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酬勤改革关乎国运,历史启示未来改革求新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改革与变法一直是历史开展的鲜明主题、兴国安邦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虽然历朝历代的改革各具特点,但也有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和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改革关乎国运改革是社会开展的强大动力。自先秦至晚清,中国封建社会经历过屡次革新运动,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新王朝建立,鉴前代兴衰采取的兴利除弊举措,秦、汉、唐、宋、明初年的改革均属于这一类;二是王朝运转出现的周期性矛盾需要解决,历史上这类改革居多,管仲、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人推
2、行的新政大体如此;三是多民族国家形成开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互相学习借鉴,魏孝文帝改革、康熙帝改革属此一类型。“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无论哪种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富国强兵。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正是齐国内政外交多重困境下催生的产物。管仲所处的春秋时代,周天子大权旁落,天下秩序混乱,加之西戎东进、北狄南下、南蛮北上,各诸侯国连年兵火,非常需要有能力的大国站出来领导各诸侯国尊王攘夷、抵御夷狄。齐国作为东方大国,土地广阔,实力较其他诸侯国雄厚,不过依然面临着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失锐减的困局。齐桓公听取鲍叔牙的建议,迎接被囚于鲁的管仲回国,大刀阔斧施行改革:对内开展农业,广开贸易;
3、对外合纵连横,尊王攘夷。管仲相齐40年,齐国富甲天下。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国会盟,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管仲改革使齐国称雄诸侯,开创基业,而明代张居正改革那么是为了挽救开始走下坡路的明王朝免于倾覆。明朝建立100多年后,官僚机构膨胀,皇室开销巨大;外部倭寇长期肆虐沿海,北方蒙古不时南下骚扰内地;军费年年攀升,每年支出白银600万两,远超全国赋税收入,财政入不敷出。张居正改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他担任首辅以后,缓和了朝廷內部派系矛盾,开始对日将倾倒的明朝大厦进行修复:经济上施行一条鞭法,扩大财源,严格限制皇室开支,以绝浮糜;政治上重用人才,整顿吏治;边境上继续与蒙古和好,维
4、持和平,重用戚继光等将领围剿倭寇,守护疆土。经此改革,明王朝一扫往日阴霾,财政趋于好转,国力上升。管仲与张居正的改革属于针对内忧外患的自身调整,北魏孝文帝改革那么是为了提高本民族文明程度而推行的一系列汉化举措。北魏前期,鲜卑拓跋部经济落后,百官俸禄微薄,政权极不稳定。孝文帝决心改革,惩治贪腐,开展经济。同时,他特别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制,废除鲜卑旧俗,在语言、服装、姓氏、籍贯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在朝堂上禁讲鲜卑语,违者免官;鲜卑人要改穿汉服,姓氏改为汉族单姓等。孝文帝推崇儒学,提倡学习儒家经典,尊崇孔子,仿效中原文化教育。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北魏留给后人木兰诗水经注齐民要术、
5、龙门石窟、隶书魏碑等光芒灿烂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纵观中国古代数千年历史,改革不可计量,革新进步一直是社会开展的主流。历史经验说明,但凡符合社会开展规律,并且顺应历史开展潮流的改革均获得了巨大成功。“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改革思想的着眼点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世界万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形势开展而不断变化。论语中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易经说:“日中那么昃,月盈那么食。庄子有“物之生也,假设骤假设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之语。这些从农业社会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求变思维,深刻影响了古人的治国理政,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改
6、革思想。易经中“穷那么变,变那么通,通那么久成为广为人知的经典改革表述。总结历代改革思想,主要集中表达在集权、富国、强兵三个方面。改革的顶层设计大都发自中央,集中中央权力、树立朝廷权威,这是改革者推行新政的重要理念,其中宋太祖赵匡胤集权的举措最有代表性。五代十国,将帅以下犯上时有发生,赵匡胤手握兵符,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有鉴于唐朝以来帝王屡次易姓、战争不息,赵匡胤决定收回地方大权,采取夺权柄、制钱谷、收精兵三项集权举措。夺权柄即是夺取地方的行政权,规定用人由吏部铨选。制钱谷就是将地方的财权悉收中央,地方除了支出外,一切财产必须运往开封。收精兵就是“杯酒释兵权,收回重臣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宋太
7、祖加强中央集权,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得以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开展。富国是改革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多是以国富为重点。司马迁夸赞管仲改革,“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为齐国称霸诸侯创造了先决条件。商鞅变法以富国强兵、耕战结合为根本指导方针,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坚实根底。汉武帝盐铁官营,极大地增加了财政收入,为抗击匈奴提供了雄厚的财源支持。张居正在全国通行一条鞭法,将征税方法化繁为简,徭役与田赋合二为一,对于原来赋役不均予以匡正,有效限制地方的杂役征收,扭转了明中期财政艰窘的局面。康熙帝鼓励民众开垦无主荒田,将明代藩王庄田归垦种之人,废除明末以来施行的辽饷、剿饷
