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2.47KB ,
资源ID:861166      下载积分:8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8611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农村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docx)为本站会员(g****t)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农村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docx

1、农村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障 目前,我国农民养老保障主要有六种方式。家庭养老,但随着农民观念和家庭规模的变化,其保障功能正在弱化;土地保障,但我国人均耕地少(1.52亩/人),农民没有卖地养老的权利,土地保障是附带土地经营风险的初级保障,大量农村人口正在离开土地进入城镇;农村社区养老,仅在少数经济兴旺地区试行,主要方式是提供养老金和举办敬老院等;商业养老保险,仅在少数经济兴旺地区的富裕户中存在;“五保户制度,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实行费改税以后将由政府负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于1992年1月根据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根本方案(试行),在全国大局部县乡建立了统筹基金和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又于199

2、9年根据国发199914号文件进入清理整顿至今。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在土地初级保障的根底上,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缺乏保障,这将加剧城乡差距,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前,学者对农村保障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的保障应趋向社会保障,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保障应趋向于土地保障为主。 一、我国农村保障现状 (一)农村社会保障现状 长期以来,务实的农民们之所以羡慕城里人的非农户口,是因为非农户口的背后有农业户口所不能企及的很多实惠,其中就包括着城里人的公费养老。早在共和国成立之初的1951年2月,政务院就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暂行条例,

3、对城镇职工的生、老、病、死、残、伤做了保姆式的关心;改革开放后政府又对城镇职工的失业和贫困给予特别照顾,直至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镇全面实施。 有关研究说明,从1952年到1990年,中国农业通过税收方式、“剪刀差方式和储蓄方式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总量达11594亿元,其中,通过税收方式提供1527.8亿元;通过“剪刀差方式提供872023亿元;通过储蓄方式提供1359.2亿元。1952年到1990年,中国工业化建设从农业中净调动了约l万亿元的资金,平均每年高达250亿元,可见中国农民对国家工业化资本积累的负担有多么沉重。社会保障在农村的缺失,与农民所作的牺牲性奉献是极不相称的。 当被

4、改革开放的大潮吸引着的农民们走入城市,政府逐渐意识到“农民工已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局部,农村的社会保障建设终于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于是,国家在“七五方案中设想“抓紧研究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并根据各地的经济开展情况,进行试点,逐步实行。“八五方案又进一步指出:“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制度,在农村采取积极引导的方针,逐步建立不同形式的老年保障制度。1986年,民政部在山东烟台开始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并于1992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根底上,制订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根本方案,这个方案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6172万人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95.5亿元。 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采用“完全积累制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政策扶持相结合,政府不承担直接财力支持的责任,集体补助常常落空,社会保险演变为“个人储蓄保险,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其次,参保农民的缴费水平低,现行的缴费标准为2元20元/月,共设十档,但执行中多数农民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这样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表计算,2023年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领取9.9元,这显然缺乏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实践中出现了“保小不保老倾向,据山东社会科学院的调查

6、,19岁以下的投保者占全部投保人数的60%以上,这显然与我们制度设计的初衷相悖。 (二)农村土地保障现状 在农民的社会保障中,土地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农民社会保障,实质上就是以土地为核心的保障。但是,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开展,使得土地保障功能的发挥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 首先是土地保障功能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矛盾。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开展和农民分化程度的提高,二者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土地向经营能手集中,连片开发、开展农业规模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而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导致农户的土地不断细分,不利于土地的连片开发,阻碍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延缓土地规模经营的开展,进而有悖于提高土地

7、利用的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同时,农村的人口和劳动力却不断增加,导致人地关系不断恶化。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从相对地位来看,土地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上升,生产资料功能下降。在有些地方,由于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等原因,土地的生产资料功能已经严重退化,甚至根本消失,土地转变为单纯的保障手段。局部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往往对土地进行粗放经营,或将土地撂荒。 其次,土地保障功能与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矛盾。近年来,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强化,反而不断弱化。其主要表现是: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在有些地方,农业经营甚至绝对亏本。目前,多数农产品提价的空间小,降价的压力大。但在以

8、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组织结构,农产品本钱增加的势头却一直比较强劲,由此导致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本钱占出售价格的比重已经很大。以1999年为例,粮食、棉花、户养生猪的生产本钱,占出售价格的比重分别高达82%、94%和99%。在价格、本钱双因素的夹击下,我国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已经越来越低。以XX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十个村资料为例,1995年亩均净收益为680.04元,到1999年已经下降到505.71元,四年间减幅达25.6%;如果扣除人工和物质费用因素,那么农地经营的亩均纯收益,1995年为34.51元,到1999年已经下降到-174.72元,农地经营处于绝对亏本的状态。 农村土地负担越来越重

