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道酬勤“海丝祈风九日山林轩鹤说到泉州“海丝文化,一定要提及南安丰州镇九日山。九日山坐落在南安市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7公里处的晋江北岸,由东西北三峰环抱而成,其形如钳。青峦叠嶂,高在百米左右,岩石峥嵘。西峰因唐代著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故称高士峰,或称西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建议镌刻,高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十分精美,是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为保护石像,外筑一方形石亭,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于山中,卒后葬在此地,所以称作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也称为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
2、抱成一坞,叫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涧,甚有辽远空灵之美。九日山后面是迤逦自闽中腹地的戴云山脉,山下金溪江碧波荡漾,风光旖旎。九日山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5A级景区泉州清源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局部。九日山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察点。祈 风 石 刻九日山与晋代入泉的先人有关。据南安县志记载:“自晋以来,士大夫避世氛多游息赋咏于此,至唐而益盛,笔墨与兹山并传。晋代中原移民衣冠南渡后,聚居晋江两岸,逢重阳节,登山怀乡,遥望中原,由于重阳节是九月初九,因此这座山就被命名为九日山。西晋太康九年288,先人们在山麓建延福寺,是泉州
3、最早的佛教寺院。后来,南朝时天竺今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又学习汉语,山上至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是迄今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文化交流例证。山中古迹遍布,如今还留有80多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群,也让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而闻名遐迩。现存宋元以来的摩崖题刻70多段,或海交祈风,或景迹题字,或登游题诗,或游览留名,或修建纪事,十分丰富。早在唐朝,泉州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朝廷特地在泉州设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唐朝来泉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人,还有东南亚以及印度、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家的人。7世纪初,阿拉伯正式派遣使节来中国,“至武
4、那么天时期684704,阿拉伯人经商于广州、泉州、杭州诸良港恒数万。泉州港也因“南海蕃舶常到,而“岛夷斯杂,出现了“市井十州人的盛况。五代时期,泉州为闽国辖地,闽王王审知十分重视海外贸易,“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泉州的海外交通得到进一步开展。五代后期,泉州扩大了城市范围,并增辟了海上交通道路,建置货栈,以适应海外交通贸易开展的需要,为宋元时期泉州的繁盛奠定了根底。宋元时期,中国东南地区是亚洲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贸易为龙头,与亚洲海域“北洋“东洋“西洋实现了连接与互动,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当时,泉州海外交通东至日本,南通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地。进口商品
5、主要是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那么以丝绸、瓷器、茶叶为大宗。宋元祐二年1087,泉州设立市舶司,后来又设来远驿,接待贡使和外商。古代帆船在海上航行主要依靠信风,所谓“北风航海南风回。宋时,出入泉州港的许多外国船队,夏季御西南风而来,冬季顺东北风而去,一年两次,十分热闹。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员,每当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节,特为中外商人举行“祈风或“祭海活动,其目的是“俾波涛晏清,舳舻安行,顺风扬帆,一日千里,毕至而无梗,以祝海舶顺风平安行驶。宋时,晋江下游河宽底深,大船可抵达泉州东南城外码头,换坐小船向西,可直抵九日山下的金溪。北宋元丰二年至六年间10791083,泉州知州陳傅在南安九日山通远王祠
