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目漱石心的读后感 b男,人物关系有生父母、养父母。 b男的生父是和尚,将其过继给医生身份的养父,养父资助其学医,b男叛逆,背着养父,用资金学自己爱好专业,当b男向养父母坦白后,关系破裂,生父母归还养父母资助学费后,与b男关系断裂。 书中有大段文字描写几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包含对待他人的感情和因为没有及时说明的自己心意,产生的懊悔之情。 背景故事发生在a男、b男之间。 b男因懦弱无能选择自杀; a男对b男之死自责自杀。 换作现代,a男用计谋获得想要的,是成功人士,b男因犹豫徘徊不定,失去心中所爱,最终选择自杀,结束一生,是个彻头彻尾的loser。 a男如愿与小姐结婚,随着小姐母亲病逝,b男自杀
2、事件的知情者,除了a男,都已过世,但a男仍旧无法心安。最后,留下不知情的妻子一人,独活于世。 对于a男来说: 人的内心的秘密无法因时间流逝被消化包容。人的良心竟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良心会催促你舍去当下的幸福,用生命弥补之前犯下的罪过。 对于b男来说: b男曾直言自己为了“道,一切皆可牺牲。b男终究无法单纯地行走在自己修行的“道上,那种通过折磨肉体来到达打磨精神的修行,算是旧道德对于人心的束缚吗。 b男太过完美主义的自我极端要求,心智无法匹配这种严苛的自我设定。 人总是孤独的,b男何至于因为自己的懦弱无能、前途无望选择自杀呢。 b男是否在行走于“修行之道的过程中,动摇了,认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也是
3、一种“道“入世之道,是可以选择的。却在a男言辞激将下,复而无奈重返严苛的“修行之道,内心实际上已开始向往相反的“入世之道,在得知“入世之道被a男拦截,自己又无法安心修行,当左右都无望时,产生了一张自我绝望,选择自杀这种血腥的方式来祭奠那个被高度抽象化的“道。 因为b男的死,a男受到影响,a男因对b男之死怀有愧疚,选择自杀。 a男寄送书信给作者,坦白内心不安与挣扎,即使有人可以倾诉,也无法抹去曾经犯下罪过的痕迹,最终也选择用死来获得解脱。 利己之心终究输给了道义之心,利己之心终究是害人害己。 第二篇:夏目漱石心读后感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篇一: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又读了一本日本文学,夏目漱石的心。总体
4、感觉就是和中国文学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学都不一样,虽然夏目漱石与村上春树的风格也不是完全一样,可有一种共性在他们的作品里。 心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它是表达日本人菊与刀性格的最正确读物。文字和感情都很细腻,表达了人性的敏感与脆弱。作品中的主人翁先生,是一个忍受着自身不断自责所煎熬的品行善良的中年人,最后却自杀而亡,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为给年轻人最后的礼物,也替自己的内心赎罪。 发现书中的比喻也颇为奇特,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内。在此略记录一二: 一走下海岸由于来避暑的男男女女,沙滩几乎在动。 描写得很形象,能让人在心里放映出那样的景象。 先生的这种觉悟好象是种活生生的觉悟。那和一所火烧以后已经冷却的
5、石造房屋的轮廓不同。 这句比喻我现在还没理清,有没有朋友能为我解答。 只是他的自白,像一座山峰似的云头,它把一种不可能了解真相的可怕的东西,覆盖在我的头顶上。 他的比喻,要经过自身脑海的再创造,便可以鲜活起来。云,常常悄无声息地来到人头顶的上空。而先生的自白,给人一种无形的恐惧,刚好和云的特质相吻合,天衣无缝。 你的意思,不是以为人世间是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坏人的人吗。人世间是不可能有这种模子里铸造出来的典型坏人啊。平常都是好人至少都是普通的人,就是这种人,在发生了社呢们事情时,会一下子变成坏人的。这才可怕呢。 虽说有点以偏盖全,但也不能说是不无道理呢。总觉得他和村上一样,喜欢拿较长的一段文字,
