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海漫记读后感陈鹏 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有感 于永正老师读了田冰校长的十二种素质,十二句箴言,写下了一篇名为感谢书的读后感;这些天我认真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真是感慨万千,受益匪浅,也忍不住写下了这篇感谢书,权当学以致用。 翻阅着厚厚的一本教海漫记,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不觉得枯燥,因为书中没有烦人的教条,没有苍白的理论,而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有趣的生活片断。我仿佛走进了于老师的课堂,走进了于老师的办公室,甚至走进了他温暖的家庭。读了教海漫记我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感谢
2、教海漫记的教育篇,让我明白了在教育的路上,要学会忍耐与宽容,不管你遇见什么样的事情,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要沉得住气,不能乱了阵脚。回想一下自己从教十四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动怒,就象于老师所说的:时时刻刻都有被学生推到愤怒边缘的危险。读了于老师四个小故事,我知道了老师的发脾气对学生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伤了学生,教育也就彻底失败了,最后自己因为生气还伤害了身体。我们坚决不能做这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傻事。书里收录了赞可夫的名言,值得牢记:“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
3、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在以后的教育过程,我一定要好好用上这一招。记忆非常深刻的是于老师用于 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堵截与疏导。我恍然大悟,更让我惭愧不已。自己面对那些淘气生、后进生,是那么的无助,而于老师却能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进步。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希望我也能用这些方法让班里那几个学生进步。 感谢教海漫记的教学篇,让我心里的一个个困惑解开了。原来教语文真的很简单:精讲,多读;其实语文作业最简单:写字、读书、背书、作文。而篇章中讲述的作文教学方法,更是让我如获至宝,恨不能马上开学,马上就在学生身上试验一番。我有一个观点是与于老师非常一致的,那就是艺术教育在小学生成长中有重要的意义。我很赞
4、同书里收录的这几句话: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不懂音乐,人生是一个错误;重视艺术(特别是音乐)教育吧。愿我们学生的人生不是一个“错误。很想告诉于老师:在学生踏进小学大门的那天,我就告诉每一个家长和每一个孩子,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每一个孩子要学会一门乐器。 感谢教海漫记的修养篇,教会了我如何与家长相处、交流,让我发现了自己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不对的,现在我明白了:和家长相处,也要处“心,多份了解,多份情感交流,多份体谅与关心,就多份教育的希望与成功。也教会了我要懂得以人为镜。“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以贤者为镜,发现自己努力的方向,鼓励自己去争取;以不贤者为镜,那么是透视自己的丑陋,剖析
5、自己,矫治毛病。更让我明白了,只有童心不泯,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完成教育使命。 读过了这本厚厚的书,有一个故事现在想起来还想笑:一个中学生问于老师怎样写论文,结果于老师给他讲了一个“疝气要动手术的故事, 让学生听得手舞足蹈,心服口服。连我也觉得写论文真的不难,想想于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就可以随手拈来。于老师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德国的海因曼麦说过的一句话“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幽默在于老师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幽默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到达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在于老师身上,展示得更多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不难看出,于老
6、师是一位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与孩子们同唱、同跳、同喜、同悲的老师,他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听他的课,感觉到的是轻松、生动、幽默、幽默,时间再长听者也不觉得怎么累。因为他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教学,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记住于老师的话,“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就让我们一起感谢书吧。感谢书的作者吧。感谢于老师。陈鹏 2023-9-5 第二篇:教海漫记读后感(陈爱华)教海漫记读后感 陈爱华 教海漫记这本书自从学校发下来后就一直束之高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我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7、,在个人的悟性和资质一定的情况下,只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他人的理论与方法未必适用于我,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往往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直到有一天,我百无聊赖之际,想起学校发信息说校长要检查读后感,才随手翻阅一下,却立即如中了魔一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这本书“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在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在“掩卷沉思之余,却又“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于老师通过几十年的小学教育经历,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
8、有真正的教育。而于老师,就是一个真正的“爱的教育的践行者。本书的20232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于老师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安贫乐道,无怨无悔。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是因为这种爱,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读书有进步了于老师会摸摸孩子的后脑勺,课堂上于老师惟妙惟肖的表演常常赢得孩子们会心的微笑。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鼓励孩子。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
