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朴素的德性自由地生长南岭地区是全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地,这些年来,女书、长鼓舞、盘王节、耍歌堂、瑶歌、瑶服都相继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德育新资源,建设学校德育生态,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自然有了一次跨界行动。长鼓舞、耍歌堂、盘王节,对于瑶族先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他们的生活,是每天都在享受的生活。瑶族先人,正是在长鼓,在耍歌堂,在众多诸如盘王节的活动中,滋润着,生活着,创造着,享受着。女书、瑶歌、长鼓,更是生命、情感的记录与传承。情到深处,歌之舞之咏之,此乐何极。“新学校行动研究提供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与现象:费尽心思筹划的“校园文化遍布校园建筑物上的各种美丽口号(或者
2、是名人名言,或者是优美诗句),学生根本熟视无睹,绝大局部学生说不出校园里张贴、悬挂的哪怕一句口号;坚持了十几年的“文明班级评选制度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带学生(还都是优秀学生)到国外旅行,学生乱插队、乱丢垃圾现象屡禁不止,甚至为此遭到老外的白眼;为了标准学生行为习惯而费尽心思制定的规章制度,虽然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上操整齐了,车辆排放标准了,秩序井然了学生却逐渐变得沉默和焦躁起来,师生关系日趋紧张;煞费苦心组织的晨会、校会、升国旗仪式,学生喜欢率只有41%,而放羊式的“郑州自由一日游喜欢率却高达96%,即便十分艰苦的野营拉练喜欢率也高达90%。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何在?见仁见智。简言之,与德
3、育的外施、刻意有关,与脱离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甚至与恐怖的班级、校园有关。在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们一直在试图破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先人们生活中最最重要的局部,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民族多元化最重要的多样性资源,到现在为何需要加以保护才能传承?有一个因素绕不开,那就是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底、平台已经远去,创造这些文化的生活根底已经难以再现。失去了生活根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免会渐行渐远,学习传承下来的更多是物化的、形式的。因之,我们悟得,用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建设学校德育生态,真正的落脚点,就是生活,当下学生的生活。只有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根底和强大的生命
4、力。只有立足在学生当下生活的平台上,德育生态建设才是最有实效的。反过来看,学校德育的无助无奈,正是多年来德育外施、刻意、有形、知性,甚至控制的特性所致。真正的德育,应该孕育在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当中,自由自然地生长、内化。巧合的是,这与不少专家的观点一致:人性化、生活化或是破解目前德育困境的钥匙。诗意的表述是:“在生活中进行德育、通过生活进行德育、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新学校行动研究描述的种种现象,我们习惯于将德育凌驾在学生的生活之上、学习之外,习惯于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建设学校德育生态,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作者单位:江华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