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韶关学院精神”表述语、校训表述语入围作品阐释材料.doc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1497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韶关学院精神”表述语、校训表述语入围作品阐释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韶关学院精神”表述语、校训表述语入围作品阐释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韶关学院精神”表述语、校训表述语入围作品阐释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韶关学院精神”表述语、校训表述语入围作品阐释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韶关学院精神”表述语、校训表述语入围作品阐释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韶关学院精神”表述语、校训表述语入围作品阐释材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韶关学院精神”表述语入围作品阐释材料一、“韶关学院精神”表述语入围作品列表编号表述语内容1厚德载物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臻于至善2弘毅自强又日新 尚学笃行修至极3为学生 为学术 为民族4风雨兼程、广聚英才、自强不息5坚毅、克难、包容、进取6明德格物求新存精7立志崇德 自强不息 勤学创新 追求卓越8敬业乐学,激流勇进二、“韶关学院精神”表述语入围作品阐释材料编号1:厚德载物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臻于至善寓意:前八字体现韶关学院以德立校、厚德载物的意志品德以及海纳百川、五湖四海的人文情怀;后八字体现韶关学院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追求卓越、不甘凡庸的目标精神。解释:厚德载物:意即德性厚重

2、能担当大任。海纳百川:意即胸襟宽阔可以容纳、包容不同的人物、事物。追求卓越:意即追求目标要勇于创新、不断走向成功。臻于至善:意即投身社会、报效人民努力达到完善的境界。出处: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载物。林则徐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追求卓越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书籍。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编号2:弘毅自强又日新 尚学笃行修至极弘毅:取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出处:论语泰伯。谓: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析:韶关学院从1958年的韶关师专到2000年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韶关学院,几经搬迁,几历撤并,几易校名,筚路蓝缕,但学校自知任重道远

3、,矢志不渝,始终把科学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发展壮大。只有弘大刚毅的精神,韶关学院才会有能胜重任而远道。自强:取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处:周易乾。谓:努力进取,奋发图强。析:韶关学院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创业、破解难题的奋斗史,自强不息,是韶关学院人的真实写照,不等、不靠,敢为人先,坚韧、拼搏,奋勇前进。只有自强的精神,韶关学院才能艰苦中创办,在曲折中发展。又日新:取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处:礼记大学。谓: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析:韶关学院的发展历程,是不断地解放思想,破除观念束缚的历程;是不断地追求卓越,创造新辉煌的历程。从确定学校定位 ,到“三步

4、走”的战略实施,再到学校狠抓内涵建设,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苟日新,日日新”。韶关学院以“又日新”的自信、能力和气魄,不断地追求卓越,实现学校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弘毅自强又日新:从学校发展历程提炼得出,展现韶关学院人,立志高远,奋发有为,励精图治,追求卓越的品质和精神。尚学:“尚”含有崇尚、尊重和倡导之意,尚学”即崇尚学问,就是要要尊重知识、热爱学习、追求真理、陶冶情操、传承文明。析:韶关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提高科研水平,成绩令人瞩目,特别是在教书育人上兢兢业业,培养出12余万各类应用型人才。“尚学”不仅体现韶关学院以教学为中心,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5、也是韶关学院学子在学校追求知识、努力学习的真实写照。笃行:取自:“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出处:礼记儒行。谓:付诸实践,知行合一。析:韶关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求真求实,努力践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目标。“笃行”是“高水平应用型”的要求,是韶关学院学子勤勉学习,确切实践所学的真实写照。修至极:取自:张九龄的“修之至极,何谤不息”。出处:上姚令公书。谓:修养到了一定的境地,一切毁谤都将自行止息。析:韶关学院坐落在人杰地灵的韶关市,韶文化对韶关学院有着较深的影响,其中,张九龄又是韶文化的重要历史人物。“修至极”是一种境界和追求。作为高校,必须有一种,追求学术,教书育人,不为其他诱

