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年第卷第期,。 多重耐药菌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分析宋爱华高德朋赛海芳 99 临床检验99 【摘要】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和相关因素,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 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年月至年月检测出所有、产 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进行监测。结果共监测多重耐药菌菌株株。 占全部送检菌株的,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耐药菌株多为产鼻的细菌。综合 感染率最高,岁、患有循环系统疾病、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手术、使用抗生素等是 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需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 制多重耐药菌感染。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易感因
2、素 五 【幽】 隅() , 柚 卟 ! 嘶哪 【研袖】;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 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及时掌握细菌耐药 动态。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 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 者安全,我院于年月日开展了多重耐 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工作。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收集年月日至年 科 作者单位: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感染管理 月日期间我院细菌室通过“多重耐药菌培养 阳性结果上报系统”报告的所有耐甲氧西林金 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产超广谱一内酰胺酶()的细菌和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 菌株鉴定其定义为一种微生 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
3、素、一内酰 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 类三种。同一患者的相同标本分离出同种菌者 视为同一菌株,不重复记入统计范围,根据医 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判定该多重耐药菌为 万方数据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年第卷第期, 表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性别构成及年龄分布情况( 男 女 。 院内感染还是院外感染。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对获 得的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 或构成比描述,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年月日至年月,共监 测多重耐药菌菌株株,占全部送检菌株的 (),其中株为院内感染,株为院 外感染。感染患者人(院内人、院外人)、 例次,其中男人,女人
4、,年龄最小的 岁最大的岁,平均年龄岁。 性别及年龄分布监测资料显示,男性感 染者人,占,无论院内还是院外感染, 男性感染者人数均多于女性感染者,感染者年 龄以岁以上为主,占。卡方检验结果 显示:在性别构成上,院内与院外感染者差异并 无显著性(名,尸在年龄构成上,院 内与院外感染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尸)。 科室分布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主要分布 在以下科室:综合例次,普外例次,神 经内科例次,脑外例次,烧伤例次,骨 科例次,心内科例次,妇科例次,血液肾 病例次,肿瘤例次,中医例次,产科例 次,胸外例次,消化例次,泌尿例次。 多重耐药菌分布与构成株多重耐药菌 主要分布于下呼吸道(株,占)、泌尿
5、道 (株,占)、表浅切(株,占)、 腹腔内组织(株,占)。耐药菌株以产 的菌株为主,共株,占,包括大肠埃 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奇异变形杆菌,未分离 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见表。 表 株多重耐药菌构成 。基础疾病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者所患基 础疾病主要以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肿瘤 为主,院外感染者有所不同,所患疾病排在前三 位的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 病、消化系统疾病,见表。 易感因素在发生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的 人中,有人存在项易感因素,占 。有人接受过侵袭性诊疗技术操作(泌 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引流管等), 占;人做过手术,占;人使用 抗生素,占;人营养不良,
6、占; 人患有糖尿病;人患有肿瘤;人接受放疗、 表 多莺耐药菌感染者所患疾病构成情况 万方数据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年第卷第期, 化疗;人使用人工装置;小于, 。 讨论 多重耐药菌感染形势不容乐观年 月日至年月日,我院共检出多重耐药 菌株株,检出率为(),而产 的细菌竞占了,产菌株已成为医院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与 肺炎克雷伯菌是产超广谱一内酰胺酶的代表 菌,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随着广谱一内酰 胺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尤其是第代头孢菌 素的使用,导致产菌株逐渐增加, 易在同种属甚至不同种属细菌问传递造成爆发 流行,常多重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 困难。 导致多重耐药菌产生和传
7、播的原因分析 多重耐药茵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年龄岁、 患有循环系统疾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接受 侵入性诊疗技术操作、做过手术、不合理使用抗 生素。患有肿瘤、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都 是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其产生和传播 的原因主要为:()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基因 突变积累的结果【,其中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是 细菌耐药性发生的主要原因。随着广谱抗菌药 物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正在不断增加并 呈现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性。长期反复应用多 种抗生素,诱导耐药基因突变,同时耐药基因可 通过耐药基因元件的转移构成多耐药基因的复 合体,造成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各种侵入性诊 疗操作的开展,将外环境
8、细菌带入人体内,引起 外源性感染,同时也可将自体细菌带至身体的 其他部位而引起内源性感染,其操作增加细菌 获得耐药基因的机会。本次调查显示,发生多重 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患者中有的人接受过 侵袭性诊疗技术操作(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 管、使用呼吸机、引流管等);()多重耐药株的交 叉感染亦不容忽视,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是临 床菌株耐药性扩散的主要途径】。多重耐药菌可 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从一个患者传播至另一患者。 当对患者实施护理操作或接触患者周嗣环境时, 手极易受到污染,尤其当病人腹泻或肠道贮存 有耐药菌时,周围环境易受污染。医护人员在为 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操作及生活护理后未及时 进行彻底洗手或手消毒,
9、导致感染菌株在不同 病人间交叉传播。 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加大多重 耐药菌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力度,充分发挥其预 警与指导作用,全面服务于临床。准确、及时地 将监测结果反馈至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和药事委员会,以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政策, 从总体上限制和控制抗生素的种类与用量,避 免因某些抗生素不合理的过多使用而造成选择 性压力;()加强培训,强化临床医师根据病原学 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在使用抗菌药 物之前先采集病原学标本,根据药敏结果用药。 严格遵循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有计划地 进行抗菌药物轮换使用,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 菌的发生;(
10、)及时有效的消毒隔离、严格的无菌 操作技术是减少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措施。对多 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实施接触隔离,并明示隔 离标识,患者周围环境与物品应定时消毒,患者 连续次标本培养未发现细菌生长,方可解除隔 离。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遵循标准预防,使 用手套和隔离衣,完成对感染患者的诊疗 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实施手卫 生。 参考文献 【】唐平,张勇昌,陈惠琴住院患者双重及多重耐药 菌感染的调查【】中国感染控制杂志,(鳅 【】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 治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杨慧,向平超,郭伟安,等多重耐药菌的耐 药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