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学记读后感 上学记是我进入大学以后读的第一本书,当时做了很多摘抄和笔记。我觉得虽然何兆武先生的大学生活与现今我们的生活之差很大,但是,有一些精神反而是岁月积淀越久,越显其光辉的。 本书是表达体,分段铺叙的,所以我在这里简要列出我的一些摘抄和相应的想法。 (一)关于自由 记者问道,为什么当时西南联大条件差,地不大,却培养出许多人才。 答复:自由 当时的学生,都有各自的政治立场,政治自由。但当遇到分歧时,最多也就是辩论,没有过多的隔膜,哪怕是不同信仰的同学在住同一个宿舍,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很融洽的。 同学之间都有自己的想法,且不会刻意去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这种自由不仅是当局所给予的,更是当时的社
2、会状况和学生间相互的友谊给予的。而且,这同时也造就了属于当时联大的学术气氛。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开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虽然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是达不到的,但是他希望自由越大越好。 谈及教育方法,何兆武先生引申到还是认为不要标准好,包括自然科学。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科学怎么进步。包括爱因斯坦也不应成为标准,否那么就永远也不可能超越他。联大的教授就讲得很自由,但可惜的是,到了解放后,我们学习了前苏联的五节教学制,某种程度上,统一了教学标准,但也同时是缺了自己本身具备的教学特色。学生也可以公开反对老师,只要写出小字报贴在外面即可。当年
3、钱穆先生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东西,而遭到中学生反对。 学术自由也非常重要。学术的生命在自由。有的教授怀有看似惊人的言论:周世逑认为孙中山对政治的定义不对;有些教授很会扯,甚于骂人:冯友兰在课上说胡适沪市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后再没有东西。但作为学生却喜欢听,因为这是他们的风格、兴趣之所在,有他们很多真正的思想。 有个小事件政治系主任张奚假设先生两门课我没选,不考试也不算学分,可我从头到尾听下来,非常受启发。有些自由是很容易的,可以自己安排。学校中的课程不一定都是自己最喜欢的,这样,也许我们可以去选择一些我们想要的。 上学记中也有一段与图书馆相关的内容。联大有一个大图书馆,每个系也有自己的,这在战争时期相当难得。其实,就算是在现在,也不是能每个大学都实现的。那时联大的所有图书全部开架,学生可以自由的进入书库;比照解放后,即使做了研究员也不能进入书库,要看得在外边填条,且步骤繁琐。这里,可以比照一下美国的图书馆与中国现在的大局部图书馆,美国的可以直取所需,而中国的大多数图书馆对于重要书册不肯轻易外借。书本来就是要看的,图书馆不是藏珍楼,完全没必要这样。 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