6、惑所动的作风。对于学生,“修至极”更是一种鞭策。以张九龄的名言警句作为学校精神,更能体现韶关学院的特色。尚学笃行修至极:从学校的办学实践中提炼得出,体现韶关学院人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勤奋好学,勇于实践的良好校风和学风,同时展现韶关学院人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境界和博大的胸怀。编号3:为学生 为学术 为民族学生是学校的教学主体,学术是学校质量的根本,办好大学振兴中华民族。编号4:风雨兼程、广聚英才、自强不息根据韶关学院办学历史,发展特征及未来走向,本人归纳出上述韶关学院精神表述语。“风雨兼程”精神,总结了韶关学院发展进步的奋斗历程。五十余年来,韶关学院发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7、,在南岭群山中,在粤北大地上,奋斗、崛起、发展。在未来的征途中,韶关学院仍要发扬这种精神,攻坚克难,不断进取。“广聚英才” 精神,总结了韶关学院发展进步的基本方略。韶关学院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专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发展为一个拥有1200余位教职员工、近2万名学生的规模较大的综合型本科高等院校,其根源是采取了正确的人才聚集战略,特别是在最近10多年,全校引进各类教师人才近千名,扩招学生万余名,生源地域范围逐年扩大,生源质量逐年提高。这种广泛聚集教师人才而用之,广泛招募学生人才而育之的海纳百川韶关学院精神,值得大力发挥。“自强不息”精神,总结了韶关学院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自强是一个人、一个生物和一

8、个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不尽源泉和内在动力,没有自强的精神,就会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不仅无法生存,更是不能发展。韶关学院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很不容易,但由于坚持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发展壮大了起来。今后仍然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使我校永葆青春活力,取得更大进步。编号5:坚毅、克难、包容、进取我校地处广东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回顾学校从原师专到韶关大学,再到韶关学院的50多年发展过程,学校为努力创办一所省属一流的地方大学,在省市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韶大人一直在追求卓越发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攻坚克难,不断进取,并得到省市的认可。为保证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办学的需要,韶关学院人在引进师资用人的工作上

9、也体现出一种容人大度的品质。因此,我认为韶关学院精神可以用八个字慨括,就是:坚毅、克难、包容、进取。编号6:明德格物求新存精1、“明德”。“德”,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是儒家思想“厚德载物”之精义,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遗产。古语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古之所谓大学堪比今之大学颇为有异,然今之大学亦必承其大道。2、“格物”。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穷尽事物之理,格物以致知,正是大学生求真务实、追求真理之精要,也完美诠释了格物与致知的哲学关系,为大学生的学习树立正确指引。3、“求新”。物之发展,推陈而出新,韶院精神的发展

10、如是,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亦然。求新,力求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追求新知,树立科学、全面的发展观。4、“存精”。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学的发展,全面衡平实属重要,但精品发展才是突破。韶院的发展,贵在精益求精,必须要树立品牌,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实现精品发展,构筑特色发展模式。前三者系大学精神内涵的共性概括,是韶院内涵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后者应为韶院发展的特色要求,是韶院发展历史经验的积累,是基于回应新形势下发展问题的果敢抉择。编号7:立志崇德 自强不息 勤学创新 追求卓越立志崇德意为看重道德,注重品德修养。强调成德为先,旨在突出学校对思想道德的高度重视,体

11、现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 自强不息意为自觉地奋发图强,积极向上,永不懈怠。展现我校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办学历程,也展现韶院人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勤学创新意为学要勤、学要思、学更要创新。只有创新学习目标、创新学习手段与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才能创出新的学习成果。追求卓越意为积极探索,超越进取,努力达到更高目标和境界。体现了学校志存高远、开放包容、超越进取的胸怀气魄和办学追求,是激励一代代韶院人精韧不怠、勇于超越的动力。“立志崇德、自强不息、勤学创新、追求卓越”体现了我校办学宗旨和广大师生的精神追求,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浓缩我校的传统、精神风貌和人文底蕴,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时代感强。编号8:敬业乐学,激流勇进“敬业乐学”是指希望广大师生能用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认真严谨,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将“乐学”作为治学之最高境界。意在引导我院师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积极探索钻研,及时更新知识,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好作风。“激流勇进”是指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积极主动、高效执行、常流不息的求实精神;百折不挠、“勤奋每一天”的顽强拼搏精神;勇往直前、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自尊自强、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