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科研资助政策的演变及启示:运用公共政策理论中的“触发机制原理对莫雷尔法案、二战前夕科研事业安排的变化和国防教育法公布之后联邦科学政策的变化这三次科学政策的重大战略性调整进行分析,认为科学政策调整背后的触发机制是为维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相应措施,科学政策成为国家利益的聚焦点。关键词:科学政策;公共政策;触发机制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识码:A在美国的科研活动执行体系中,大学被置于根底研究基地的重要位置。大学的这种地位是在二战后布什(Vannevar Bush)向总统提交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报告中被最终确定下来的,并作为美国国家科学政策的重要组成局部得以执行。尽管在二战以前,美国联邦
2、政府并没有一个成型的国家科学政策,但事实上联邦政府向政府外科研机构提供资助的做法早已有之,其起点是1862年公布的莫雷尔法案。之后,联邦政府也曾屡次尝试过制定科学政策,以合理安排联邦政府与政府外科研机构(包括大学)之间的关系。公共政策往往起源于问题。公共政策理论一般把“问题设定为公共政策过程的起始阶段,琼斯(Charles Jones)把这个阶段表述为“公民、利益集团或政策制定者首先应认识到并界定一个政策问题并将它提交到公共议事日程。这个过程就是政策议题的构建。但问题并非天然地会进入公共议事日程并成为政策议题,必须要有一种力量推动才能使公共问题成为政策议题。1格斯顿关于“触发机制的观点美国政策
3、学研究者格斯顿(Larry N Geston)认为,使公共问题进入公共议程并成为政策议题的力量就是触发机制(triggering mechanisms)。所谓触发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该事件把例行的问题转化成为一种普遍共有的、消极的公众反响。公众反响反过来成为政策问题的根底,而政策问题随之引起触发事件。触发机制的工作原理是,它把公众中存在的不满(即问题)转化为一种政治压力,从而使公共问题转化成政策议题。不过,一般而言,大多数触发机制并不是那么明显。某个事件发生时,人们并不能预知它将成为触发机制,在政策分析的过程中,往往是根据某个事件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事后观察或回
4、溯之后确定的。如果一种行动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激发起公众的变革要求,那么它就是一种触发机制,反之那么不是。触发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取决于触发事件的范围、强度和触发时间。当一种触发机制发生作用,就导致某种政治压力的产生,这种压力要求政府制定新的政策或改变现有政策,从而激发公共议程的展开。触发机制的工作原理说明,问题不能天然地成为政策议题,它必须依赖于触发事件的存在,而触发事件的范围、强度和触发时间的结合必须突破一定的阈限,才能启动公共议程。2联邦科学政策的三次重大战略性调整及其分析莫雷尔法案是联邦科学政策开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说明了联邦政府正式地介入大学科研、为大学科研提供资助的姿态。
5、不过此后联邦政府对大学科研的介入根本上是一种在莫雷尔法案设定框架下的有限介入,直到美国参加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才开始规模资助大学科研。1958年以后的科学政策那么确定大学的根底研究为联邦政府资助的重点。2.1莫雷尔法案与联邦政府介入大学科研的开始19世纪下半叶是美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开展的时期,而此时美国并没有一个与此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规格、招生对象等方面沿袭殖民地时期的传统,高等教育和急剧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处于半隔绝或完全隔绝状态。基于这种背景,1862年国会议员莫雷尔向国会递交法案,主张利用政府赠地建立农工学院,其宗旨是要打破美国高等教育的这种不合时宜的传统,使高等教育向广阔平民子
6、弟敞开大门,把农业和工艺等实用技艺引入大学课堂。该法案实际上是对美国殖民地高等教育传统的一次反叛,其关键点就在于莫雷尔所宣称的“(这类农业学校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而不是古典学问,即从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冲出了英式学院传统的窠臼。在法案公布的初期,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依照法案开办的赠地学院数量不多,人学人数也很少,因此杜普里说,“只有被视作一个未来的开展框架里,拥有联邦资助的农工学院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该法案的即时效应并不明显,但它却使联邦政府第一次把干预高等教育的触角伸人大学科研领域,在联邦科学政策的演变过程中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略性调整。在19世纪50、60年代,美国资本主
7、义经济的开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后者滞后于社会开展的需要使变革成为必须的步骤,这是该法案得以公布的最重要动力。这个法案是由政治家而不是科学家提出,反映了在美国社会处于剧烈变化、经济开展需要高等教育为之作出改变的时候,美国的政界人士已意识到国家经济开展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它效劳。社会的急剧变革成为最强有力的触发因素,而林肯总统出于赢得战争的需要推出的一系列法案,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突发事件而成为触发机制的。该法案所表达出来的实质是“把科学作为农业开展的一种辅助(aid),把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作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的一种推动力量。2.2二战前夕美国科学事业安排的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
8、国的科研体制保持着“私人基金资助为主的状态,联邦政府对科学研究事业还没有大规模地介入。1940年国防研究委员会的建立意味着联邦政府开始谋求与大学建立一种长期、持久、全面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是前所未有的,代表了一个联邦政府介入科研事业、尤其是介入大学科研的新时代的开始。事实上,自从欧洲战事开始以来,美国就一直在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在生产、科研、军备等方面进行了战争发动,“时至1939年,整个国家所面临的不是扩充海陆军的研究设施问题,而是如何发动全国的研究能力从事能应用于战争的研究。科研体制的改变与整顿军备、发动生产一样,欧洲战事的进程和可能降临到美国的战争是最直接的触发因素。在政策的转变
9、过程中可以看到社会舆论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也是格斯顿所谓的触发机制的影响范围。除了战争之外,科研体制改变的触发机制还埋伏在此前的一系列事件中,如经济大萧条、私人捐助的减少和现代科学研究本钱的跳跃式增长,使私人基金资助的大学科研体制难以自我延续,大学只有寻找更强有力的资助者,二战前夕美国大学的科研能力已大大开展,成为联邦政府可以依赖的伙伴。不过,为什么会采取“与大学、研究所和企业实验室签订合同这种不同于一战科研的组织方式,那么与此前由康普顿发起的科学政策大讨论有关。虽然康普顿没有成功地使联邦政府资助政府外研究成为一种常例,但是,这场争论却影响了国内的舆论,使一批科学家成为康普顿设想的支持者,布什所挑选的国防研究委员会成员正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困难条件下崭露头角的代表着美国科学的新一代领导人。30年代的科学政策大讨论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