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为王篇一: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1自主测评一、积累运用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1)度已失期( ) 答案:可能(2)辍耕之垄上( ) 答案:到(3)等死( )比至陈()固十六七() 答案:同样 等到 本来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1)卜者知其指意。答案:“指通“旨,意思,意图(2)固以怪之矣。答案:“以通“已,已经(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答案:“唱同“倡,倡导(4)将军身被坚执锐。答案:“被通“披,穿3.请你指出以下加点字的古今含义的不同。(1)陈涉少时 古义:_ 今义:_答案:年轻 青年(2)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_ 今义:_答案:亲身、亲身 身体(3)今亡亦死 古义:_
2、 今义:_答案:流亡 死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答案:燕雀如何明白天鹅的志向呢!(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答案:扶苏由于屡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在外面带兵。二、阅读鉴赏(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答复后面的咨询题。答案:C(A、B、D三个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书写、书信;可能、度过;背地、参与。)6.对这段文字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的意思是“或者认为死了,或者认为灭亡了。胜借扶苏、项燕的名义,目的是利用他们的声望来号召天下百姓起义。C.“等死,死国可乎?表现了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D.本文段的内容记叙了
3、陈胜、吴广起义前对情势的分析。答案:B(选项A中的“亡是“死亡的意思;选项C是陈胜用这句话鼓励戍卒起来对抗;选项D应是陈胜吴、广为起义所做的言论预备。)7.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缘故是_,而起义的直截了当缘故是_。(用文中的原句答复。)答案:天下苦秦久矣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二)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文,答复后面的咨询题。 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 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 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 涉为王,由陈涉始。客
4、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专)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此其因而败也。注:宫门令:守卫宫门的官长。置:放在一边,不理他。通:传达。遮道:拦路。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夥,多。颐,语气词。沉沉,深邃貌。夥涉为王:描述一个人的突然富贵。发舒:放肆。故情:指陈涉贫困时的情况。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或说陈王曰( ) 答案:劝说(2)之陈( ) 答案:到(3)自辩数( ) 答案:屡次(4)陈胜王凡六月( ) 答案:共9.找出与“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的“王词性、词义一样的句子答案:AC(例句中的“王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
5、之B.之陈 C.宫门令欲缚之 D.涉之为王沉沉者 E.陈王斩之 答案:CE(这两句中的“之,指代陈王故人。)11.文中的“故情在陈涉世家指的是哪件事?(用陈涉世家中的原句答复。) 答案: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12.读完文段后,品味陈王故人的言行,写出他的特点;再找出陈王违犯“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的缘故。(用文中句子说明。)答案:陈胜故人相信他“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真心实意地找他。入宫后忘情失态,反映了佣耕者朴实、直率的特点。陈王违诺的主要缘故是故人“轻威。三、中考试题追踪(2022年徐州市)阅读下文,答复后面的咨询题。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
6、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13.与“陈胜、吴广乃谋曰一句中的“乃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B.咨询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之之书晚乃善答案:C(例句中的“乃是“因而的意思。)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
7、个句子。(1)天下苦秦久矣。答案:天下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经特别长时间了。(天下百姓长期受秦王朝统治,痛苦不堪。)(苦,以为苦。)(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答案:现在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特别多响应的人。(“唱同“倡,倡导。)我们能够看出陈胜是一位_的人。答案:有杰出的领导才能和超人的才略胆识四、创新写作16.阅读下面材料,依照要求作文。记者采访一位著名的登山运发动。咨询:是什么力量让你去制服一座又一座山的?答:由于山在那儿。山在那儿,这是多么朴实而又意蕴深远的答复啊!事实上,除了大自然的山之外,生活上、学习上、工
8、作上不也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山摆在那儿,让我们去面对吗?请你以“面对摆在那儿的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答案:略篇二:2023-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2023-2023学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本试卷总分值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一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人喜爱汉字,想要把它推行到全世界去。有人不喜爱汉字,想要对它进展改革,甚至要把它废除。为什么这两种相反的思想同时存在?客观的答案是:汉字本身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技术性,另一方面是艺术性。文字是从图画
9、开展而成的。原始图画向两方面开展,一方面开展成为图画艺术,另一方面开展成为文字技术。图画艺术是欣赏的,文字技术是有用的。但是,文字从娘胎里也带来了艺术基因,因而文字本身也有技术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文字要学习容易,书写方便,传输快速,便于打字,便于在上进展文字处理,这些是技术性的要求。文字要写出来美观,要开展成为书法(书道)艺术,悬挂起来装饰厅堂,给人看了得到精神愉快,这些是艺术性的要求。任何文字都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两面性,但是拼音文字技术性强而艺术性弱,汉字技术性弱而艺术性强。什么道理呢?由于,文字离开原始图画越是近、就艺术性越强,离开原始图画越是远、就艺术性越弱。拼音文字离开原始图画特别远了
10、,艺术基因变弱了,因而拼音文字尽管也要求写得好看,但是拼音文字的书法艺术兴旺不了;在书写技术从手写进而为机械打字、又进而为处理以后,依托手工的书法艺术退化了。汉字不同,它离开原始图画不特别远,比拼音文字至少要接近两千年,因而它的图画基因没有退化。汉字的书法艺术,在其他意音文字如丁头字、圣书字等都退出历史舞台以后,真是独步世界。文字的图画性和文字的图腾性有亲密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把本人的独特的文字作为民族图腾,把它作为自我认同和自我确信的标记,把它作为民族团结的意味。因而,造出了文字是上帝恩赐的神话,造出了本民族的文字之神。丁头字是命运之神那勃所制造。圣书字是知识之神托特所制造。希伯来文是摩西所制
11、造。希腊文是何莫斯所制造。婆罗米文是梵天大帝所制造。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制造;仓颉四目,生而知书,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伊斯兰教认为,改变阿拉伯文一个字母就会天崩地裂。中国的传统认为,一点一画无非地义天经。旧时代各处都有敬惜字纸的劝告书;假设把字纸丢到茅厕里去,那是要雷打的!在这种文字图腾的传统下面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们,看到神圣的汉字被简化了,甚至要把汉字改写成洋鬼子的拉丁字母,心中怒火万丈,那是合情合理的。图腾主义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保护了文字的稳定性,保护了民族的存在和团结。(节选自周有光汉字的艺术性和技术性)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从客观来说,汉字本身
12、具有两面性,因而人们对汉字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态度。B文字都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较而言,拼音文字技术性更强,汉字艺术性更强。C拼音文字的书法艺术不如汉字,是由于书写技术的不断进步。D文字的技术性对文字的有用性提出要求,艺术性那么对文字的欣赏性提出要求。2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文字的图腾性表现在文字是民族自我认同、自我确信的标记以及民族团结的意味。B文字之神是虚构的,仓颉是中华民族造出的文字之神。C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认为一个字母或一点一画都是上天恩赐的。D旧时代的人们认为不敬惜字纸是要遭雷打天谴的。3. 依照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13、A文字的艺术性是本身就存在的,而技术性是由图画开展而成的。B在丁头字、圣书字等意音文字不再被使用后,汉字成了当今世界上唯一仍被使用的意音文字。C书法技术的不断进步,能加强汉字的技术性,促进汉字推行。D图腾主义保护着文字的稳定性和民族团结,因而汉字被简化是不利于中华民族团结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为孝成王。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
14、胥之。入,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耳。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间者殊不欲食,乃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不和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假设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子,那么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那么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往常,至于赵主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那么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之计短也,故以为爱之不假设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因而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节选自史记赵世家第十三)注:用事: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