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输血科检查整改表检查日期: 检查人:检查内容检查结果或存在缺陷整改建议整改效果有用血申报登记、血液入出库管理、血液核对、血液贮存的制度。1.有用血申报登记、血液入出库管理、血液核对、血液贮存及相容性检测的制度,服务项目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2.血液的出入库记录完整率为 100%。3.供、受血者血型复查率为 100%。4.血液有效期内使用率为 100%。5.用血的申请单、发血单、输血记录格式规范、书写规范、信息记录完整。6.使用检测技术为核准可适用的检测技术。7. 输血科人员对输血相关制度知晓率95%。有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实施记录及时、规范,并保存。1.有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实施记录及时
2、、规范,且保存。2.按照要求规范开展输血前检验项目:血型交叉配血、输血感染性疾病免疫标志物等指标。3.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介质或实验方法。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献血血标本于26保存至少7天。医院有紧急用血预案,并能得到落实。1.医院有紧急用血预案,有具体保障措施。(1)有紧急用血的应对预案文件。(2)有关键设备故障的应急措施。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规范与信息反馈的制度。2.有计算机管理设施用于血液管理;有血液出入库的核对领发的登记制度,工作记录等资料保存完整。3.使用血液存放环境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1)不同血型的全血、成分血分型分层存
3、放或在不同冰箱存放,标识明显。(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3)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符合要求。(4)贮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保存完整。(5)贮血冰箱定期进行细菌监测,记录保存完整。输血前,对从血库领出血液进行检查核对。1.按规定检查从血库领取的血液必须核对已和受血者作过交叉配血试验的血袋,并确认受血者是否正确。2.血液发出前,必须书面确认用于输血的血液,以及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无误。3.血液发出前,还要检查全血和成分血是否发生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以及其他肉眼可见的任何异常现象。有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与流程。(1)医院要有明文规定流程确保患者在确认过程中、输血
4、前、输血中和输血后的监测中的安全。(2)输血前须准确核实受血者和所用血液,而且必须于输血前在患者的床旁进行,必须有记录。由两名工作人员来核对。(3)明确规定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4)制定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和细胞过滤器)的操作规范与流程。(5)若使用血液复温系统在温度超出允许范围时,要用报警来提醒使用(6)明确规定只有法规明确可以加到血液中的药物或已有证据表明加到血液中是安全的、不会对血液成分造成不良影响的某种药物才可以加到血中,否则,一般只有0.9%的氯化钠可以加到血液或血液成分中。(7)为患者输血的护士须经输血过程的全方位培训。(8)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要全程监测患者
5、,以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征兆,记录在病历中。(9)输血操作者的姓名、输血时间、输用的血液成分类型和数量、监测患者的证据,以及任何输血不良反应都要记录在病历中。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预案,记录及时、规范。1.有输血科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的处理流程,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2.由输血科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3.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检查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1.有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1)有落实控制输血感染方案的执行记录。(2)有报废血液处理的制度与流程,并记录。(3)开展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和执行记录。(4)有输血感染疾病登记、报告等相关制度,登记记录规范、完整。(5)受血者输血前按照相关规定对经血液传播病原体的检查达100%(输血前乙肝两对半 传染四项)(6)对输血感染病例进行调查与处理,记录符合规定。(7)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要有通知血站并随访的制度与流程。还应说明是如何通知和随访输入了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受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