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905717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3年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3年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3年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3年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着重阐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政治经济学根本的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浅薄的三段论认识的根底上,使我们清晰透彻的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同时,他的一些方法论的研究也为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珍贵的理论参考。关键词: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具体、抽象 一、马克思对生产的理解和认识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开篇就指明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然而,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没有认识到生产是历史的、具体

2、的生产。人们紧紧把生产局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进行研究和分析。他们也看重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主体的人的重要性,却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在这些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孤立的个人生产观点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在把握物质生产这一首要对象时不能够把人类开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的共同点抽象出来。仅仅把眼光局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伟大上,而无视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所以创造了其它生产方式所不可比拟的物质根底,是建立在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的生产方式的不断地积淀的前提之下的。没有过去生产方式的发挥作用也就不会有眼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进。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之所以要否认历史上已有的生产方式为人类社会所做的奉献

3、就是旨在说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唯一伟大之处,就是在竭力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针对当时存在这样一种不够客观实际的观点就指出了在研究一个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时应该客观地去加以分析。应该把生产的开展看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他在这里批判了那种孤立个人观点的浅薄性,同时也指出了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被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开展;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被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从而取得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所有社会生产总和还要多得多的经济总量,所以就不可防止的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向前开展,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必然的会表现出一些阻碍生产力开展的消极方面来。因

4、此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 方式也不是万能和唯一的。随着历史的开展它也最终会被更为先进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而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样成为历史的这样一种必然的开展规律和趋势。 二、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在这一局部里面,马克思首先是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的“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这种三段论法的浅薄性。随后就具体的分别地分析了生产和消费、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流通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去更加深入的说明三段论法的错误之处,使马克思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理解更加科学、更具说服力。 (一)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这一节中,马克思主要说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的观点。即生产直接是

5、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1)在阐述生产直接是消费时,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这同自然地生殖是生命力的一种消费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人们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在消费着自己的精力和体力。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局部(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原料的消费也是这样,原料不再保持自己的自然形状和自然特性,而是丧失了这种形状和特性。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也就是说人们在利用生产资料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也是在消费着这些生产资料。通过燃烧或其他的方式把生产资料的形状和性质加以改变。 (2)

6、在阐述消费直接是生产时,他也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生产者通过劳动将其劳动行为主要是指其在劳动过程中消耗掉的体力和脑力物化为劳动成果,即产品。这一点就表达了在消耗自己体力、脑力的同时生产出了我们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第二,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产品,然后这些产品又为人们消费掉来维持消费者最根本的生活和再生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们在消费这些产品的时候也生产出了人们的经理和体力。这也充分表达了消费直接是生产的这一个观点。 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深刻的解释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下面 几种具体的解释: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才能消费什么; 消费同时也反作用于生产,如果没有

7、消费,没有消费对象,那么也就不会有生产这种消费对象的生产了。 只有用于主体消费的产品才能发挥其固有的价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其为商品。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同时生产又为消费提供了对象,没有生产就无所谓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同时决定消费的性质、方式。生产对消费产生了限制。人必须在生产的范围之内进行消费,脱离生产的消费就是一种空想。 生产创造出了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同时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也选择了消费该产品的消费者。 (二)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在生产和分配这一节中,马克思也是首先批判了那种把分配作为独立领域,从而把二者并列起来的错误观点。他在这一节中着重说明了生产时先于分配而出现的,分配不能独立于

8、生产而孤立的存在。他指出生产的前提不是分配,而是生产要素本身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不能把分配当做是和生产并列的两个孤立的领域。分配应该是生产的附属物才对。分配存在于生产的过程之中,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始终。过程中的分配表现为(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生产终结的分配即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分配。人们在认识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时往往看到的只是生产终结的分配,而忽略了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因此看似生产和分配时可以孤立存在的。事实上,生产过程中的分配那么可以更好的说明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无所谓分配这样一个正确的观点。 “有人会说,既然生产必须从生产工具的一定的分配出发,至少在这个意义上

