人易产生不良情绪,导致冠状动脉收缩
2、或发生痉挛,造成心肌缺血,引起心律不齐、心绞痛,甚至心力衰竭。寒冷可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加重心脏负荷。中医学认为过度的喜怒忧愁等不良情绪会扰动人体的阳气,甚者造成阳气逆乱,诱发疾病。所以要心平气和,精神安静,不至于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生活有讲究 冬季起居作息,讲究“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保证充足的睡眠。晨起后应在床上养神数分钟,“醒透”后再下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中风、心肌梗塞等)。据文献报道,午睡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利,患者每天午睡半小时,死亡率比不午睡者要低 30,这可能与午睡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有关。冬季生活,御寒保暖是关键,
3、因为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压升高(气温每下降 1,收缩压上升 1.3 毫米汞柱,舒张压上升 0.6 毫米汞柱)。冬季呼吸道感染疾病增多,预防感冒也是防止心脑血管病发作及加重的重要一环。冬季劳动要适量,不可淋漓大汗,发泄阳气,有损人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冬天洗澡不宜过频。洗澡时除了要保暖外,还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闷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有人陪护。若在洗澡过程中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绞痛等征兆时,应立即离开浴室并躺下休息,切勿活动,以免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塞。另外,患者可在每天临睡前用热水泡泡脚。俗话说“睡前洗脚,胜吃补药”,脚是人体之本,与心脑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吃
4、好喝好很重要 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阳气”的原则,不宜进食生冷燥热之品,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应清淡,营养应均衡,切勿暴饮暴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瘦肉等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宜热饮热食。养成晨起喝杯温开水的好习惯,可以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和促进肠蠕动。冬季出汗较少,应减少食盐的摄入,因食盐中的钠离子有增加血容量、使心脏负担加重的不良作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时应有意识地多吃一些富含纤维(尤其是粗纤维)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过于用力会使腹内压力增高,回心血流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
5、绞痛和心肌梗塞。一旦发生便秘,切不可强行排便,而应该通过饮食或者药物来改善。为保险起见,冠心病患者可在卫生间各少量急救药品,并定期更换,一旦排便时感觉心脏不适,可马上应用急救药物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季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句民谚足以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冬日虽寒,仍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并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1)运动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天也应坚持运动和户外活动,但要控制好运动量,一定要量力而行,打太极
6、拳、散步、慢跑、做操、打乒乓球等,都是比较适宜的运动项目。(2)运动需要提醒的是,清晨气温较低,为避免意外,冠心病患者不宜晨练,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温度适宜的午后,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为防不测,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病人,冬天早晨起床前,宜躺在床上闭目养神数分钟,等头脑完全清醒、身体适应了“生物钟”节律的变化,再缓慢起来。其间可在床上轻缓地伸伸懒腰,做些幅度小的活动,以确保起床及其以后的平安。用药须谨慎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天应按时遵医嘱服药,切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特别是正在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更不可随意加药或换药,以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同时,患者还应加强血压、血脂与血糖的监测,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一旦出现胸前憋闷疼痛、头晕、气喘、冒冷汗等不适时,可能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前兆,应及时就医,将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降到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