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观点综述 理论界在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的研究和探讨,推出了一批理论成果。下面就一些重大问题的探讨观点做一综述。 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外延 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理论界从广义和狭义、大社会和小社会、理想与现实等几方面关系着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社会同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等,几乎是科学开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而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层面本身
2、各个环节、各个因素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是科学开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现在所探讨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有学者认为,社会有大社会和小社会之分。六中全会直接论述有关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意识或者社会精神、社会文化、社会管理等等,是落脚到小社会。有学者那么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局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历史过程,因而不能仅仅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孤立对象来研究。有学者认为,虽然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建设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
3、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四位一体任务之一,但它又是党中央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确定的总目标、总思路、总战略,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学者认为,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以事物的矛盾规律定义和谐社会,就是人们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在社会矛盾丧失对抗性的情况下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的、良性的社会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和动态的过程,因而应当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看作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如何理
4、解二者的关系成为专家学者探讨的重点。有学者指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表达,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创新,在多个方面丰富和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但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它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结果,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理论根底,丰富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和谐为什么是中国特色社
5、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学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社会和谐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开展的优势,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使社会到达和谐的开展。第二,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消灭产生各种社会冲突的最主要的根源,实现广阔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第三,社会和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展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社会越是向前开展,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就变得越重要,社会和谐这个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将更加充分显示出来,成为社会关系的根本形式。第四,社会和谐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开展。有学者认为,只有通过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得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
6、度的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到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在世界人民特别是进步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因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国际意义。应该从世界角度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开展观 在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战略思想中,科学开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开展观之间存在有机统一性。作为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科学开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开展全局的,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
7、学开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指针。科学开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规律,确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那么,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科学开展的根本观点、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原那么、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有学者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开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局部,要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开展观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把它们看作是同一实践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和谐社会是科学开展观对社会开展的目标指向。构建社会主义
8、和谐社会是在科学开展观指导下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论是“科学开展观的进一步充实和发挥。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处理矛盾的重要方法,单列一项放到突出位置,说明人们对社会主义如何科学开展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将和谐社会的概念首次写入我们党的纲领性文献,就是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来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保障全面小康的重要手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
9、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理论界从价值目标与历史过程、长期历史过程与特定开展阶段、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等角度,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论述。有学者指出,和谐社会建设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使其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内容上更加系统和完整,使其内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容更加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为它们的开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条件。没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整个过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和经验,从而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构建和谐
10、社会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过程,并超越这个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展到新的、更高的阶段提供更和谐、更充满活力、更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有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长期历史进程与特定开展阶段之间的关系,是长远价值目标与阶段性目标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种替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和一系列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目标;而和谐社会那么是一个动态的开展过程,是一个可以不断实现而没有极限的过程。 有学者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
11、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谐社会是对“全面小康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使得“全面小康在理论形态上更加完整、系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学者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要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不意味着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诸多重大问题,都是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解决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防止和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弊端,为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开辟新的途径,积累新的经验。有学者指出,构
12、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方面要为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劳,为其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开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根底;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正确处理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改革开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好的社会条件,推进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开展。也就是说,要通过更高水平的经济开展,来促进社会和谐;又以社会的更加和谐,来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开展。有学者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使广阔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财富的主人,特别是必须
13、坚持现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开展的根本经济制度,这是广阔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制度保证。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根底的不断稳固和开展,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有的学者指出,社会和谐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经济根底是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的决定性因素。一旦所有制结构违背社会开展的客观要求,出现不和谐趋势,必将影响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有学者指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不
14、可或缺的文化根底。没有和谐文化的支撑,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不可能的。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和谐文化建设的成败,对于能否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具有根底性意义。有学者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对于加强社会团结和睦、形成和谐社会的合力至关重要。关于建设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学者指出,和谐文化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文化本身所包含的各个内在因素的和谐,也就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二是文化作为社会开展的构成要素,在引导社会经济、
15、政治开展中的和谐。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研究和谐文化,不仅要从文化的作用方面考虑,也需要研究文化各个内在因素的和谐。关于建设和谐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有学者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要积极发挥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对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和谐文化、和谐理念,要结合时代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弘扬和超越,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也有专家认为,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不应盲目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而是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历史价值。要吸收它能够和现代社会开展相适应的内容,赋予其时代价值和现代意义。还有学者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应该吸收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提倡宽容、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价值。无论西方还是中国,文化的开展始终是以人类获得自由和秩序为主旨的,目的也都是为了使人类生活更加幸福与和谐。这是中西方文化得以结合的契合点。因此,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中的积极成分。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