9、,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响,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到达警告他的目的。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好一个敲山震虎哦,教育的艺术就在这里。作为老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做到目中有人,要公正,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包容他们。读到这里,回忆自己十三年的教学生涯,刚刚踏上讲台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爱心满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为学生的作业、考试而焦头烂额、着急上火的时候,这种爱已荡然无存,学生完全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了。 更为重要的是,于老师的爱是一视同仁的,不因学生的成绩是否优异、品行是否端正而厚此薄彼。在教育篇中,大量我们眼中的“差生在于
10、老师的“爱的教育下“改邪归正了。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扪心自问:我对四(5)班46个学生一碗水端平了吗。答案无疑是否认的。我总是在不知不觉间“照顾了周子乐、杜雨涵等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生怕他们不能茁壮成长,却又对温鑫玺等淘气捣蛋的学生或者动辄厉声呵斥,“痛下杀手,或者漠然视之,不屑一顾。诚然,我的内心是清楚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真没有“好“坏之分。经验证明,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往往更加知恩图报,有情有义,这从那些毕业后仍回母校来看望我的学生根本上当年经常被骂得“狗血淋头可以看出,而曾经苦心栽培的“好学生,早已音讯全无了。由此,我想起这样一个笑话来:一位新老师到学校报到,校长把他叫到办
11、公室谈话:“你们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专家教授,会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你们班上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小学老师,跟我们是同行;你们班上 成绩一般、淘气捣蛋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将来可能成为企业家,会赞助我们学校;你们班上成绩最差、言而无信、嘻皮笑脸的学生,你更要对他好,他将来必定是政治家,决定我们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虽说只是个笑话,确实发人深省。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方能百花齐花,多元开展,和谐共存,单一的“学习高手绝对是一种灾难。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走到十字路口,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陷入迷惘、彷徨、反思,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
12、地位如何平衡。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有效整合。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怎样才能既保证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又满足了当前应该教育的功利性需求。我曾经苦苦思索,不知所措,顾此失彼,力求面面俱到却事倍功半。在教学篇中,于老师同样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阐释了教学是一门艺术,展示了他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巧,平实自然,得心应手,让我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一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其中,有两篇尤其让我获益匪浅,一是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这是对我们“传统观念的一种颠覆,见过太多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课前总要铺垫一番,上课时才能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如有某个学生“不按常理出牌,或不按“方案执行
13、,那么将打乱整节课的节奏,手忙脚乱。还有些老师课堂效果不理想时,总会埋怨学生“不配合、“素质太差,须不知,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亮点总是出现在对“差生的引导和提高上。还是于老师说得好:“如果课堂上学生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老师干什么。要学生配合老师,那谁是主体。谁是学习的主人。第二篇那么是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完此文,我的很多疑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没有纷繁复杂的形式,没有眼花缭乱的把戏,化繁就简,反璞归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很久没有这样心无旁鹜、一气呵成地写一篇
14、文章了,尤其是与教育有关的文章。四岁的女儿一诺在旁边端茶递水喂苹果,颇有点红袖添香的感觉。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似蜻蜓点水,虽浅薄却真实,权当抛砖引玉罢了。 写于2023年8月24日晚 第三篇:教海漫记读后感让自己成为一本书 读教海漫记 暑假里,仔仔细细地把教海漫记读了两遍。第一遍时囫囵吞枣,想全面地了解于老师一个在我心中丰碑一样的人。第二遍那么是细加揣摩,细细品味,想从于老师的案例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提高自己。两遍读完,获益匪浅。于老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好学和蔼思“我从小喜欢读书看报。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的风格,飘飘然竟萌发了当第二个老舍的念头,更是读的如痴如醉。除
15、了读,就是写,咬着笔杆瞎琢磨月牙儿式的故事。不允许眼皮打架,一旦出现打架的苗头,毫不客气的拧开自来水龙头,让凉凉的自来水冲在脑袋上。星期天不允许自己逛街,只允许去图书馆硬是跟自己过不去。退稿信攒了一大箱,还是扶着脑袋写呀,读呀,读呀,写呀。直到1980年,才在徐州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没脑子的人,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第一篇教学论文选材与命题,那时我已经39岁。于老师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和他长期以来坚持读、写是分不开的。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人们说:学高为师。可见,当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至少是学高,能传道授业解惑。具备这些也许只能做一个称职的教师,而能否做一个出色的、有成就的教师就另当别论了。所以,做一名出色的、有成就的教师,更应具备现代意识,读书,那么是提高自己很重要的一个途径。现在的社 会是一个急躁的社会,作为教师,要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更需要的就是读书了。 宋代的大教育家朱熹谈到读书的乐趣时说道。“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赏析文字的风景,感受文字的灵性,天地都在眼前,风景都在心怀,这就是读书最大的乐趣。确实,读书可以明智,可以培养一个人健康的生活态度。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相知的朋友促膝长谈,她知道你的苦恼、快乐,她陪你周游世界,带你穿越历史,解答你的疑惑,指给你前进的方向。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