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898312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3年《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 发布日期:2023-07-31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 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以下简称“三评)改革是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国家创新驱动开展战略纲要要求,深入推进“三评改革,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2、,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核心,以构建科学、标准、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为目标,以改革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为关键,统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推进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发挥好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形成中国特色科技评价体系,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根本原那么

3、 坚持尊重规律。遵循科技人才开展和科研规律,科学设立评价目标、指标、方法,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追求卓越。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精简“三评工作,简化优化流程,为科研人员和机构松绑减负,并形成长效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更加注重质量、奉献、绩效,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增强针对性,突出实招硬招,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实效性。 坚持分类评价。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标准。根底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以同行评议为主;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

4、转化评价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以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为主。 坚持客观公正。客观、真实、准确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推行同行评价,引入国际评价,进一步提高科技评价活动的公开性和开放性,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在优化“三评工作布局、减少“三评项目数量、改进评价机制、提高质量效率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根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开展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突出质量奉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潜能活力竞相迸发,科技创新和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开展作出更大奉献。 二、优

5、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 (一)完善项目指南编制和发布机制。国家科技方案项目指南编制工作应采取有效方式充分吸收相关部门、行业、地方以及产业界、科技社团、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项目指南内容要广泛吸纳各方意见,更好体现国家意志、反映各方需求,有条件的可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并进行审核评估,提高指南的科学性。项目体量应大小适中,目标集中明确,合理设置课题及参加单位数量,确保下设各课题任务紧密关联形成有机整体,防止拼凑组团和执行中的碎片化。各类国家科技方案逐步实行年度指南定期发布制度。自然科学类项目指南应关注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等。哲学社会科学类项目指南应注重研究的政治方向、学术创新、社会效益、实践价值

6、等。 项目指南应根据分类原那么明确不同类型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国家科技方案项目一般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遴选承担单位。对具有明确国家目标、技术路线清晰、组织程度较高、优势承担单位集中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定向择优或定向委托等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对于企业牵头的技术创新项目,应对企业的资质、技术创新能力和财务情况提出明确要求,鼓励企业共同投入并组织实施。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开展战略,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军地一体论证和实施。 (二)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公正、科学、明确的项目评审工作规那么,并在评审前公布。按照不同立项方式,采取相应的评审程序和方法,同一轮次实行同一种评审方法

7、,防止评审结果出现歧义。推行视频评审、 录音、评审结果反响、立项公示等措施,实现评审全过程的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允许项目申报人在评审前提出回避单位及个人。建立项目负责人科研背景核查制度,对立项公示期间存在异议的项目负责人开展科研业绩、经历、诚信情况调查,确保符合项目要求。不同类别国家科技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申报和评审中,综合考虑负责人和团队实际能力以及项目要求,不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荣誉性头衔、承担项目、获奖等情况作为限制性条件。探索建立对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等的非常规评审机制。保密项目评审管理按国家科技保密有关规定执行。 (三)完善评审专家选取使用。进一步推动建设

8、集中统 一、标准标准、安全可靠、开放共享的国家科技专家库,及时补充高层次专家,细化专家领域和研究方向,更好地满足项目评审要求。完善国家科技专家库入库标准和评审专家遴选标准,明确推荐单位在专家推荐和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强化推荐单位对专家信息的审核把关责任,建立专家入库信息定期更新机制。根据项目类型特点,合理确定评审专家遴选条件和专家组组成原那么,原那么上应主要选取活泼在科研一线、真懂此行此项的专家参与评审,充分考虑其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与产业应用结合紧密的项目,还应选取活泼在生产一线的专家参与评审。建立完善评审专家的诚信记录、动态调整、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标准专家评审行为。完善专家轮换、随机抽取、回