6、塞进主角的嘴里,感觉挺奇特的,貌似随意说出来的话,但我觉得是经过仔细总结的。所以也把他们书里的那些主角,看作是和平时见到的不一样的人呢。爱思考,不时常说话,说的话也总是不拘一格,是那些主角的特征,就我现在读的这两本看来。 你不要是把我的思想意见等等和我的过去混为一谈了吧。不过,一定要把我的过去在你面前完全讲出来,那可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我觉得不是另外的问题。先生的思想,就是先生的过去所产生的,所以我倒是把重点放在这上面。如果把两样东西分割开了,对我就几乎毫无价值。如果仅仅给我一个没有附上灵魂的泥人,那是不能使我满足的。 喜欢书里面的一些讨论,总使我感到很有意思。好象是纯理论的一些争辩,却又和情
7、节环环相扣,连接得十分紧密。还有最后一句的比喻,也很贴切。发现我所读的这两位作者,都很喜欢用比喻,而且不是相类似物的比喻,而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事物,他们能将她们拿来做类比,让人乍一看显得相当突兀,可仔细一思考,又觉得符合情理。就是这么神奇。而且往往是拿具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我觉得这样的比喻才更难控制,也就更难得碰到了。 我又觉得这张站在过去和未来中,划分了过去和未来的毕业证书,竟是一张好象有意义、又好象没有意义的奇怪的纸。 十分同意他的看法。 正门里那盏亮着的电灯,本来是有光线从门缝中漏出来的,这时噗的一下灭掉了。先生夫妇好象就这样组进里边去的。我也单身到了黑暗的外边。 感觉这句话显得格外
8、凄凉,好象作者对于自己不能走入先生的内心,总像个局外人,是那么郁闷的一件事,甚至有些伤心。亮堂的里边,和黑暗的外边,自然而然地让人产生距离感,词句简洁,效果却更明显。 我在那里领教了他像啤酒的泡沫那样气势惊人的议论。 很明显,是在挖苦。比喻显然相当形象,用泡沫的那样虚张声势、华而不实的的特质,来比喻对方议论的空洞无聊,绝对精妙。 好啦,明天读一读夏目漱石的另一本门吧。 篇二:夏目漱石心读后感 暑假回到家里呆了两个礼拜,在家的时间是相对轻松的。如果把心情放开,应该就能吃得好睡得香。刚回家那天看到老弟桌上放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心,于是便翻来看看。读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这部小说后,感觉心里难以平静,凌
9、晨一点多我写完了读后感才安心地合眼睡下。所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也因为很少写读后感,所以肯定有不少错误之处。 (一) 小说里的故事引人入胜,要是以前读到这样的故事我肯定会迫不及待一次读完,但这次我却用了四五天才慢慢看完。一方面我是急迫地想知道故事的究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故事滑入到沉郁的变化中,对主人公的苦恼和痛楚我深深同情,以至于到最后我都有些不忍心读下去。 读到最后,才发现前面的表达中已经对结局埋下伏笔了,只是当时读到却没有觉察出。整个故事显得紧凑而完整,只是语言读起来感觉少了几分流畅的韵美,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小说的精彩和颇值得一读。关于心的文学艺术价值,我是无论如何不敢
10、评价的,自己在此方面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这是夏目后期的沉郁型作品,创作的时间我估计是在明治维新运动完成之后。在20世纪初期的日本文坛,夏目漱石并非主流作家,但却别具一格,所以他的作品在今天的日本仍颇受欢迎。 读完了故事你有可能会觉得作者在小题大做。一个年轻大学生由于涉世尚浅,不知道如何应付感情上的困惑而犯了一个自私的错误,称不上罪恶,但在作者笔下竟成了有些惊悚的悲剧因为主人公一时的自私引起了朋友的自杀,于是他在余下的生命中一直活在良心的谴责里无法释怀,最后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摆脱痛苦。你可以说作者把故事的悲剧性过分夸大了,但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一切的发生,开展与结束又感觉到真实和自然,并
