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论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及其成因.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96112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论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及其成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论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及其成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论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及其成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论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及其成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及其成因【】张载的宇宙本体论是其思想的逻辑起点,为张载哲学的展开提供了理论根底。张载建立了完整的气学理论体系,但是他的本体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有“气本说、“虚本说也有少数学者倾向于“道本,究竟何者为本,主要在于学者对于“本体这一范畴的界定。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气与太虚、太和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张载的本体论思想。【关键词】张载;本体论;气;太虚;太和张载作为北宋五子之一,他在本体论上,与周敦颐不同,周敦颐把儒佛道三者结合起来,但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根源,张载在前人研究的根底上,深入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佛道二教的理论进行批判,对世界进行了终极追问从而建立了

2、自己的本体论思想。一、对佛道本體论的批判道家把“无作为世界的本原,主张“无中生有,张载认为道家的主张缺乏合理性,因为它并没有理清“有和“无之间的关系,二者不存在先后问题,都是作为事物有形或者无形的一种存在状态。张载认为气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根底,是真实客观存在的,这称之为“有,气聚形成有形的物质世界,气散归于无形,成为“虚。老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在张载看来就成了,无形的虚能形成有形的气。但是虚和气二者不是生成关系,而是作为事物的不同存在状态。佛教主张空,重视心的作用,强调“以心为法,认为人们主观的幻觉是客观事物存在的依据,佛教哲学没有正确认识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没有依据现实事物的开展规律来认识世界

3、。在批判佛道二教的“空、“无观点的根底上,张载确立了他的宇宙本体论,把气作为现实世界的物质根底,肯定了现实世界的实在性。二、张载的本体论思想以张岱年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张载的本体论为气本体论,他认为本体在中国哲学中的含义不同于西方。“本体一词在中国哲学中是指“本根,本来存在的根底。他认为气是最根本的,一切存在的现象都是气,气派生万物,是万物存在的根底。在论证中他把气与具体事物区别开来,气是比具体器物更高级的存在,气是质料物,具体器物是形物。气聚为物,但是气仍然存在于具体器物中,具体器物是由气构成的。但是气是不依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具体器物会消亡,但是气不会消亡,气只会有聚散的差异。在文本中谈到“凡

4、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对于“太虚即气的理解,他认为太虚和气是同一种东西,同一种质料,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只是聚与散的不同,因此整个世界就是由气构成的物质世界。牟宗三的本体论思想与张岱年不同。他认为太虚与气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不可混淆。太虚是最高本体,太虚是形上的,而气作为物质性的存在,是行下的,二者是体用圆融互不相离的关系,把太虚本体落实到道德层面上,太虚是具有道德创生意义的存在。他的太虚是与儒家的天、道、性、命相联系的,认为宇宙的化生即是道德的创造过程。太虚中的气,存在清浊之分,清极至神,神作为太虚中的更高境界,故清通无碍而到达神。在文本中张载说“散殊而可象者为气,清通而不可象者为

5、神,“神使太虚的超越性地位更为显现,和实质的气形成鲜明比照。在宇宙的物质构成上,太虚神体是具有超越性、绝对性的最高本体,在人性道德层面上,到达的最高境界就是“神,至此他的太虚神体把天道人道贯穿起来。从现在意义上看寻求第一本体,第一存在,张载的本体论本人赞同“道本体论。在文本中张载认为太和就是道,显示出道的创生之义,道是第一意义上的本体。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就是气的变化过程,是阴阳相互推移的过程。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形成,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道太和太虚气万物。这一过程并非是万物的创造过程,而是从形上到形下的一个分级。“太和一词始见于易传,按传统的理解“太和就是阴阳会冲未分之气,万物化生就是源于天地之间生生不

6、息、运动不止的“氤氲之气。对于“太虚的定义,张载认为太虚是气的本来存在状态,是散而未聚的气。对于太虚和气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二者是形上和形下,本体和现象的关系。本人认为虚与气是作为同一物质的不同存在状态,太虚和气的关系就像水和冰的关系,构成要素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它们是有形与无形、聚与散的差异,并不能理解为形上和形下的区别。气是实体性的存在,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故太虚也是实体性的,所以太虚和气都是形下的存在。因此,从太和、太虚、气的存在状态及运动过程,可以看出太和、太虚与气的本质是一样,只是存在的状态不一样。太和是阴阳未分之气,太虚是气的本然存在状态,这些都是形下的层面,“太和所谓道道是第一存在

7、,是万物化生的本,道呈现出了万物化生的过程,也展现出事物气化的过程。因此,对于张载本体论思想的判定出现不同,主要在于学者对于“本体的界定不同。“本体在中国哲学中,应该理解为“本根,物质世界本来的存在样式,是物质世界的本原。从这个角度看理解为气本论是具有合理性的。同样假设根据“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这句话来定性张载的本体论为“太虚本体是有失合理性的。这句话容易产生误解,太虚是气的本体,换句话说就是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这里的本体,并非现在西方哲学中的第一存在,第一本体。张载在文本中只是说明太虚是气的本来状态,并未显示出,太虚是超越于气之上的更高存在。张载所说的“本体未必就是现代哲学意义上作为第一存在的

8、本体,现代意义上的本体观念是与现象界相对而存在的。这种观念与中国哲学中的概念是存在差异的。三、张载宇宙本体论的意义张载宇宙本体论并不是张载哲学的最终目的,它的最终指向是要探讨心性论和人生论。他认为“气是物质世界的根底,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形质万殊,都源于“气化,而事物万殊又是造成人的认识不同的根源。从宇宙本体论探讨事物的本原,进而探讨人的认识,形成了他的认识理论。在人性论方面,他从本体论出发,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范畴,同样从本体论出发,他还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人生实践方向即人生论,把天地人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中国哲学的天人问题进行新开展。他的本体论思想,为张载哲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底。

9、从气学哲学的开展史来看,“气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广泛探讨的话题,先秦时期有探讨“阴阳五行之气,提出“气禀与“气质之性还有孟子的“浩然之气等。对于气的解说,虽然谈论之广,但却没有进行系统阐述,张载克服了以往气学哲学的缺乏,剔除对“气概念的杂乱解释在易经的根底上成功地建立“气本体论哲学体系。由于张载注重本体的客观性和终极性,他选择了“气的概念作为其哲学的本体论,通过理论建构,以及对传统气学理论的继承与弘扬,成功的建立了气学理论体系。总而言之,假设从传统意义上谈张载的气本体论,是指气作为实体性的存在,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根底,气不是作为宇宙的第一本体。但是,要按照现代意义上的本体论去理解,本人更赞同张载的本体论是道本体论,道是宇宙的第一本原。张载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气本体论更符合张载本人的思想,但是在现代意义上,道本体论更具有哲学的思辨性。张载建立起完整而深刻的气学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参考文献】1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M. 中华书局, 1975:1-60.2 丁为祥. 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M. 人民出版社, 2000:59-66.【作者简介】周晓芳199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单位: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