9、避、公示等相关制度,对公示期间存在异议的专家开展背景经历调查,确保专家选取使用科学、公正。初评环节实施小同行评议,在局部前沿与根底科学等领域逐步按适当比例引入国际同行评议。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应加强对评审专家名单抽取和保密的管理,进一步推进专家抽取和使用岗位别离。开展会议评审的,原那么上应在评审前公布评审专家名单;开展通讯评审的,应在评审结束前对评审专家名单严格保密,有条件的应在评审结束后向社会公布。评审专家要强化学术自律,学术共同体要加强学术监督。 (四)提高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合理确定专家的评审项目数、总时长等工作量,会议评审前及时组织专家审阅申报材料,确保专家充分了解申报项目情况;合理确定项

10、目汇报和质询辩论时间。项目负责人原那么上应亲自汇报辩论,不在项目申报团队内的人员不得参与辩论。进一步优化预算评估工作,只针对拟立项的项目开展预算评估,标准和优化预算评估专家的遴选、评估方法,提高评估质量,及时反响评估结果。 (五)严格项目成果评价验收。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科研成果管理负主体责任,要组织对本单位科研人员拟公布的成果进行真实性审查。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每年要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非涉密的国家科技方案项目成果验收前,应在遵守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纳入国家科技报告系统,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应按照规定时限和程序组织开展国家科技方案项目验收,严格依据

11、任务书确定的目标、指标和验收工作标准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有明确应用要求的,在项目验收后不定期组织对成果应用情况的现场抽查、后评估。 (六)加强国家科技方案绩效评估。针对科技方案整体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估,重点评估方案目标完成、管理、产出、效果、影响等绩效。绩效评估通过公开竞争等方式择优委托第三方开展,以独立、专业、负责为根本要求,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根据需要引入国际评估。加强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标准和监督,逐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结果负责制和信用评价机制。 (七)落实国家科技奖励改革方案。改革现行由政府下达指标、科技人员申报、单位推荐的方式,实行由专家学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提名的制度。提

12、名者承担推荐、辩论、异议答复等责任,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实行定标定额评审制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创造奖、科技进步奖实行按等级标准提名、独立评审表决的机制,一等奖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提高奖励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向全社会公开评奖规那么、流程、指标数量,全程公示自然科学奖、技术创造奖、科技进步奖候选项目及其提名者。 三、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 (一)统筹科技人才方案。加强部门、地方的协调,建立人才项目申报查重及处理机制,防止人才申报违规行为,防止多个类似人才项目同时支持同一人才。指导部门、地方针对不同支持对象科学设置科技人才方案,优化人才方案结构。 (二)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

13、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奉献、影响。把学科领域活泼度和影响力、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效劳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对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等类型科研人才的评价中,sci(科学引文索引)和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和影响因子排名等仅作为评价参考。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奉献。引进海外人才要加强对其海外教育和科研经历的调查验证,不把教育、工作背景简单等同于科研水平。注重发挥同行评议机制在人才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评

14、价标准。对承担国防重大工程任务的人才可采用针对性评价措施,对国防科技涉密领域人才评价开辟特殊通道。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不把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承担各类国家科技方案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的限制性条件,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防止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引导人才良性竞争和有序流动,探索人才共享机制。中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欠兴旺地区的科研人员因政策倾斜因素获得的国家级人才称号、人才项目等支持,在支持周期内原那么上不得跟随人员向东部、兴旺地区流转。合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培养补偿机制

15、。 (四)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坚持评用结合,支持用人单位健全科技人才评价组织管理,根据单位实际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岗位履职评价,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使人才开展与单位使命更好协调统一。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方向要求,分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落实职称评审权限下放改革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等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选择局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试点开展临床医生科研评价改革工作。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 (五)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的稳定支持力度。国家实验室等的全职科研人员及团队不参与申请除国家人才方案之外的竞争性科研经费,由中央财政给予中长期目标导向的持续稳定经费支持。推动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科研院所完善根本科研业务费的内部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倾斜支持。 四、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 (一)实行章程管理。推动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制定实施章程,确立章程在单位管理运行中的根底性制度地位,实现“一院(所)一章程和依章程管理。章程要明确规定单位的宗旨目标、功能定位、业务范围、领导体制、运行管理机制等,确保机构运行各项事务有章可循。 (二)落实法人自主权。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别离,赋予科研事业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