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新课程英语教与学心得体会大全 读新课程英语教与学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英语教与学一书,受益良多。这本书会有效地帮助外语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深入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观点,并且了解实施新课程的途径和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推进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英语课程已经超越了外语学科本身研究的范畴,它是当前我国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缩影。根底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开展的客观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这场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的竞争焦点必然会落到教育之上。教育,尤其是根底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
2、关键,是培养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主要依靠。 这本书有效地帮助外语教师、师范院校学生和教学研究人员深入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观点,并且了解实施新课程的途径和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实践,推进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 这本书是一部把握时代脉搏,反映英语教学改革最新开展方向的力作;它不仅告诉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教学,而且带给我们在英语教学领域更深刻的思考。本书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优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表达课改精神 第一章走进英语课程标准简要分析了中外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我国中小学英语大纲的开展过程,解读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引
3、导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课程,走进新课程。教与学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到达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开展。第四章英语情感教学,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代替惟智教学,把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策略纳入了情感教学的目标的范畴,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成为充满情感的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五章学习策略及其培养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策略的内涵、结构、以及有助于语言习得的策略。作者认为,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智能开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性格特征,使学习行为主动和坚决,大幅度提高效率;而且至法无法,学无定法,任何人要想学好英语,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
4、地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控。 二、标题标新立异,内容丰富新颖 本书共有十章,除英语知识教学(第六章)和语言技能教学(第七章)以外,其余各章的标题都很新颖,例如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二章),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三章),文化意识与文化教学(第四章)和开展性课程评价(第九章)等等。各章节内容渗透着前沿的理念。例如,作者在第二章中指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要改变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和以学生接受知识为主的局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第三章论述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评介了一些能反映当今英语课程理念和教改动态的、具有代表性的
5、教学方法,如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和词汇法。第八章在强调英语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目标的根底上,着力探讨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第九章提倡树立人人都行的教育理念以及多一条评价标准就多一批好学生的评价观,倡导积极寻求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开展自我,超越自我。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与信息整合 该书不是简单地给读者陈述一些教学理论,而是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将英语教改的理论转化为教师的课程行为,不仅扩大了教师的视野,而且为教师的实践提供可及性、可操作的方法与策略,使教师有章可循。例如,第七章从认知心理学理论角度阐述听、说、读、写技能的教学,侧重评介了比
6、较成熟的口语课与阅读课课型的教学模式,这对于英语教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十章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为教师发现资源、利用资源、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已经被摆在日程上,学校和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力量,教科书已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四、改革传统教法、大胆超越教材 第三章教学方式的改变告诉读者。教科书只是一个范例,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教师要用教科书教,要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亦步亦趋。例如,作者详细列举了十多种任务型活动的实施方法,操作性强,富有指导意义。在合作学习教学中,
7、交往已成为师生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根本形式,课堂是一个动态、生动、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作者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因此,教师应当依托教材,驾驭教材,设计有助于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层次开展、取得成功的教学活动,实现外语教学效益最大化。 五、培养问题意识,形成反思能力。 教师应是思考者、研究者。教与学另一个特色是每章后面问题与思考局部均提出一些精辟的问题,给读者留下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使人有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之感。精巧的问题大都耐人寻味,令人深思。例如,第五章中的如何认识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这个问题,引导读者在理解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根底上,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教与学的理性认识。设计问题与思考旨在鼓励教师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教师朝专业化方向开展。 第5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