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级财政支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的调研报告 县地处XX省东部,总人口4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6万人,耕地面积69.3万亩,属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和XX省粮食生产大县之一。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县域经济欠兴旺,县财力薄弱,是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等收入低水平维持运转的“吃饭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主要依赖中央和上级财政的 支持。据统计,-,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对县的支农投入资金到达24375万元,其中:投入2191万元,投入4615万元,投入5153万元,投入5900万元,投入6516万元,国家支持农业生产开展的投入呈逐年增加态势。这些资金的投入,有力的解决了地方支农资金投入缺乏、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2、在支持农村经济开展、农业根底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上尚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面对来之不易的支农资金,县级财政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已成为一个亟需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的课题。 一、县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根本现状 从200年以来,县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逐步走向标准化管理轨道,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从五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支农资金实行归口管理。改变以往财政局内部各科室“混管和部门“争管的局面,划清职能、明确责任,为管好用好支农资金从源头上理顺了关系。二是支农资金及时安排、调度到位。设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专户,对上级下达的各项支农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3、坚持资金跟着工程走、跟着工程进度走,保证了工程实施进度所需资金。三是“资金进专柜,钥匙分开管。对涉农部门要求在主管局开设支农专户,将所有支农资金及时拨入专户中,在强调专人、专账核算的根底上,银行预留的印鉴由财政和各主管单位进行分管,明确双方职责,保证了支农资金的专款专用。四是实行县级报账制度,财政部门审核原始单据后加盖审核专用章、主管部门加强财务核算,双方联袂管理杜绝不合理支出,对资金管理进一步标准。五是联合部门对资金实行“全程管理。由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监督管理,并由事后监督改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当前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
4、问题 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虽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归纳起来,集中表达为以下几点: (一)管理方法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农村经济形势的开展变化,原有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法和某些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的扶持外延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主要扶持农村、牧区的集体所有制和公有制经济改变为扶持国有、集体、个体、民营和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纯支持良种补贴、农技推广、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建设等农业生产开展改变为农业生产开展、新农村建设、农产品产业化开展、专业合作组织、扶贫贷款财
5、政贴息等多方面的支持;对支持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补助方式改变为补助、贴息、奖励等多种形式。在这种形势下,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方法也应及时随之改变。 (二)传统的会计科目已不适应现代管理要求当前使用的支农资金管理方法中对支农资金的支出仅用“在建工程和“其他支出两个会计科目来核算,但对目前支农资金众多的支持内容用这两个科目来核算所有支农工程的支出已不能满足需要;对无法形成固定资产的支农工程如何进行核算,从工程资金投入使用退出、形成结果,都没有明确规定;对类同根本建设工程的农业、水利、林业、扶贫等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支农工程,因核算体系的不一,所形成的投资效益、核算结果也不一。在根本建设工程中有地勘、设计、监理、管理费等合理的工程支出费用,由于支农工程大多数属于补助性质,因而在工程中没有核定此类支出,特别是没有工程管理费,这就造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面对必须发生的费用而无法处理的为难局面。由于这些现象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因各级管理者的认识、理解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给基层管理者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工程管理不标准支农工程具有工程多、资金规模小的特点。在信息时代,目前使用的手工记账已彰显落后,很难到达及时、准确的要求。长期以来,对支农资金管理侧重于资金使用是否按时到位,是否专人、专户、专账核算、是否按工程批复专款专用,而对工程实施过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