9、分配先于生产,成为生产的前提,那么就应该答复他说,生产实际上有它的条件和前提,这些条件和前提构成生产的要素。这些要素最初可能表现为自然发生的东西。通过生产过程本身,它们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历史的东西,并且对于这一个时期表现为生产的自然前提,对于前一个时期就是生产的历史 结果。它们在生产本身内部被不断地改变。例如,机器的应用既改变了生产工具的分配,也改变了产品的分配。现代大地产本身既是现代商业和现代工业的结果,也是现代工业在农业上应用的结果。从马克思的这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分配其实是受生产制约的。生产力的开展状况可以决定分配的状况。在这里他用了机器的应用这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把

10、分配与生产割裂开来看,这样我们就不能够公正客观的去看待生产在分配当中的作用。实际上是把生产的作用看轻了。这样是不正确的。 (三)交换和流通的关系 在交换和流通这一节中,马克思开篇就阐述了交换和生产的关系。他在第二段中这样写道:“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从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马克思认为交换作为生产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在这里我就把它理解成交换也是生产的附属物,它是依赖生产而存在的,生产决定交换。马克思在这里列举了三种情况来说明生产决定交换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

11、各种能力的交换,这种交换直接就构成了生产。产品的交换,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这稍微有点费解。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解释。比方说生产飞机的厂家从生产螺丝钉的厂家那里买来了成品螺丝钉,他买来螺丝钉之后并不是把它们搁臵在那里而是把它们组合后做成飞机工人们消费。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飞机厂商和螺丝钉厂商进行了交换但是其交换的目的还是为了进一步的生产。所以说,这样的交换也是由生产决定的。实业家之间的交换,不仅从它的组织方面看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活动,只有在最后阶段上,当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交换的时候,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旁,与生产漠不相干。在这一节的最后一段马克思总结

12、了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一个统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不能够单独、割裂去看待。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一个过 程可以这样去理解。我们在认识世界、认识客观规律的时候先是从丰富生动的感性具体出发,因为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起点,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很容易被我们感知到。可以说这个阶段我们获得的认识是我们的感性认识。接着我们就会把我们所获得的感性具体经过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这样一系列的思维的加工之后我们就会对这些感性具体上升为比拟深刻的抽象规定。到达

13、了这一阶段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从外表现象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把握住假设干个外表现象之后的规律性的东西。然而,到达这个阶段之后,我们的认识过程还没有彻底的完成。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规律的目的就是运用规律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会把我们通过思维活动发现的规律性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的具体中。而这个具体和先前的感性具体那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个具体具有理性的性质,是更高层次的具体。是我们经过思维、思考以后合规律性的具体,这个具体在整体上表达了社会开展的一般规律。我认为只有到达了这个层次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刻的去把握事物,去认识世界。 除此之外,马克思在论文中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从抽象到具体的逻

14、辑思维进程与现实的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在研究社会历史的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复杂现象,但从整体的开展过程来看还是与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提出,在研究经济范畴时应该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原那么,必须唯物地把握好对象的客观性。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这些都是既定的,客观的。因此我们研究一切现象都必须从客观的经济关系出发而不能主观臆造。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除了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开展规律之外,还揭示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物质生产的开展与艺术开展的不平衡关系。其中他在文中这样写道:阿基里斯能够同火药和铅弹并存吗。或者,伊利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随着印刷

15、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缪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而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但是,困难不在于理解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开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标准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开展,人们对一些人们先前不能够认识和理解的现象,或许在当时已经被人们神圣化了的现象逐渐认识和可以掌控以后,那 么这些被人们以前奉为神话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神秘色彩。然而,人们并没有因为它们的神秘色彩消失了就去否认它,反而把它视为人类文化史开展中的精华,把它视为一种艺术享受和高不可及的东西。这就说明了生产力的开展和人们文化开展滞后之间的一种不平衡。然而,人们却往往愿意去陶醉到艺术的高雅、神话般的意境之中。而不愿意去破坏心中那份对艺术存有的那种虔诚的信仰。他这个理论的提出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化现象,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最大限度的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协调,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的开展。 读哥达纲领批判的心得体会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劳动、个人劳动所得以及社会总产品的分配的深入分析,锋利的批评了拉萨尔的时机主义路线和铁的工资规律,批判了拉萨尔妄图通过“国家帮助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荒唐论断,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深刻地说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