8、、练饷,轻徭薄赋、蠲免钱粮、与民休息,减轻了民众的负担,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为康乾盛世创造了良好的开局。强军思想也是历史上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军事改革一般是在剧烈竞争的时代背景,或自身开展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进行的。商鞅推行奖励军功政策,将秦国的爵位调整为20级,根据战争中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决定士兵的等级及待遇,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贯。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商鞅改革废除了世袭爵位,以军功大小来决定门第等级,极大促进了士兵战斗的积极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建立霸业奠定了军事根底。中国
9、古代的改革思想因时而异、因事而定,尊王攘夷、依法治国、独尊儒术、外示羁縻、内修战守等内容,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古人治国理政智慧的结晶。“惟进取也,故日新改革的当代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根底。“惟进取也,故日新,探讨历史上改革经验与教训,必将为当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周密方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宏伟的蓝图设计,也需要总揽全局、细节周密的实施策略。首先,改革者的方案要得到领导者的支持。管仲之于齐桓公、商鞅之于秦孝公、桑弘羊之于汉武帝、王安石之于宋神宗等,前者提出的方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最为重要的是得到了后者的支持。其次,改革者要有全局谋划。商鞅制定
10、了先富国强兵,后东向以制诸侯,再图成就帝王之业的宏伟规划。朱升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平定天下战略方针。最后,改革者要提出周密的方案。张居正提出“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的改革方针,重点加强中央集权,由内阁层层控制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在组织上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行。历史证明,高明的蓝图设计与可行方案关系密切,直接决定改革成败。改革者要有坚忍的意志和勇氣。改革势必影响局部集团的既得利益,与保守势力之争在历次变革中屡见不鲜,改革者需要具备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魄力。商鞅在秦国推行新政时,遭到旧贵族群起反对。他反驳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得罪了旧贵族集团,在秦孝公死后,
11、连同家人惨遭迫害。在商鞅之前,吴起在楚国变法,削弱楚国贵族的特权和利益。他对楚悼王说:“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假设此,那么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结果楚悼王尸骨未寒,旧贵族势力就联合起来,将吴起车裂。面对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改革家的魄力尤为重要。张居正坚持“得失毁誉关头假设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晚清戊戌变法,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其中谭嗣同本有时机逃走,却坚决地留下来,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为改革探路。改革比之于革命,并不是大规模地流血牺牲,却也常常是荆棘满地、阻力重重,这就需要改革者具有九死一生、勇往直前的勇气和魄力。改革之本首在人才。首先,领导者需要识别
12、和任用真正的改革人才。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称“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秦孝公化解顽固派的阻挠,放权给商鞅,在秦地大兴新政,商君改革才得以成功。其次,改革需要培养人才。梁启超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身边聚集了大批汉族士大夫,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再次,改革需要后继人才。秦国本是一个游牧的部落,经过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多年坚持改革,终成战国七雄之首。而吴起、商鞅、张居正等人推行新政,均因后继无人,改革成果难以稳固开展。改革要从整顿吏治入手。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得益于吏治整顿,用制度来加强官员队伍的建设。北魏公布了考课法,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对那些贪官污吏毫不留情,坚决予以打击。明代的都察院巡察百官,借机捞取油水,外出巡访中大量受贿。张居正下令官员巡访回来后,必须如实报告受贿情况,自首者死罪可改流放,隐匿被发现者流放改死罪。张居正施行严苛的吏治手段,明朝中后期的官场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历史经验可资借鉴。认真总结中国古代历次改革成败的经验与教训,无疑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本文是“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思想体系研究工程编号:2023ZDGH01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建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