9、,越来越多的农民视土地为包袱。农民负担问题的严重性至今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有些地方的农民负担甚至越减越重。同时,土地的流转价格越来越低。有的地方发生土地流转时,转出户不仅不能从土地转让中获得收益,反而要倒贴给转入户。 第三,土地保障功能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矛盾。随着城镇化的开展,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规模迅速扩张,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进入先前不太熟识的非农领域或城镇生活,增加了生活和就业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农村人口的7%以上。由于70年代以来实行的方案生育政策的滞后效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会继续上升。农村养老的任务将会日趋艰巨。同时,随着经济

10、社会的开展,农村核心家庭的主流地位将会继续提高。面对日趋繁重的养老保障任务,单纯依靠土地的养老保障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农民的土地保障根本上属于非正规社会保障。正规的社会保障根本上属于土地外保障。 因此,开展农民的社会保障,必须把增强土地的保障能力与开展土地外保障结合起来,积极实现保障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家庭保障转变为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并举。 二、土地保障与农民社会保障的综合 (一)双管齐下,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比较利益水平,激活土地的保障能力 针对现有的土地均分制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矛盾,许多学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土地制度创新思路,希望借此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其中许多思路不乏创意。但是,

11、多数思路的实施,因为受到两方面的制约,可操作性并不很强。一是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导致农户转入土地的动力缺乏;二是因缺乏非农就业时机,导致农户转出土地后的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问题无从解决。提高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农户转入土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土地经营的效率目标,还可以提高农村土地的现实保障能力。当然,农业经营比较利益水平的提高,也有可能导致农户转出土地的动力缺乏。但是,综合而论,其积极作用还是会大于其消极作用的。农业经营效益和比较利益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的流转价格,进而提高农民的土地转让所得;也有利于促进土地真正向经营能手集中。 (二)鼓励土地流转制度

12、的创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实现土地保障模式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 土地既可成为农民获得社会保障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但如果我们将目光仅停留在这样两点,那么容易产生土地利用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与此相对应的,实际上是土地的消极保障模式。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得更为开阔一些,看到土地还是一种可以资本化的资源;那么,就可能协调土地利用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将发挥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利用其生产资料功能有效结合起来。与此相对应的,实际上是土地的积极保障模式。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实行反租倒包、转包转让、租赁、拍卖、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或大户托管等形式,有效地盘活了土地资产

13、,实现了土地增值;也明显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 (三)积极促进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自我保护组织的开展,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 土地制度的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都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的方向,不仅取决于效率原那么的指向,还取决于与此相关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对谈判能力的强弱。在城镇化及与此相关的土地农转非过程中,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标准政府行为,有效地维护农民利益(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或社会保障权),必须有相当兴旺的农民组织做支撑。农民要制约土地负担的迅速增长,要在与农产品经营有关的诸多“谈判中,节约交易本钱,减少信息不对称性,改变其被动接受的地位,就必须依靠其

14、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既是提高农民生产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增强农民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形式。 (四)因地制宜,加快开展面向农民的土地外社会保障 长期以来,农民的土地保障根本上属于非正规社会保障。正规的社会保障,根本上属于土地外保障。从前文分析可见,仅从今后农村养老保障的需求来看,开展农民的社会保障,必须把增强土地的养老保障能力,与开展土地外养老保障结合起来,积极实现养老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家庭养老转变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举。实际上,养老保障如此,其他方面的保障也如此。当前,农民的社会保障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一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二是逐步建立农村最

15、低生活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在社会保障问题上的反映,就是将大多数农民排斥在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在这种社会保障的开展格局下,面对未来收入预期下降、支出预期上升的形势,农民往往不得不压缩现时消费,将为数可观的储蓄和手持现金留备不测。这是导致近年来农村消费市场扩张乏力的重要原因。因此,面向农民加强正规的社会保障建设,有利于缓解近年来农村市场的扩张困难。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目前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水平低、层次也低,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消费断层。扩张农村市场不仅在于能够产生简单的数量意义上的扩张效应,更在于能够延长我国现有产业的生命周期,改善整个经济的循环关系,缓解包括城市企业在内的

16、企业经营状况,扩大国民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这对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开源节流都是有益的。 (五)积极开拓农民正规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元融资渠道 可在科学测算、加强试点的根底上,将农民的土地转让所得,拿出一个固定的份额,用于建立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土地资本化不仅适用于农业用地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也适用于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情况。在城镇化开展中,对于农转非的土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证券化思路,促进土地的资本化开发,实现以地生财,以地建立正规的社会保障基金,也能明显地提升土地的保障功能。结合相关政策或法律的调整,开展以土地使用权或所有权抵押为特征的土地金融,提高城镇化过程中的融资能力,加快土地开发或增值的进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