11、没有雕琢的痕迹。这样一来,既感觉情节真实,又感到悲剧性夸大,岂不是矛盾了。其实,要解决矛盾,就必须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心理冲突的描写,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其中人性的特点。对小说中人性冲突的形成和变化有多深的认识,对于此矛盾就会有多透彻的理解。不一样的结局只能从不一样的人性中去寻找答案。况且,没有矛盾不成小说,正是这样才反映出人性冲突的主题,自然地将读者引入到对人性的深思当中。所以,与其说内容突兀,不如说是结构精巧。 故事人物身上,既有自私的表现,又有无私的一面;既有多疑的时候,又总免不去大学时代的单纯气息。你甚至可以说书中探讨的是难有定论的人生话题。故事里人性剧烈地冲突着,当看到善与恶,幸福与不
12、幸竟系于一念之间时,读者的心弦完全紧绷起来,并且不由得不展开对生命的思索。当目光扫过文字,我常闪过这样的想法:小说里的先生能对生活和生命这样深刻而客观地去思索,本身就是对人性善和美的不倦追求,尽管其反映于自觉的意识中只是一直在寻求心灵的自由,一直由于曾经犯下的过错而受着精神上的折磨。但我不认为这是庸人自扰。我觉得任何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都不应有如此的看法。 如此想来,生命亦脆弱,这里不是指生命的易逝,而是指心灵的易于受伤。如此轻易间,或许是并未完全自觉的情形下,一个人已经在善与恶之间做出了如此严肃的抉择,并就此埋下一生幸福或不幸的种子,这样会让每个人的内心都过于沉重,有些难于承受。是否真
13、是自私让先生不顾别人会有的痛苦和拥有的权利。是否天性的敏感让他同时又有着强烈的道德悔悟意识。或许更可能是由于涉世未深,使他不能对自我,对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和把握。年轻的先生在愿望与现实之间,想法与行动之间痛苦矛盾着,也因为阅历尚浅,所以他根本没有料想到事情变化的方向,只是本能地去保护自己内心世界的平衡。 (二) 请原谅我写下了这些让人似懂非懂,我自己也不能完全确定的文字。我绝非有意为之,实在是读后的感想如此这般,但我想这正是小说的精彩之处越能让评论者们众说纷呈的小说,想必越有其不同一般的妙处或深邃。我之所以要把读后感分为一二两个局部,是因为下面的话可能更加不可理喻. 关于小说的结局
14、,我自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自知难以答复的问题:假设我能及时赶回东京,听先生诉说一切,那么我应该如何去劝导先生释怀,先生是否有可能不去选择自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我真的太希望出现某种情况使先生能防止走向自杀,他的生命确实可贵,也有可敬之处,而且同时它也是属于夫人的,并非只是属于他一人。我不知道,假设是一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者会对先生持有什么看法或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可能那会更实用而有利于挽回生命,而我想得出的是可以让心灵生出自由的翅膀,翱翔于生活的天空的答案,虽然这样的想法接近于天真,但在这里天真亦非不可为之。 从相对狭小的心灵空间里跨越到更宽广的人性的世界里,培养对生命挚热的关爱,把这份爱由己
15、及人地播撒。相信每个人心中的这份爱可以让所有需要温暖的心灵获得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一跨越是关键所在,留神灵空间以开放的姿态去与外部因素有选择地融合,原有的相对静止的对立体便能获得建立新的对立平衡所必需的引发新运动的外部力量,有了跨越,才有了向上提升的根底。而在跨越中,选择很重要,它决定了开展的方向,而爱与善就是选择的标准。这一标准只能从已有的心灵空间去获得,但爱与善在成为标准时自身也要不断实现跨越,那么选择标准的提升又以何作为推动力呢。 我想,美的提升就是动力。我感到美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先生在给我的长信中说到,他也知道自己对夫人坦白或许可以得到原谅,并因此流下欢喜的轻松的泪水,但他不会坦白,只为留给自己所爱的人一份美,没有折扣的美。可以说,是对美的认识决定了选择和结果。每个人天生都具有感知美的本能,一次感动和动情的瞬间,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美的历程。并且我认为,美育也因此才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