6、后改称昭惠庙举行海舶祈风祭典,是目前的最早的九日山祈风仪式。此后,每逢海舶往返季节,就由泉州郡守知府或市舶司等主管官员率领有关僚属到延福寺旁边的通远王祠举行祈求海舶顺风的典礼。祈风典礼非常隆重,当时可谓江畔舟舶遮江,山下庙前车马络绎,香烟缭绕。仪式现场旗幡蔽日,鼓乐喧天。祈风典礼完成后,参与活动者饮宴于延福寺,并乘兴登游九日山,然后将经过镌刻于山中岩壁之上。因此在九日山留下中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记载泉州海外交通的历史,是宋时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和平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堪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九日山宋代石刻现存时间最早的是在南宋淳熙元年1174,最晚的是在咸淳二年1266年,历经孝宗、光
7、宗、宁宗、理宗和度宗五朝皇帝,跨度近百年。石刻有10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活动情况,内容有“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和平方舟正因为九日山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乘“和平方舟来泉州进行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来到九日山时,各国专家学者对此胜迹赞叹不绝,并留下了考察记事石刻,又为九日山的石刻碑文增添了荣耀,为海上丝绸之路留下新的佳话。事实上,“和平方舟在抵达泉州前,就与泉州结下“缘分。19
8、91年2月1日,“和平方舟在从南海驶往中国广州的海上,救起了已在海上漂泊8天的8名泉州渔民。泉州晚报从1991年2月8日起,连发多篇消息、侧记、评论和多张图片,对此次考察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报道。10日,一篇“和平方舟搭救8名泉州渔民的独家新闻刊登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91年1月23日,都快要过春节了,石狮市鸿山镇东埔村船东邱柱和邱家夺等7名船员,一共8个人登上渔船出海捕鱼。1月25日,当时邱柱他们正要收网返回,一个巨浪拍打过来,其中一个船员掉到海里,两个船员被甩到甲板的角落,渔船前舱也很快积满了海水,整个船身前倾。令他们更加惊慌的是对讲机坏了,渔船的发动机也坏了。渔船在海上
9、只能随风浪漂流,而船上的食物只剩下10斤大米,淡水也所剩无几,仅够船员们维持两三天。晚上,船员们将烧过的柴灰放进一口锅内,倒入汽油并点着。混着柴灰的汽油燃烧时产生浓烟升起,船员们希望能引起过往船只的注意。遇险的次日早上,渔船已漂流至福建东山海域。邱柱他们惊喜地听到有船只行进时马达发出的轰隆声,后来发现一艘台湾籍大货船正在朝着他们驶来,便立即向货船呼救。无奈货船太大,无法靠近渔船,加上当时海面风浪太大,货船无法放下救生艇,只能驶离。2月1日,已是遇险的第八天。已经三天水米未进的船员们,只能拿纸皮就海水,强迫自己吞咽下去,才能勉强有点力气继续排水。就在这危急的时候,“和平方舟出现了。“快看啊,北面
10、有一艘大船!最早发现大船的船员邱再枝兴奋地喊了出来,船员们都伸长了脖子,朝着北面翘首张望。轮船靠近,船员们几乎用尽最后的力气,朝着轮船大喊。那艘白色大船随后靠近邱柱他们,用喇叭喊着话。邱柱他们就朝轮船大喊,刚好船上有中国人,其中还有一人是泉州海交馆的人员,邱家夺等船员就用闽南语跟他交流,并把海上的遭遇告诉了他。在得知遇险船员的情况后,“和平方舟从船舱放下一艘大型救生艇。8名船员全都获救了。邱柱他们跟随“和平方舟来到广州,并在黄埔下了船。短暂休整后,2月2日,邱柱他们乘坐货船从广州到厦门,并在2月4日回到了石狮。在船上时,船长还赠送邱柱他们每人一张“和平方舟的照片,船员们现在还保存着。1991年
11、2月14日,得知“和平方舟考察船即将抵达泉州,邱柱、邱家夺等渔民赶制了“遇难渔民感恩戴德的横幅,还特意翻译了英文版本,早早来到后渚码头,和数千名泉州市民一起迎接“和平方舟的到来,并感谢考察团的救命之恩祈 风 仪 式九日山与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有着不解之缘。郑和七下西洋为世界航海史壮举,开辟了中國南海以西至非洲东岸、中东波斯湾的航线,对扩大中外和平友好交流,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做出举世瞩目的卓越奉献。郑和下西洋,不管是起航点还是造船,都与福建有关系。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元年1403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当时泉州在港口、造船、航海、货品、宗教、人才等方面均充分发挥其重要地位和作
12、用。郑和舟师频繁辗转泉州,至今留下不少史迹和美好故事。郑和船队招募的大量船员来自包括泉州在内的福建各地,郑和船上装载的大量物品出产地是泉州。郑和船队的许多船只是泉州制造的,许多货物也是在泉州装船的。郑和船队第五次航行时是从泉州出发的,他专程上九日岩祈风。清代乾隆年间西山杂志记载,郑和船队“至泉州寄泊,上九日岩祈风至清真寺祈祷。郑和史迹文物选一书说,“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也曾到此设祭,以求得一路平安,往来康济,郑和沿袭宋时泉州地方官员到九日山祈风的经典之举,登岩举行祈风祭典,以求“冬之祈有夏之报,夏之祈有冬之报。现在,泉州时常在九日山举行祈风仪式,复原千年前的盛况。2023年12月冬祭,我曾来到九日山祈风仪式现场,但见人山人海。责任编辑陈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